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台東登場!三大展場、6組作品一次看
如何將竹產業與當代生活的斷裂感重新縫合?2025 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已正式開展!今年首度移師東岸,以「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達魯瑪克部落」三大展場、6組參展團隊,展出柯慕一、陳宣誠、陳思因、簡志明、王柏仁、鄭浩祥作品。不只挑戰在善變莫測的東岸風候下,創造出能與山海地景產生共鳴的竹構建築,同時這六件作品也將以常設展形式,讓更多人在造訪台東時,能近距離感受到竹構與東岸地景之間的共生對話。
2025島嶼構竹三大展場、6組作品一次看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 柯慕一.村夢遊牧 | 《石頭的孩子》
以卑南族神話「石生說」為靈感,此作品基地座擁遠山闊景,如何以自然素材打造足以抵抗外力的結構?柯慕一彎竹為骨,再將骨架結構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的介面,最後再覆以白茅,讓外觀連結部落傳統屋的文化,內部則呼應神話裡「雙膝上長有眼睛」的意象。
策展人葉育鑫也補充說明,「柯慕一過往的創作即是自然溯源,她在花蓮的吉拉米代部落做了一系列的自然建築。而慕一的建築有個特點,就是看似很傳統,但卻融合了當代建築素養在裡面。這件作品源自她對部落自然環境的探索跟理解,是以感受性的方式去轉化成建築的概念。值得關注的是,我們在思考結構物時,會希望建築物像鋼,以結構術語來說,就是鋼接點,但她在思考的是,能否透過自然素材的本質或纖維,來作為對抗外力的結構行為。」
仔細觀察,其石頭的柱角跟竹結構與茅草的綁紮方式非常特別,因柯慕一不是使用剛硬的東西來對抗外力,而是採取柔軟的方式進行處理。因此這個橫跨四節的綁紮方式,其實是空心的,但卻透過將綁紮的繩子往下回拉,創造出極其穩固的竹構建築。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 陳宣誠.共感地景創作 | 《竹蝶》
想觀看這件作品,必須先上攀302階樓梯的好漢坡步道,才能抵達。這也是團隊上百趟的材料運送,只為邀請大眾一睹地景裡千根榕姿態,以及與環境共生的竹構之美。
此作以山坡地形與環繞樹根為地貌環境,運用孟宗竹片膠合而成的竹集成材,再輔以 Y 型桂竹集束拱柱為結構核心,形成拉力結構所打造而成的「竹構薄殼」詩意之作。讓作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間,融合自然紋理與地貌特徵,營造出詩意而獨特的場所精神。
當所有人爬到汗流浹背才看到作品時,陳宣誠表示,「我的初衷就是想要選一個人比較少到的地方。走上來很累,暫時不想走了,就能在這裡待上一陣子。在實作上,我們是將孟宗竹剖片先做成殼的構造,再把它切片後運上來組裝。我們所有的東西大概4公噸吧!全部都是我跟團隊大概13個人,把所有東西綁在身上,每天每天搬上來。我的團隊問我,為什麼要做這樣子的一件事情。我想說的是,觀看環境本來就有非常多不一樣的面向,所以我們打造了三面展開的竹構作品。因為我覺得作重點不在作品本身,而是透過作品所展開出來的不同面向,跟地形變化之間所產生的關係。」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 陳思因.風土建築研究室 | 《在若亭》
陳思因在設計之前,她便想要打造一處輕鬆自在的空間。曾在峇里島Ibuku竹建築設計公司任職的她,以充足的生活經驗支撐其紮實的東南亞竹構技術,為此她讓竹子化為柱子、牆體,也讓屋簷與牆面的邊界感模糊,同時亦巧妙的在頂端開設小尺度的天窗,打造出一座可以讓人們走進其中、在此休憩、遊玩的架高涼亭。
為此,思因在介紹時,便希望在場的大家都可以脫鞋上去,坐著感受在竹結構涼亭下的氛圍(最高可承載24人),「我給我自己的一個任務,就是我希望人們可以在這個涼亭下面呆2個小時。
