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g C. 陳穎/當法律難以斷言,我們該如何看待餐飲界的抄襲事件?

聯合新聞網 Ying C. 陳穎
外型設計是當代餐飲創作的重要環節,超越調味、製作等實用功能,但還未受到著作權保護...

近來英國餐飲界與食譜出版界出了一件驚人的醜聞,倫敦知名主廚Elizabeth Haigh在今年出版的食譜書《Makan》被指控抄襲,不僅多個食譜與內容段落和新加坡作者Sharon Wee的《Growing up in a Nyonya Kitchen》極為雷同,還有食譜被發現修改自其他食譜部落格與食譜書,最後出版社宣布回收下架。

如何界定「抄襲」,在餐飲界是一大挑戰。由於煎、煮、炒、炸、烤等食材處理方式為人類共有,綜合了食材與烹煮法的食譜也被認為屬於「功能性」而非「原創性」,因此即使是能比對文字的食譜,也僅有在食材與烹調方式以外的其他敘述,可被視為「文學表現手法」,而能擁有著作權。至於盤中的作品就更難了,雖然以目前精緻餐飲和甜點的發展趨勢而言,包括表現手法、擺盤、裝飾等外型設計極為重要,也是創造額外營收、為主廚奠定聲譽的重要來源,但這些超越「實用性功能」的存在,還無法正式受到法律保護。近年來全球有許多訴訟案件,台灣也有多起甜點作品抄襲爭議,卻沒有任何代表性的判決能夠樹立典範,最後多半只能訴諸輿論,以公關方式解決。

專業餐飲媒體Eater針對《Makan》的抄襲事件寫了一篇精彩的評論,其中提到兩點特別值得注意。一是「標明引用來源」的處理方式在歐美食譜出版業界幾乎付之闕如,而這和第二點,西方世界對待歐洲中心以外的菜系心態息息相關。面對身處自己文化脈絡以外的菜系,歐美餐飲界會「將(談論與代表該菜系的)資格認證化約成個人生命經驗」,然後再以這種資格認證「將食譜作家與廚師們轉化為該菜系、文化或傳統的單一化身」,並「限制每一種菜系裡僅有一兩個代表,創造稀缺性」。在此操作下,即使該菜系或文化傳統超過了作者或廚師本人的知識,也難以檢驗。譬如Haigh的母親是新加坡華裔、父親為英國人,她自小在英國成長,《Makan》書中的食譜,是她宣稱自己從母親的筆記與食譜中追索整理而來。縱使實際上不見得對新加坡菜、歷史、文化的掌握度夠高,她仍然被視為新加坡菜、甚至新加坡與東南亞飲食文化的代表。因為認同Haigh而給予支持的讀者們,特別是身在歐美的華裔人士,無論是曾經上她餐廳吃飯、還是購買本書予以支持,此刻遭受背叛的感覺特別強烈。

由於Haigh複製的不僅他人的食譜,還包括他人的生長經歷與家族故事,輿論攻擊極為強烈。Eater倫敦的副主筆James Hansen在文章最後表示,「強迫作者成為文化代言人,但他們其實無法代表、且全盤了解該文化」是目前食譜業界的現況,若除了引用來源外,不重新檢視這種製作與出版方法,Haigh的事件將只是冰山一角。

「引用」與「標注來源」不僅在食譜書上少見,在廚師與甜點師的創作中同樣缺乏。而這和整體社會對智慧財的認知與尊重專業有極大關連。在法國,縱使業界食譜流通程度幾乎被視為「公共財」,甜點師與主廚們也從來不吝出版自己招牌作品的食譜書,但許多主廚仍然會在創作時標明自己的靈感來源,也沒有人會以做出和另外一位主廚相同的作品為傲。大眾對飲食的重視使得資訊不對稱狀況較為少見,抄襲或是從未標明對象的「致敬」也少有生存空間。

而在當代,無論是食譜出版業界還是餐飲界都愈來愈看重個人生活經歷與記憶,將之視為可信度的來源,但弔詭的是,這恰恰最難以驗證。當法規尚無法與時俱進保護創作者,抄襲與否最終只能回到主廚與作者的個人榮譽感與良心認定時,提升整個社會的認知更形重要。在Haigh的抄襲事件中,出版社始終保持沈默,僅在一封回覆詢問的電子郵件中簡短表示「由於版權問題,已將本書下架。」結果不僅因忽視查證責任受到社會大眾詰難,更因損及聲譽,自家旗下的其他作者也難掩怒火。回到廚師與甜點師的作品上,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能清楚點出每個作品的身世來歷,但可以培養的是珍惜創作的價值,在尊重他人的想法與心血同時,同樣看重自己,相信自己也能創造獨特之處。

陳穎 美食 法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