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者李清志/和洋漢文化交融-建築師井手薰設計的「建功神社」

聯合報 李清志

最近國立歷史博物館整建案,引起建築界議論紛紛,不同世代的建築師們,明顯表達出不同的意見,不過大家能夠開誠布公,就建築文化議題熱烈交流意見,也算是好事一樁。

大家在印象中都覺得,南海學園的建築就應該是北方宮殿式的風格,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就在史博館旁邊的南海學園裡,卻隱藏著一座謎樣的神社-建功神社。1930年由日本建築師井手薰設計的建功神社,造型顛覆日本傳統神社建築形式,以一種融合和、洋、漢的風格呈現,沒有斜屋頂燕尾,卻有著明顯的圓頂,整體造型類似拜占庭建築的風格。

昔日的建功神社,目前是「國立藝術教育館」。圖/李清志提供

建築師井守薰在台北另外有一棟西洋建築作品-濟南長老教會,是一座紅磚造的教堂建築,磚工非常細緻,比例也非常優雅,從建築作品可以感覺到設計者熟諳西洋建築的體例。井手薰認為當年的日本早已西化,不論是飲食、語言、服裝等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所以神社建築也不必一味地守舊,可以加入西方或其他東方建築的元素。

日本當年還有一位與井手薰類似的前衛建築師-伊東忠太,他在東京設計的築地本願寺,顛覆了日本傳統寺廟的建築風格,以印度古代佛教建築為藍本,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寺院建築,伊東忠太不僅前衛大膽,更喜歡妖怪神獸,在他的建築上經常出現長了翅膀的獅子、牛、象等生物,也會出現中國建築上的神獸。如果你進入築地本願寺,可以感受到不同於一般寺廟的氛圍,甚至寺院內還有管風琴,樂音繚繞,讓人有如來到歌德大教堂裡。

但是戰後國民政府規畫南海學園,將建功神社改造變形,不只是拆除神社前鳥居、石燈籠等設施,還為建功神社換穿中國式衣服,戴上中國式帽子,讓人完全認不出神社原本的面貌;建功神社在當年的政治氛圍下,被改造成中國北方宮殿式風格的外表,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建築經常就是政治意識的產物。所以有些人來到南海學園內,試圖去尋找舊日的建功神社,卻是百尋不著,原來建功神社早已經被整容換臉,讓人無法辨識昔日的模樣。

昔日的建功神社,目前被稱為是「國立藝術教育館」,外表有朱紅柱式,黃色屋瓦,攢尖圓頂,乍看是一棟中國式建築,但是一走入室內大廳,就像是走進聖索菲亞大教堂一樣,令人讚嘆!高聳的圓頂依然還存在,只是被畫上青天白日圖案,周邊還有圓拱門環繞,而周邊圓型裝飾中,也被加上梅花裝飾,但是整體空間氛圍還是很有異國情調!外表雖然被改造成中國風,內部空間卻還是西方寺院風格,強烈的風格差異,讓人感到困惑與驚異。

可惜的是,雖然被稱作是「國立藝術教育館」,而且擁有令人讚嘆的內部空間,但是過去策展內容一直很普通,未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與討論,所以大部分的台北市民幾乎都未曾進去參觀過,也不知道南海學園裡,竟然隱藏著一座謎樣的神社建築。

比起國立歷史博物館,建功神社這棟建築更讓我感到有興趣!

因為這棟建築原本就是一座混血的建築(融合和洋漢文化),但是戰後又被強行改造成中國式的外表,可謂是命運多舛、身世複雜,非常值得大家更多的關注與探討。

李清志 建築 設計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