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500盤評審/朧粵餐廳創辦人劉宗原:「Umami」 是一切的根本,技法與創意只是附加價值

聯合新聞網 文/陳威任
圖/500輯製作

「Umami」 是一切的根本,其他技法與創意都只是附加價值。

— 劉宗原

劉宗原(Frank)是台灣知名的餐飲創業者,從物流世家出身卻誤打誤撞踏入餐飲業,第一家店「L先生義法餐廳」開業後,接著創立Fine Dining品牌「Orchid 蘭餐廳」,逐步打造出高端餐飲版圖。在他三顧茅廬的力邀之下,上海米其林二星名廚簡捷明及多位港籍主廚共同打造料理團隊,朧粵除了成為台北人氣粵菜餐廳,更屢屢獲得美食評選肯定。

Q:請描述個人成長歷程與美食之間的連結

我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白天工作,我是由外婆一手帶大的。外婆來自南京,做的是地道的金陵菜,屬於江蘇菜系的一支,在台灣我們一般會統稱為江浙菜。對我來說,外婆的餐桌,就是我第一個世界的起點。

我小時候最常吃的,就是外婆拿手的幾道家常菜:鹽水鴨、清燉獅子頭、水晶肴肉、紅燒扣肉,還有她愛煮的桂花糖芋苗。金陵菜的特色就是清鮮不膩、講究原味與火候,那種鹹中帶香、層次溫潤的風味,是我味覺的根本。

外婆做菜非常重細節,像是獅子頭要用手工拍打出來,湯要煨得夠久,才能入口即化。這些看似簡單的菜,背後其實是一種細膩的堅持。我想,那也是我後來走入餐飲業時,潛意識中帶著的一種標準。

我自己也會做菜,尤其喜歡自己煎牛排。我會用牛油熱鍋,讓表面高溫封住肉汁,前後三次翻面,每次之間都會讓肉休息,確保中心熟度與回流的肉汁恰到好處。最後只撒上海鹽,不加醬汁。對我來說,這樣就是一塊完美的牛排。因為我始終相信——料理最重要的是尊重食材原味,所有的配菜、醬汁,都是助攻,不應該蓋過主角的聲音。

Q:請問您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一道或幾道料理是什麼?背面有故事嗎?

以往我對鱷魚肉的印象其實不太好,覺得它就像口感粗一點的雞肉,偏乾、沒什麼油脂,也不特別鮮美。坦白說,我從來沒想過會主動點它,更別說把它放在「最難忘的一道菜」裡。

直到有一次在朧粵,吃到簡捷明師傅做的「紅燒鮑汁鱷魚掌」,我才徹底改觀。這道菜選用的是鱷魚的前掌,這個部位皮厚肉豐、膠質集中,是整隻鱷魚最適合拿來做紅燒的部位。處理過的鱷掌去鱗後厚度大約 1 到 2 公分,經過汆燙後再用老母雞、雞爪、大骨熬的湯底與鮑汁一同文火燜扣,最後呈現出的口感極為細緻。

吃進嘴裡,那個黏潤感非常像頂級花膠,卻沒有魚膠那種腥味;皮彈肉滑,滑潤黏口卻不油膩,結構感十足。特別是當膠質慢慢在舌面展開,隨著溫度釋放出淡淡膠香,那是一種低調奢華的感覺,很像你突然發現某種被低估的原石,竟然可以被打磨到這種等級。

這道鱷魚掌,讓我重新認識了什麼叫真正的粵菜工藝,也重新認識了一個我原本不屑一顧的食材。它不只是「做得好吃」而已,而是做出了格調與深度。對我來說,這是我人生中印象最深刻、也最佩服的一道菜。

如果一道菜你吃完還能記住細節,那就不只是好吃,而是進入了記憶。

— 劉宗原

Q:請問您此次評選有主軸或標準嗎?

