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海浮夢》 夏曼.藍波安以身體創作的達悟詩篇
曾經,夏曼. 藍波安的父親帶著他親手打造一艘船,告訴他,這是達悟成熟男人要做的事。當他長到父親那般年齡時,也帶著台北回來的兒子手造了一艘船,在夜色中划進海洋,迎接飛魚的饋贈。
文學紀錄片《大海浮夢》不只是造一艘船的歷程,不只是父子三代的傳承,是達悟族、是海洋、是蘭嶼、是飛魚,是一位作家如何以身體書寫海洋與民族的詩篇。
以海洋文學家夏曼. 藍波安(Syaman Rapongan)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大海浮夢》,是目宿媒體「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最新作品,也是台灣首部以海洋文學作家為主題的紀錄長片,入選本屆金馬影展,導演周文欽率團隊歷時三年上山下海拍攝,全程紀錄夏曼. 藍波安與兒子歷經517天潛水、伐木、造舟與出海的歷程。
夏曼. 藍波安出身達悟族,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海洋文學作家,清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淡大法文系畢業,年少時拒絕保送優待,憑己力考上大學,但畢業後留在北部從事各種零工,直到1989年返回蘭嶼,1992年才出版第一本著作《八代灣的神話》。
在紀錄片鏡頭下,作家夾著菸,在鐵皮搭建的小屋裡以電腦寫作,他說:「在這裡,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他的《老海人》獲金鼎獎、《大海浮夢》獲吳三連文學獎和日本鐵犬異托邦文學賞,那些來自父輩的口傳故事,其中的達悟文化與海洋精神,經他的創作從台灣海角傳向國際。
但是夏安說,文字能改變命運,回到部落卻是什麼都不會,所以長居蘭嶼,根據從父親處得來的經驗,往下傳承給子女。紀錄片鏡頭深入太平洋深處,跟隨夏曼潛入海底尋根,用自製魚槍獵捕,並攀上山林伐木。夏曼說,在蘭嶼寫就的文學是「力體文學」,是力量與身體先經歷過後才形成故事的文學,他用身體實踐文學,「我的身體就是海洋文學。
鏡頭裡,深山老林裡的夏曼帶著滿頭滿臉的木屑坐在木幹上休息,看著兒子希. 藍波安削木材,憶起自己和父親合力做出拼板舟的往事,夏曼說,當父親帶他做船時,他已準備為自己的孩子做船,「這是一定要實現的事。」
517天始於第一天上山砍樹,直到最後由資深族人領航的儀式,夏曼拭去眼角的一滴淚,而同樣自本島回鄉、茫然於未來的兒子希說:「很希望像祖先一樣,很想出海。」
雖然夏曼當年第一次下船時,全島還有20多艘拼板船,而今年只有六艘了;雖然當父子倆雙人四槳摸黑出海,回來在碼頭上,旁邊電動馬達漁船一桶桶的魚獲似乎在對照著兩人無用的堅持。
堅持並不無用,夏曼. 藍波安說:「出去不一定要豐收,都會有小小的回饋。」他完成了對兒子的承諾,傳繼了父親自祖先處承接的智慧,他會告訴兒子如何判斷出海的浪潮、為什麼每年曬飛魚的木架要用新木,以及爺爺做銀盔如何厲害。
夏曼. 藍波安慶幸自己來得及見到自然人、來得及見到原初、來得及說自己祖先的語言,那是還沒有被殖民者第二種語言侵略的語言。他把他的來得及再傳下去。
導演周文欽以詩意的影像語言捕捉這段父子同行的生命旅程,底色是翠綠山林與幽藍海洋。周文欽說:「拍攝本片的過程,就像一次穿越風浪的長途航行。夏曼的生命與文學讓我看見時間的漩渦,一艘tatala(拼板舟達悟語)不只是船,而是一個家庭的海洋;父子之間的學習,也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本片橫跨70年的影像,從1950年代的黑白政令片,到1970年代人類學者的民族誌,再到1990年代拍攝的父子造舟聲響。海洋文學家夏曼. 藍波安紀錄片《大海浮夢》由目宿媒體出品發行,電影將於2026年1月9日全台上映,更多電影資訊洽官方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 com/poemmovi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