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Young2023】「創新老靈魂」楊馥慈:修復石滬之路,尋找人與海洋連結的路徑
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澎湖人,楊馥慈也曾經是個對海洋、家鄉非常陌生的當地孩子,在大學學習過程與駐村計畫的參與,她重新認識了澎湖,也發現許多隱藏在村落的珍貴生活方式與傳統漁法,其實很值得被保存下來,便在心裡萌生返鄉的決定。大三的她便有想要創業的初心,畢業後與夥伴在澎湖成立「離島出走」工作室,以澎湖石滬為核心,賦予崩壞與逐漸被遺忘的石滬新的可能性,透過石滬的修復的過程,也搭建出人與海洋之間的影響力與情感,透過眾人努力,守護著澎湖珍貴的水下遺產。
>> 【500Young2023】領路人吳鷗翔: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必須要有不斷renew自己的準備
>> 500Young青年論壇/倪瑞宏╳楊馥慈╳徐振輔:找到自我的定位:成為無可取代的我,還有一起搞事的我們
逆向而行返鄉修復石滬,被問:是否頭殼壞去
但就像多數澎湖年輕人一樣,長大後前往台灣本島求學、工作,在長輩眼裡是一條順理成章的路徑,但楊馥慈卻選擇返鄉創業、逆向而行。家人擔心她在澎湖創業會面臨許多困難,一開始對她的決定投下反對票;被楊馥慈一一拜訪的石滬傳統匠師,也無法理解一個小女生開口說要修繕石滬的話,覺得她是否頭殼壞去。
而她想要守護的石滬究竟是什麼?石滬是透過潮汐漲退來圍困魚群的傳統漁法,捕獲的目標是洄游性魚類,澎湖的石滬最早可追溯自清康熙時代,澎湖海岸線300多公里,擁有600多口石滬,有全世界分布密度最高的石滬群,也是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但隨著海洋資源匱乏、人口外移、機械船隻等更有效率的捕魚法等因素,讓石滬逐漸失去漁業價值,導致澎湖石滬年久失修、修復工藝凋零,讓曾經輝煌的石滬年代差一點走入歷史,或僅是觀光客拍照打卡的地標。
原來我也曾是被石滬養大的孩子
楊馥慈坦言,「小時候我也是從教科書裡認識石滬,跟大多數人知道石滬的印象是差不多的,只知道澎湖七美那邊有個漂亮的雙心石滬,對它的印象就僅此而已。我是回到家鄉後,到比較偏遠的漁村進行田野調查時,才進一步認識石滬與它的價值。」
「離島出走」想要做的事,必須緊密的與在地人、石滬匠師們合作,因此剛回到澎湖的他們,每天花許多時間走進村落,慢慢去溝通想做的事情,並跟著石滬匠師一起頂著日頭、趁著退潮時走進海中搬運每顆重達百斤的石頭,學習著石滬修復的工作,親力親為的互動,直到取得石滬師傅的理解與認同。在回家修復石滬過程中,楊馥慈也在阿嬤口中得知,原來家族也有一口荒廢待修的石滬,那一刻讓她真正體認到「原來我也曾經是被石滬養大的孩子啊!」
為石滬找新的可能,拉近與大眾的距離
除了修復石滬,「離島出走」透過設計加值與永續旅遊的結合並建立資料庫,達成與社區、友善海洋、文化傳承的共好模式,為石滬找到新的可能。楊馥慈說,接下來想做的事,仍是以目前的方向持續的精深、延伸,拉近石滬與大眾的距離,可以從不同面向認識石滬、澎湖。
得知自己在500Young獲獎的消息,她說:「除了驚喜也很感激,很榮幸自己可以在這領域跟大家分享在做的事情。」楊馥慈也在創業的過程中,認知地方設計專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很喜歡日本設計師梅原真用設計去改變地方困境的論述,她當時也在平湖設計工作室創辦人吳鷗翔身上感受到,「他有著設計的專業卻選擇回到家鄉澎湖,用設計的角色來做這件事。我們也有邀請吳鷗翔作為團隊的夥伴,參與幾項很重要的成果,其中之一就是資料庫。我覺得他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做事情的方式,讓我返鄉創業一開始的局限,因為他的加入,可以有很多地方被突破。」
本文選自500Young特別企劃「致無可取代的我們」
質感媒體《500輯》創刊三年多來,致力營造更有意思的觀點倡議和生活場景,成為當代社會中有價值的存在。在過程中,年輕人開闢新局的創造力總令我們驚喜不斷,匯集創意靈光的時代獎項「500Young」因他們而生,2023年已盛大邁入第二屆。
作為一個展望未來的媒體,期待為環境描繪出如今的青年樣貌。500Young從來不只是單向授獎,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大眾察覺,這群人具備賦予社會全新面貌的飽滿能量,也期待透過領路人的推薦設定,精準描繪跨世代間的相互影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