浮島光景10/17圓山登場!5件作品+11地景重讀圓山的城市記憶

聯合新聞網 編輯|詹筱苹

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浮島光景」於10月17日至11月9日在圓山周邊登場。延續「發現看不見的台北:重現隱匿或消失的地景」的核心理念,邀請5位藝術家、以5組作品在圓山花博公園、捷運圓山站玉門街沿線,透過動態裝置、聲光展演、紙雕創作等多元手法,重塑在地歷史記憶,搭配主題工作坊、走讀導覽活動,邀請大家感受臺北城的歷史與藝術風景。

浮島光景10/17圓山登場!5件作品+11地景重讀圓山的城市記憶。圖|2025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為什麼選擇圓山?

圓山承載著臺北盆地數千年的活動軌跡,從史前貝塚與考古遺址、凱達格蘭族聚落、日治時期的圓山公園與動物園,再到戰後的中山兒童樂園,地景隨著時代不斷轉換,累積出豐富的城市記憶。

「浮島光景」邀請五位藝術家,以圓山地區前為史前島嶼、動物園和兒童樂園的三段歷史記憶為靈感,創作系列作品。透過藝術的轉化與呈現,帶領大家重新認識生活場域,感受圓山獨特的文化魅力。

浮島光景作品地圖與圓山景點。圖|2025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作品1|記憶的殘響

藝術家|蔡咅璟

地點|花博公園

作品回望動物園的過往,透過售票亭、獸籠與象舍等動物園遺構裝置,播放聲音殘響,喚起城市記憶。當夜幕低垂,只要開啟手機手電筒,就能在塗有螢光塗料的作品上自由作畫、拍照,讓每個人都成為公共藝術的一部分。觀者隨高低錯落的裝置穿行,彷彿在歷史之間展開一次漫遊。

記憶的殘響。圖|2025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作品2|快樂天堂

藝術家|吳建興

地點|捷運圓山站旁廣場

以圓山兒童樂園為靈感,重現充滿歡樂記憶的動態樂園場景。擷取碰碰車、旋轉木馬等經典遊具符號,並取用汽車零件重組為多個風動構件。即使來不及走近欣賞,在捷運上也能從圓山站往下看,將旋轉、飛行的快樂回憶盡收眼底。

快樂天堂。圖|2025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作品3|#33 遊樂考古學

藝術家|吳美琪

地點|兒童樂園水門

蒐集不同時期的物件,透過場景布置與靜態攝影,拼貼出兒童樂園與動物園的影像,邀請大家重返心中那座樂園入口。當漫步、駐足並與在地深刻連結的公共藝術互動時,圓山這座史前浮島的故事得以重新被認識,臺北人埋藏已久的集體記憶,也在跨時代的笑聲中再現。

作品4|貝貝與他的工具

藝術家|成若涵

地點|捷運圓山站旁廣場

深埋在圓山考古遺址地景的貝塚與骨器,留下先人日常與信仰的線索。作品以圓山考古遺址出土的獸骨與陶器為靈感,透過紙雕技法呈現在金屬鏤空裝置上,嵌入共創的紙雕物件,讓大小朋友身歷其境,體會史前智慧。

貝貝與他的工具。圖|2025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作品5|貝塚・家屋痕跡

藝術家|陳肇珮

地點|玉門街沿線的木作家屋裝置

藝術家帶領大龍國小學生捏製陶貝,置於玉門街沿線的木作家屋裝置,由小至大的漸變木構家屋與錯落排列的陶貝殼,呈現過往聚落空間的生活智慧與痕跡。

藝術家與在地共創。圖|2025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多樣活動體驗

[體驗活動]11月1日舉辦的「動物大舞廳」,大家能配戴動物面具加入,在舞者掀起的歡樂氛圍中,一邊想像過去動物園搬遷的歷史,一邊快樂地向花博園區與藝術作品說「Hi!」跟隨藝術家的腳步,穿越圓山多重疊層的歷史,以藝術視角親訪這座生生不息的城市。

[工作坊]包括「圓山記憶拼貼」蝶古巴特貝殼工作坊、親子專屬的「我的動物星球」黏土水晶球工作坊、「考古印記」手捏小陶罐壓印工作坊、「時間的浪長出今天的草」貝殼植栽工作坊。

活動期間帶來工作坊與各項參與活動。圖|2025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2025 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浮島光景

日期|2025年10月17日至11月9日

地點|圓山花博公園、捷運圓山站玉門街沿線

2025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