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收藏家姚謙/因為常玉:支撐我們創作與思考的,終究是與原生文化的連結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描述如何閱讀常玉的簽名——他在「玉」字外加了一個框,像一枚印章。那是他在以西方材料創作的畫作上,留下東方文人的署名;但乍看之下,卻近似簡體字的「國」。這當然不是常玉的本意,卻讓我這個習慣繁體字的人,透過他人的眼,意外看見了另一重象徵。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自成一個國度。這位曾被遺忘、又被重新拾起的華人藝術家,身後所受的種種解讀,也正映照著觀者各自的生命。藝術本來就需由觀者去完成、去感受、對應,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常玉的藝術,似乎總能讓那群無論生於東方或長於西方的華人心靈相通。
這次策展「因為常玉」,對我而言是一次生命的重啟。原本策展並不在我的計畫裡,一切起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治療期間,我被迫靜下來,與世界隔絕。雖然仍定期寫專欄,心中卻充滿沮喪;我意識到生命的主權並不全屬於自己,它隨時可能戛然而止。某天衣小姐來電,說她答應了一場常玉展的邀約,希望由我執行策展。我告訴她自己正與病痛搏鬥,她只淡淡地說:你可以的,我等你。那一句話,成了我半年治療中的想像與寄託:如果身體得以恢復健康,我便從分享我所閱讀的常玉開始,重啟自己的人生。
在那段靜養與閱讀的時光裡,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已從不願承認中年的人,走入坦然接受老年的階段。當生命剩餘的時間變得清晰而有限,我開始誠實地面對自己,放下那些遙不可及的期許。衣小姐的新書中收錄了常玉更多細節的生平與創作,我反覆閱讀,尤其注意到他畫中關於出身、血緣與文化的元素,在晚年愈加明顯。那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共同語言,讓我深刻感受到:支撐我們創作與思考的,終究是與原生文化的連結。
展覽也就在這樣的體悟中慢慢成形。幸運的是,我完成了治療,重新走回現場,開始拜訪與文化、工藝相關的藝術家;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都深受常玉吸引,也早已理解文化血脈與當代藝術的關係,那正是常玉早年已實踐的方向。我從瓷器、書法、刺繡、大漆等線索出發,與這些創作者對話,最終交織成這場展覽。說它是一場以常玉為核心的策展,也可以說,是我生命另一個階段的自我檢視;是我在此時此刻,重新確認自己與這片土地、這個文化的關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