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從時間的印記,走向地球的未來
勞力士不僅是精準與卓越的代名詞,更將「時間」昇華為守護地球的力量。2019 年,品牌啟動「保護地球 · 恒動不息」(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透過跨界合作與資源支持,連結全球超過 30 個夥伴,專注於海洋保護、陸地環境與科學醫療三大領域,持續推動人類與地球的共生願景。
在世人眼中,勞力士是一個象徵時間、卓越與成就的名字。但近一世紀以來,勞力士不僅陪伴探險家跨越高山深海、挑戰人類極限,更逐步將「時間」轉化為守護地球的力量。2019 年,勞力士正式啟動「保護地球 · 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以跨界合作與資源支持,串聯科學家、探險家、企業家與保育人士,共同為地球建構一條通往永續的道路。
勞力士深信:人類的每一項探索,不應只是單純的發現,更應成為推動環境保護與社會進步的契機。如今,「保護地球 · 恒動不息」計劃(Perpetual Planet Initiative)已涵蓋超過 30 個國際合作夥伴,計劃重心聚焦於三大領域:海洋保護、陸地環境、科學與醫療技術,展現出品牌將鐘錶精神延伸至人類與地球共生的長遠願景。
海洋:湛藍深處的永續承諾
海洋是地球的命脈,但同時也是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勞力士「保護地球・恒動不息」計劃的核心支柱之一 「藍色使命」(Mission Blue),由傳奇海洋學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創立,致力於保護全球海洋中至關重要的「希望點」(Hope Spots),並與在地守護者合作,目標在 2030 年前保護全球30%海洋區域。這不僅是一項宏大的保育行動,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態戰役。
此外,保育攝影師克莉絲汀娜·米特麥爾(Cristina Mittermeier)與保羅·尼克蘭(Paul Nicklen),在超過 45 次探險中以七百萬張影像捕捉了 765 種海洋生物的姿態。他們的鏡頭讓更多人理解「看見」就是「保護」的第一步。
同時,勞力士支持的Coral Gardeners珊瑚復育計劃,已在法屬波利尼西亞、斐濟與泰國等地成功復植逾 10 萬株珊瑚。這些重獲新生的珊瑚,象徵著海洋生態的希望,也彰顯了跨國合作的力量。
陸地:荒野與人類的平衡
若說海洋保護是守住地球的「呼吸」,那麼陸地環境則是人類與萬物的「家園」。在此領域,勞力士與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攜手推動氣候變化研究,並支持 湯普金斯自然保護組織(Tompkins Conservation)在阿根廷與智利進行「復野」計劃,成功守護超過560 萬公頃原野,讓瀕危物種重新回到自然棲地。
同時,非洲探險家史提夫·博伊斯(Steve Boyes)帶領團隊深入「非洲大脊樑」(Great Spine of Africa),展開跨越數千公里的考察行動,探索非洲主要流域。他們的研究數據,不僅揭示氣候變遷對非洲水資源的衝擊,也為當地社區與政府提供保育策略依據。
科學、醫療與技術:時間的另一種溫度除了自然環境,勞力士亦投身於提升人類福祉。英國眼科醫師安德魯·巴斯塔勞斯(Andrew Bastawrous),利用創新行動科技,已在全球篩檢超過一千萬人,幫助患者避免因可治療眼疾而失明。他的努力,讓醫療成為跨越國界的共享資源。
美國社會企業家菲力克斯·布魯克斯-邱契(Felix Brooks-church)則透過改良主食營養成分,每日為東非約一千萬人提供更健康的膳食,從根本改善營養不良問題。
而華裔企業家汪郁雯(Miranda Wang)的團隊,專注於革新塑膠回收技術,將難以分解的塑膠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她的創新,不僅為環境帶來解方,更為全球循環經濟揭開新篇章。
培養下一代:探索精神的延續
「保護地球 · 恒動不息」計劃不只著眼於當下,更放眼於未來。勞力士積極支持探險家俱樂部(The Explorers Club)、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與社會基金會(Society Foundation)等單位,培養年輕一代的探險家、科學家與保育人士。因為唯有將探索與守護的精神傳承下去,人類與地球的共生願景才能真正實現。
台灣視角:2025 永續論壇登場長遠的眼光,決定世界的模樣。勞力士邁向「保護地球・恒動不息」的道路,正是透過無數科學家、探險家與社會創新者的努力,讓「時間」不再只是流動,而是持續推動地球與人類共榮的力量。
2025 年,聯合新聞網攜手勞力士,於台北舉辦 《邁向我們永恆的星球:健康、科技與地球共生》永續論壇,聚焦「人類福祉」與「海洋保護」兩大主題,邀請來自全球與台灣的專家展開對話。
台灣被視為創新與挑戰交會的前線。一方面,根據全球「醫療照護指數」,台灣醫療水準連續七年排名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台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面臨人口結構轉變的嚴峻挑戰。同時,四面環海的地理條件,使得台灣與海洋休戚與共,氣候變遷對漁業、沿岸社區與城市安全的影響尤為深遠。
論壇將從科學探索、科技創新到社會參與,探討如何建立一個兼顧醫療健康、環境保護與社會永續的新模式。希望透過這場交流,讓國際視野與台灣在地智慧相互激盪,為全球永續發展提供新的啟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