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肉圓在地人推薦6選!從「肉圓」到「屏東肉圓」各種派
從2015年以來陸續有網路媒體針對肉圓議題發燒,屏東肉圓也逐漸博得曝光機會,引起大家的關注(註1)。從早期部落格到現在的部落客、自媒體,來到屏東無不品嚐一碗現蒸肉圓。屏東市也自2017年開始舉辦「屏東肉圓節」,將這份鄉愁打造成一種地方傳奇。這裡將節錄由屏東繫。本屋推出的《屏東好熱》2024年夏季號〈早安、屏東!〉刊物中,從地理、人文與飲食文化的多重視角,梳理「屏東肉圓各種派」。
屏東人「清蒸肉圓」的鄉愁
「自有印象開始,只有接觸到蒸的肉圓,比較晚才接觸到油炸的那種。不過在屏東市也都滿久了,像是大埔肉圓、夜市的阿狗黑白切還有上讚,才有油炸肉圓。普遍上習慣食『炊的』!」屏東愛鄉協會前總幹事周芮宇談起對屏東肉圓的印象,「我妹妹和妹婿就因為一碗肉圓吵架,妹婿是臺中人,不吃蒸肉圓;我妹不吃炸肉圓,完全無法溝通。」
出生於1977年的周芮宇成長在屏東市松仔腳,也就是現在的大埔。「小時候還有推車出來賣的肉圓,後來才有大埔松仔腳肉圓的店面。只是我們也比較少去其他地方,大多選擇在大埔或屏東夜市吃。」對生活在屏東的人而言,大抵都會有這種「清蒸肉圓」的鄉愁。
屏東肉圓節|一種新關注——從「肉圓」到「屏東肉圓」
焦桐在《味道福爾摩沙》談肉圓「乃臺灣土生土長的庶民小食,非常普遍,幾乎每一個地方都不乏好吃的肉圓」,在他筆下的「南蒸北炸」,北部代表是彰化,南部則是以臺南為代表,而非屏東。或許如他所說「清蒸肉圓的優點是不油膩;不過我偏愛油炸肉圓」,可知清蒸肉圓並非其偏愛。
無論如何,焦桐描述的「南蒸北炸」似乎也成為21世紀臺灣飲食文化的新論題。從2015年以來陸續有網路媒體針對肉圓議題發燒,屏東肉圓也逐漸博得曝光機會,引起大家的關注(註1)。從早期部落格到現在的部落客、自媒體,來到屏東無不品嚐一碗現蒸肉圓。屏東市也自2017年開始舉辦「屏東肉圓節」,將這份鄉愁打造成一種地方傳奇。
屏東肉圓的緣起|從肉圓擔子到夜市肉圓的線索
「孔子廟後面那區叫『新溝仔尾』,最早中華路還沒有通,這區就有很多肉圓攤。屏東肉圓最早可以說是從『阿化肉圓』開始。」頭崙埔萬福宮的副主委永伯說,早期肉圓攤販是用『擔』的方式沿街叫賣,自家外頭剛好有個埕,擔子便會停在埕上供客人買肉圓享用。當時就是在新溝仔尾這邊製作,後來才將一批批蒸好的肉圓放入白鐵鍋中送去民族路的夜市販售,往後才在夜市直接現蒸製作。
永伯說,屏東市的清蒸肉圓應當從阿化肉圓背後的創始人談起,也就是陳仙化的母親最早開始研發製作。郭漢辰在2011年發表的〈百年夜市傳香〉一文中提及,「從童年記憶飄來的肉圓香」是「來自1930年日治時代,就已在夜市設攤的正老牌屏東肉圓攤」、「70年前,由陳仙化等人開始擺攤設位,70幾歲的曾信雄年少時就加入這個工作行列,如今還身體硬朗地在賣肉圓」,與永伯口述中的經歷似有呼應。根據永伯的瞭解,除了阿化肉圓、正老牌屏東夜市肉圓、孔子廟後方的正夜市肉圓與陳母有親屬關係之外,其他許多肉圓店也發源自陳母的手藝。
綜上所言,1930年代由一位母親研製以在來米為主旋律的屏東款肉圓,傳至子嗣與長工手裡開枝散葉。目前在夜市的正老牌肉圓由曾信雄與其兄弟單雙月輪流經營,北區市場內的阿化肉圓則於2018年歇業,孔子廟後方的正夜市肉圓仍在營業中。
2021年劉朝陽也在碩士論文《以「肉圓」探究臺灣小吃精緻化之要素》中訪談正老牌夜市肉圓曾信雄先生與黃家肉圓黃清榮先生,曾先生提及自己的母親出生於民國前12年,二十幾歲開始製作肉圓,最早由「他的大哥」扛著擔子沿街叫賣。黃先生則描述自家祖父的手藝學自「唐山師傅」,從最早以擔子販售、至店面穩固生意,甚至成為蘇貞昌最愛的家鄉味肉圓。
肉圓的結構|皮、肉、醬的三元結構
評斷肉圓,不妨參考焦桐所說的「肉圓美味與否繫乎三條件:外皮須厚薄適中,又要柔軟而富彈性,外表須呈半透明,有剔透感,咬下去透露米香;內餡須飽滿,且配料和諧,調味佳;淋醬的優劣亦是成敗關鍵」。
評談屏東肉圓,因在來米含量均高,米香自然透澈;只是「剔透感」反而是地瓜粉質表徵,那種彈性主要還是來自於米漿熟煮過程的拉力感。至於內餡飽滿的程度,倒是無法像油炸肉圓的質地能包山海雜料。屏東肉圓的醬汁多屬豬油沁香、秘方醬油佐配,此外芹菜香菜的多寡、一匙蒜末也是鑑賞風味的基本門檻。