因為,以往有些涼亭無法讓人久待是因屋簷的高度問題,此外,她很喜歡摸得到屋簷的房子,「我覺得那樣子跟人是很親近的。」為此她讓竹子既是柱子,也可以變成一面牆,同時亦可圍塑出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然而當屋簷較低,裡面就會偏暗,因此她也開了一個合宜的天窗大小。與此同時,放在戶外的涼亭在竹材防腐上,她使用的則是水棚,這是東南亞、南美洲常見的防腐方式,不只便宜而且有效。或許竹材的沒落,更多是因為沒有被重新設計、無法跟當代生活接軌,給人一種過於傳統的意象,因此只要當技術不斷進步,相信在不久的未來,竹材也能與現代生活產生連結。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 | 台灣義築協會 | 《第三空間》
邀請原民、竹藝師傅及學生參與傳承的台灣義築協會,在森林的邊陲地帶開闢出《第三空間》,利用原住民的竹簍及捕魚用的竹魚筌等器皿的竹收邊概念來構成單元,由百來個竹集束環組成穹頂,其覆於結構外的透光布,在室內照明的掩映下顯影出竹環的結構,夜間遠望猶如發光的巨型瓢蟲。
這個位於工作、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間,兼具穿越與停留、包覆與開放、休憩與交流。既相鄰野營場、榕蔭步道,可作為森林教育、無痕山林、山域訓練等培訓範圍,亦為遊客步行動線,可做為遊客駐足之地。
此次在分工上,竹構規劃由台灣義築協會的謝易澄、王譽鈞、簡志明負責,竹環的開發,則是由大安高工林振輝、楊舜銘擔綱,至於竹編圖騰的部份,則由普悠瑪部落Ahung Masikad(鄭浩祥 卑南族)協力。而竹集束環先於大安高工加工,再由公東現場接手,竹編邀請普悠瑪鄭浩祥長老以卑南圖騰引導學生製作。橫跨公東近五十年木工、室設、建築科等校友參與,並由卡大地布青年協助基礎麻繩綁定,才共同協作完成。
▍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 | 王柏仁.阿瓦瓦規劃設計 | 《船塢》
當我們來到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此件竹構的所在位置,即是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定期前往活水湖訓練、擺放大洋支架舟的教育空間。
在談起竹構的規劃設計前,建築師王柏仁先邀請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TOCC)理事長江伊茉(Yvonne)談談海洋文化與台東之間的關係。江伊茉先分享了前陣子18位來自台東均一高中的高中生,以支架大洋舟(Outrigger Canoe)成功橫渡黑潮抵達綠島的好消息,同時表示,「我們協會是從2022年開始推廣以海洋文化來跟全世界做連結,因為在南島文化中,船隻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遷徙文化交流的開始。」
因此,王柏仁的構想便從「大洋支架舟」開始,船塢的主體為兩個 12 米的貨櫃與竹構造的共構,主要提供放置大洋支架舟的空間。但因東北季風及颱風頻繁,在東部使用竹材建造具極大考驗。王柏仁將竹構造建於兩個貨櫃的中庭,並藉由貨櫃壁體作為竹構造的結構施力輔助,形成一個棚子,再以橋樑通道串聯兩個櫃子的屋頂,將活動空間延續到屋頂。
同時,利用地形及貨櫃體形成內聚的抗風廣場,讓屋頂可眺望到綠島,也作為平時在活水湖練習的觀察,同時也成為深耕南島海洋文化航海術的基地,與大自然結合的海洋學習場。
▍達魯瑪克部落 | 鄭浩祥.普悠瑪文化工坊| 《Irilriya》
lrilriya 為台東達魯瑪克部落魯凱語,意指「可暫時休息之地」。來自普悠瑪部落的原民竹構高手鄭浩祥,亦為卑南族少年會所的創作者。
此件作品設置於族人同意之傳統領域,他將自身對竹構的記憶與技藝化為當代的結構造型表達,以核心八柱、漏斗石基、外八撐柱至屋頂高點,將力道由四方匯聚於心,同時使用當地四種竹材,在層疊綁製完成後再以火烤定形,讓竹材不易變質。而涼亭底層的漏斗石基則有如阻尼器,當風動時會產生與主結構反向共振的行為,將能量藉由調節而消散。如此一來,此涼亭便不會受到外力影響,這也體現出部落的永續概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