這次評選,我的核心標準其實很單純,就是「記憶點」。我沒有去翻手機相簿,也沒有看筆記。我只拿出一張白紙、一支筆,開始回想過去這一年中,我吃過、喜歡、而且記得住的菜。這些菜,不需要刻意記錄,卻能清楚浮現在腦海裡——包含味道的層次、口感的細節、甚至當下的感動與餐桌氛圍。

我認為,如果一道菜你吃完之後還能記住細節,那就不只是好吃而已,而是進入你記憶裡了。那代表它真的有打動你。對我來說,這樣的菜,才值得被推薦。

當我把這些菜寫下來時,發現竟然有二十幾道。這讓我開始進一步思考:從這些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菜當中,我應該怎麼選出最終的十盤?最後我確立了幾個選擇的準則:

首先,菜單上要點得到。我認同500盤的核心理念:它是一個讓大眾參考的榜單,而不是只給專業人士或熟客看的秘笈。所以我推薦的菜,基本上都在餐廳常規菜單上可以直接點到。這樣一來,無論誰看到這份榜單,只要他願意走進那間餐廳,就能親自體會這道我喜歡的料理。

第二點則是整體風格要平衡。我特別注意了南北的地域平衡,以及中式、西式、日料之間的類型分佈。我希望這份榜單不只是我個人的偏好,也是一個有參考性的集合。

如果有一位讀者跟我口味相近,發現我推薦的幾間餐廳他也喜歡,那麼他或許就會進一步參考我其他還沒去過的選擇,去發掘屬於他自己的美食地圖。這就是我希望達到的效果:不只是推薦,更是一種串聯與引導。

最後,我相信一件事,如果一道菜,讓你吃的時候感受到主廚的用心,那就是一道好菜。味道可以是主觀的,但用心是能被感知的。廚師是不是在乎這道菜,有沒有站在客人的角度設計味型、搭配與細節,這些都吃得出來。你感受到對方的誠意,那就是連結;你願意記住他,那就是價值。

料理最重要的是尊重食材原味,醬汁與配菜只是助攻。

— 劉宗原

Q:您怎麼定義一「盤」好菜?是料理技法?文化感?創意?還是單純的美味?

對我來說,一盤好菜只有一個標準——要有 umami。其他什麼技法、文化感、創意、美感,那些都不是核心,而是手段或附加價值。Umami 是一切的根本。

因為當一道菜有 umami,它自然就代表了很多事:

包括食材是新鮮且合適的。不新鮮的食材不可能產生乾淨、深層、持久的鮮味。另外組合是正確的。不管是主副食材的配搭,還是醬汁的使用,只要過頭、失衡、搶味,都會毀掉整體結構。

接著則是味道是平衡的。它不會讓你疲乏、不會讓你被某個香料或醬料壓住,而是在你嘴裡慢慢展開,停留,甚至讓你記住。所以我常說,如果一盤菜吃起來沒有 umami,再多文化故事、擺盤設計、創意元素都沒有意義。

Q:請問在去年一年,有吃到什麼特別的菜嗎?在台灣?國外旅遊時?尋訪美食時,有沒有特殊的用餐體驗或感人故事?

去年我在雪梨體驗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地點,叫做 Prefecture 48。這裡不是單一的餐廳,而是一整個由六間日本主題餐飲空間組成的複合餐飲園區,位於具有200多年歷史的 Foley Brothers heritage building,官方定位是“Every Japan” 的概念──代表台灣投資團隊打造的動態「日本第48縣」。

這個場域包括四間餐廳(如 Garaku 的京都懷石、Ibushi 的 robata grill、Omakase 壽司、Five 的日式歐陸菜)、一家威士忌酒吧(Whisky Thief)和一間甜點店(Dear Florence)。

每個空間都有獨特的設計風格與主題脈絡,從入口的古老馬車通道,走進來就是一層又一層不同風格的驚喜設計,這樣的整體規劃與執行對我來說震撼非常大。業主是台灣人,而不是海外日本人或外籍團隊,卻以如此高度精準的視野和執行力,打造出這樣一個融合日本文化與歷史建築美學的用餐空間,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次美食經驗,更是台灣人的驕傲。

那一晚,我在雪梨的 Prefecture 48 體驗了一場讓人印象深刻的 restaurant hopping。這棟兩百多年歷史的建築,裡面集結了多間風格完全不同的餐飲空間,由台灣人打造,設計得非常有整體感,又各自獨立,從動線到體驗都非常成熟。

我先在 Whisky Thief 喝了一杯日式風格的威士忌調酒,環境很安靜,氛圍沉穩,像是進入了一個隱密的 lounge;接著轉場到 Garaku,坐在板前位置,感受廚師精緻細膩的節奏與職人精神;再走到 Ibushi,完全是另一種氛圍,大火直烤、炭香四溢,整個人被熱力與食慾拉滿;最後以 Dear Florence 的甜點收尾,整體像是一場有起承轉合的餐飲旅程。

Q:是否有觀察到這一兩年台灣美食趨勢有哪些變化?