在屏東,大部分肉圓店都會詢問是否需要味素、蒜頭、芹菜香菜,菜單上也大多有豬血湯、豬腸湯或魚丸湯為主要搭配。食用肉圓除了基底的醬汁,亦可斟酌選擇辣椒醬或番茄醬加入。以屏東肉圓的個頭來說,點單基本是三顆起跳,單顆價錢大約在12至15元。
2024年在Google Maps上能檢索到的肉圓店,在屏東市內大約有十五、十六家。其中也能找到「炸肉圓」的店家,比如大埔肉圓即有六十五年的炸肉圓販售史;後起的阿狗黑白切和上讚肉圓也都以自製的在來米漿調入地瓜粉,製作有別於屏東清蒸製法的油炸肉圓。從崇蘭、林仔內、至公館都有屬於本村本庄的清蒸肉圓選店,這也呈現在地人作為一種自我專屬的軟Q態度。而我本人私心偏愛陳淑華在《灶邊煮語》中提到的製法「燖肉圓(tīm)」,利用隔水加熱來烹煮或保溫,是店家維持肉圓舒服質感的方式,也是屬於屏東特有的浸滷式風格。
區域分野造就不同風土,也促使人們有不同的口味愛好。佐配醬油的鹹度、外皮薄軟或厚實、硬實米感或軟滑粉感、餡料偏好的調味、肉理呈現為或條或碎或絲或團狀……。一口屏東肉圓或許能讓您細細三思:曾文溪以南的「蒸肉圓」在屏東特別密集,如此樸實無華的食物如何成為屏東代表性的飲食美學?屏東平原過去盛產稻米,產量曾經僅次於嘉南平原;而在來米作為1922年以前的「食飯米」,也體現出臺灣人的傳統米食文化,與地瓜粉的結合亦表現出更多層次的集合創生。
➢ 屏東在地人不藏私推薦6選
01|黃家肉圓
地址|屏東市中正路172號
屏東肉圓名家之一,位於中正路、舊縣長蘇貞昌家巷口。深褐色醬汁浸製豬肉條,四五條有感肉塊在破皮瞬間沁出特殊中藥香,豬油、醬油淺淺搭配;外皮堅實易挾取,米足珍貴;整體調味厚實,所以能夠看見鏟匙分切紋理,反帶有精緻感。配上湯品不顯口腔壓迫,個頭雖小,單價也相對較低。
02|正老牌屏東肉圓
地址|屏東市民族路61號
位在民族路夜市內第59號攤位,為曾信雄與兄弟共同經營。淺褐醬油色、肉絲集結成餡,內餡近乎是碎肉狀;佐醬屬於油脂少而湯水多,外皮半透、有地瓜粉灰色感;肉圓體態較為軟散,筷子不易直接挾取,反而留下肉餡可加清湯,能夠滿足一碗真材實料的肉絲湯。
03|正夜市肉圓
地址|屏東市瀋陽街22號
位於孔子廟後方的中華路、瀋陽街路口,每天現做現賣至中午,晚起的人或上班族午餐也能有口福。肉圓質地介於黃家與正老牌屏東肉圓之間,外皮不透,也不會過於米感的踏實;內餡調味有五香感,屬淺醬油色的有感肉條;個頭比黃家大,一塊塊米白肉圓堆疊明顯。
04|李家肉圓
地址|屏東市中華路110號
位於北區市場中華路上,目前屏東有一派是李家肉圓擁護者。李家的內餡為沒有太多調味的肉條口感;外佐豬油醬油,蒜芳鹹香深刻搭配,油脂湯水皆多;外皮通透性強,地瓜粉含量可能是最高的,也是目前四家最難挾取者,適合以湯匙代勞。店家有提供清湯供自取,建議午前來訪以免撲空。
05|大埔松仔腳肉圓
地址|屏東市信義路45號
早期在柳州街與信義路街口擺攤,後遷至信義路上,大約七年前由原本是電視臺視訊師吳青書回鄉接手。因緣際會,自小就喜歡松仔腳肉圓的吳青書讓原店老闆能退休,而自己承傳技藝,也讓家鄉的美味記憶得以延續。此家肉圓外皮米質足而有實感,同時能表現出老闆要的皮薄Q彈;內餡則以淡味肉丁為主;醬汁在視覺上略顯混濁,卻帶來自家清香的親切感受。
06|歸來肉圓老店
地址|屏東市歸仁路162號
位在歸仁路上,藍底白字招牌的歸來肉圓創立於民國66年,目前的主理人陳鳳秋傳承婆婆的手藝,使用稀釋的日式配方醬油;外皮滑溜,又以歸來牛蒡絲加入皮漿內,創造獨一無二的牛蒡肉圓。原味肉圓含米量較高而偏米白色,整體與前面五家風味差異較大,卻又異軍突起,成為歸仁路上三家肉圓店的領航者。
➢ 註1:可參考
espres:so〈「南蒸北炸」怎麼來?從彰化開始的肉圓進化史〉
陳泳翰〈孤獨星球推薦!全台灣最有故事的4顆肉圓〉
柯柯企劃關鍵評論〈南北肉圓大對決:你是「南蒸派」還是「北炸派」?〉
食力編輯部〈肉圓「南蒸派」vs.「北炸派」 九份靠內餡走出不一樣的路〉
福熊〈關於屏東肉圓,院長愛蒸的,總統喜歡滷的〉
陳靜宜〈細數台灣肉圓兩三事〉……等文。
本文選自《屏東好熱》2024夏季號No.1〈早安、屏東!〉
@責任編輯|elif chan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