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居住成未來趨勢,游適任:關鍵不在創新,而是整合

聯合新聞網 口述/游適任、文字整理/胡士恩

永續發展成為近年顯學,很多人以為這只是環境或環保議題,其實不然,它還包含貧富差距、性別平權、海洋生態和永續城市等不同面向。2012年,我跟夥伴創立顧問企劃服務公司「Plan b」,以永續發展策略規劃為核心,一路從企業顧問、都市再造、設計策展,直面許多大小社會議題,幾年下來我們開始思考:都市展現了人類的文明,而住宅是城裡最小的生活空間單位,加上人的一生(含睡眠)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家中度過,若談論永續發展是為了達到理想生活,我們能否透過「居住」創造更多價值?

2012年,游適任與夥伴創立顧問企劃服務公司「Plan b」,兩年前啟動「Al...

全世界的不動產產業在70年內沒有太多變化,它不像金融業或科技業,隨著時代有顛覆性的改變。但這個產業可以強大到,幾乎世界各地都有獨立的廣告體系,台灣稱為代銷,美國是agency。它的慢造就它的必然性,居住是剛性需求、是生活必需,搭上戰後人口爆炸,總體經濟和金融科技發展,誰都可以消費,造就它的價值開始不同,不管好或爛都有價值,價值甚至可以一直往上突破。

每個年代都有一種居住形式,回應那個年代的需求。新世代要的是什麼?19至39歲被稱為「斜槓世代」,他們的多重身份連帶影響了生活方式,這群人追求體驗、也願意花錢體驗,基本需求已經無法滿足他們。而同時,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他們愈來愈難在市區找到理想住所,各種新型態居住模式因而出現,包含共用所有空間的「coliving」(共居),以及部分共享、更注重空間品味的「share living」(共生公寓)和商務導向的「service apartment」(酒店式公寓)等。新舊模式沒有誰取代誰,只是服務不同的TA。

從生活產業跨入住宅生意,最有名的案例是MUJI。2000年MUJI House成立,接著MUJI HOTEL在亞洲幾個城市陸續開業,他們跟都市再生機構合作改造日本集合住宅、與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作打造員工微型公寓。每一年做MUJI Survey針對不同居家型態、坪數大小、公共空間需求做調查。除此之外還有更多例子,例如IKEA旗下的未來創新實驗室「SPACE10」,以及歐美的酒店公寓或設計旅店開始轉型,提供共享住宅租賃服務。

為什麼世界各地的企業和品牌開始跨界提供居住產品?在共享居住成為未來發展趨勢的狀況下,居住的發展關鍵或許不在於創新,而是整合。

時代變化太快,傳統的分工和定位,恐怕很難解決現在或未來的問題。Apple到底是3C產品公司,還是科技服務公司?為何SONY要在三年前重新定義自己,宣布從3C產品公轉型成娛樂服務公司?過往在A領域得到的理所當然的答案,很有可能是B領域一直沒有得到的解決方案。要能回應時代需求且提出解決方案,得盡可能跨領域,並且重新定位。

回應共享居住,我們提供一個觀點:不動產產業應該要重整為內容產業,租金的價值除了物件(屋況或地點),還能否涵蓋其他服務?歐美日本已有企業深入研究、提供整合性的產品,台灣能如何發展?或許是可以思考的問題。

居家空間 Plan b 游適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