這一年,亞洲各地的 fine dining 餐廳普遍都過得比較辛苦,尤其是新加坡,就有十多家知名餐廳關門。隨著疫情結束、國境開放,許多饕客選擇出國覓食,回到台灣之後反而對本地餐廳的期待拉高了。

但 fine dining 面臨的挑戰不只是消費者行為的轉變,更來自於內部的壓力:缺工嚴重、人事成本不斷上升、難以留人。當一間餐廳花了大量資源培養團隊,卻無法穩定運營三年以上,其實會造成很大的內耗。我看到一份報告指出,fine dining 餐廳的平均壽命約為 8 至 9 年,相比傳統老店動輒 10 到 20 年的壽命,續航力確實讓人擔憂。

我認為台灣的餐飲發展,正在往「中段價位」靠攏,未來這一區塊會是主戰場。高端餐廳的暖座率越來越不穩,很多店是「吃過就好」,或「過年過節聚餐用」。消費者喜新厭舊,真正會讓人反覆回訪的店,要具備幾個關鍵條件:好吃、實惠、穩定、可單點。

現在很少人願意每週都花三、四個小時坐在餐廳裡聽一整套故事,更多人想要的是「直球對決」——讓我點我想吃的東西、吃完就走,簡單、直接。這些改變都指向一個共同趨勢:fine dining正在往簡化、品牌下沉、多樣路線的方向發展。不是每道菜都需要故事,不是每次用餐都要像走進劇場。現在的客人要的是靈活、彈性、快速滿足——而我們餐廳經營者也需要認清這個現實。

Q:「500盤」已經來到第五屆,您覺得它帶來了什麼影響或社會意義?

我向來對於500盤公正公開的透明評選機制有高度肯定,它比想像中真實,因為過往連艋舺雞排都上榜,就知道主辦單位完全尊重,不干預評審的選擇。期許未來500盤不只是一個餐飲指標,而是能夠反應每年不同的趨勢跟潮流,甚至是期待未來能辦更多月度活動,讓榜單餐廳與讀者互動,如果能做到無時無刻的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每個月都有機會想到它一下,那就是真的有影響力了。

● 劉宗原的精選10盤菜

1.紅棉:炸三臭

紅棉:炸三臭。圖/劉宗原提供

鹹魚、臭豆腐乳與臭豆腐三種濃烈風味合體,炸至金黃酥脆,外酥內綿。每一口都像是爆裂開來的台式靈魂,鹹香刺激卻又讓人上癮。搭配特調蒜香油膏增香,是一道直球對決嗅覺與味蕾的地表強菜。

2.Logy:鰻魚 / 巧克力 / 青花椒

Logy:鰻魚 / 巧克力 / 青花椒。圖/劉宗原提供

第一次吃這道菜是在2020年的秋天,當時就非常喜歡。炸過的鰻魚再以黑糖炙燒,香氣鮮明,湯底是青花椒與蘑菇熬成,微麻鮮香,個性突出。底部藏有一層巧克力慕斯,出其不意地中和了湯的刺激感,讓整體收尾變得圓潤又有記憶點。

3.元紀.台灣菜:西瓜綿虱目魚湯

元紀.台灣菜:西瓜綿虱目魚湯。圖/劉宗原提供

來自南部家常的經典湯品,以魚骨熬製的湯頭純淨鮮美,入口後溫潤舒心。特別之處在於選用客家傳統醃製的西瓜綿,絲絲酸香與薑絲一同捲入肥嫩虱目魚肚中蒸煮,層次分明,開胃清爽。結合記憶中的味道與細膩技法,既有情感也有巧思。

4.宜自若:西班牙鐵鍋海鮮燉飯

宜自若:西班牙鐵鍋海鮮燉飯。圖/劉宗原提供

以天使蝦、龍蝦、白蝦與紅蝦為基底,搭配用蝦頭、龍蝦頭、安康魚骨與鰻魚皮熬煮的高湯,佐以洋蔥與蒜提味,香氣逼人。上桌瞬間即被海味撲鼻征服,四種蝦類層層疊加,鹹鮮濃郁、米粒飽含湯汁,是難得在台灣能吃到如此原汁原味的西班牙風味。

5.布雍家Bouillon:胭脂蝦滑蛋

布雍家Bouillon:胭脂蝦滑蛋。圖/劉宗原提供

鮮味十足的蝦湯搭配碳烤胭脂蝦,香氣濃郁。主廚將蝦膏融入滑蛋中快炒,入口滑順飽滿,濃中帶鮮,是一道將法式細膩與家常溫度巧妙結合的作品。

6.Ad Astra:酪梨牛排佐香草醬汁

Ad Astra:酪梨牛排佐香草醬汁。圖/劉宗原提供

來自鹿兒島的A4和牛,肉味清晰,油脂比例剛好。表面刷上四種胡椒混合增添香氣,啤酒與香菜籽熬煮的濃縮牛汁也做得好,搭配酪梨與香草調製的綠醬,吃起來濃郁但不膩。整道菜組合大膽,卻非常協調,有種吃牛肉酪梨漢堡的趣味,印象深刻。

7.Plants:南洋裸食卷

Plants:南洋裸食卷。圖/劉宗原提供

用木瓜皮烘乾製成捲皮,零耗損的工法很有想法。內餡包著多種時令有機蔬菜、芽菜與酪梨,搭配微辣的南洋堅果醬,入口清爽,香氣明亮,有夏天的感覺。整道菜不經高溫烹調,卻保留了完整風味與口感,技術與理念並重。從選材到製程皆秉持永續理念,是少數能以植物性飲食打動人心的佳作。

8.鮨隆:柑橘醋白子

鮨隆:柑橘醋白子。圖/劉宗原提供

北海道鱈魚白子先以鹽巴搓洗,再以85度熱水精準汆燙,呈現滑嫩如膏的質地。醬汁以柳橙、檸檬、昆布等調和出多層次水果醋香,撒上紫蘇花與醋粉提味,鮮中帶果香,入口即化,毫無腥味,是白子料理中的高段品。

9.梅鑫海產:炒鱔魚

梅鑫海產:炒鱔魚。圖/劉宗原提供

厚切鱔魚入鍋快炒,鎖住多汁肉感,酥香外皮與濃郁醬香交織,鱔魚本身的甜味與醬汁融合得恰到好處,熱氣中滿是炭香與人情味。

10.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Taipei:Le Caviar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 Taipei:Le Caviar。圖/劉宗原提供

經典招牌冷前菜,由帝王蟹肉、龍蝦凍與魚子醬層層堆疊而成。底層的蟹肉鮮甜細緻,中層的龍蝦凍滑順濃郁,最上層覆滿濃郁鹹香的魚子醬,三者口感與風味高度分明卻協調。這道料理多年來幾乎不曾更動配方,有單點選項,讓它得以在不同時機重複驗證經典,也讓人反覆思考「穩定」本身就是一種風格的可能性。

● 500盤2025中/英文版官網:https://udn.com/500dishesaward/

2025 第五屆500盤 The 500 Dishes Award 2025

#500盤2025 #500盤5周年 #第一份台灣人觀點的美食評鑑 #The500DishesAward2025 #500盤 #500dishes

主辦單位|500輯

指定用酒|麥卡倫單一麥芽威士忌

指定銀行|星展銀行

合作單位|浪琴、inline、福華飯店、雙月食品社、台北101、新光三越

贊助單位|巴部農天然鹼性礦泉水、丸莊醬油、永豐餘生技、好食好事基金會、滋立燕窩、樹頂(Tree Top)、醫願診所 iHope clinic

※ 酒後找代駕!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第五屆500盤評審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