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文化觀察家游智維/當電力從世界上消失,讓我們向鄉村學習

聯合新聞網 口述/游智維、文/郭睿瑄

自從三級警戒開始後,我轉成遠距工作、孩子也留在家中線上學習,我們一家窩在家中的時間變長,每天飯後是全家的電影時光。有天,我們在串流平台上使用隨機功能挑選闔家觀賞的影片,無意中發現一部有趣的日本電影——《生存家族》。

這部電影的劇情設定饒富興味,描寫世界上的電力因不明理由突然完全消失,原本住在東京的主角一家人,為了生存只好放棄他們原本的都市生活,使用自行車、划船、徒步等方式展開「萬里長征」至鹿兒島鄉下的外公家。儘管是2017年的電影,放在現在2021年疫情嚴峻的當下觀看,竟也意外感同深受,並且讓我反思良多。

不管是電力消失,還是疫情封鎖,都廣泛影響了世界的正常運作——不,應該說是「過去以為」的正常運作。飛機大幅停航、旅行暫停,從一開始的不接受、不習慣,到不得不接受與習慣這個世界上疫情正在蔓延的事實,人們只能留在自己原本的居住地,過著跟過去不太一樣的生活方式。從前我們常開玩笑地說:「不出國會死!」現在也發現,其實不出國也不會真的如何,人們依然生活著。

「從前我們總以為都市的生活條件比鄉村更好,卻忽略了在都市裡享受的食物及自然資源,...

這段期間我一直在反省,過去人們自以為的「進步」到底是不是真的進步?從工業革命以來兩百年人類的科技文明突飛猛進,然而若從整個星球46億年的生命尺度俯瞰,則如恆河一沙,反而給予地球環境許多嚴重的影響。從這個觀點來說,人類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了呢?

電影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當主角一家快餓死之際,剛好路過一個村莊,得以幸運地借住在農家度過危機。影片裡都市與鄉村做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從前我們總以為都市的生活條件比鄉村更好,卻忽略了在都市裡享受的食物及自然資源,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鄉村的供給。所有生命應當是從自然孕育出來,都市卻悖離了這個孕育我們的自然環境,因此當都市現代化機能出現問題而無法繼續居住時,鄉村卻仍可以自給自足、持續孕育生命。

在規畫遊程時,有機會我都會推薦客人下鄉去體驗、去學習。學習,應該不只是課堂中的教導、書本裡的知識。農夫抬頭仰望就能判斷是否會下雨、漁夫出海捕魚時將小魚放生維持資源永續、部落朋友可以說出整條山路上的野菜滋味。鄉村的每個人都是老師,農夫的插秧學、漁夫的捕魚學、部落的山林學,也都該被視為重要的學問,成為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因此,我希望可以帶領人們,實際去感受熱帶屏東的溫度、新竹九降風的呼嘯、宜蘭稻田泥土的黏膩觸感。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從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孕育而來。

「學習,應該不只是課堂中的知識。在規畫遊程時,有機會我都會推薦客人下鄉去體驗、去...

疫情對世界帶來了影響與打擊,也給予我們停下來省思的機會,每個人在想法上或多或少有所改變,但想法改變是否能化為持續的實際行動則是關鍵。在疫情中,人類移動受限,許多動植物卻因干擾減少而生長得更好,可見人類過去給予了環境多麼大的壓力!我樂觀地期待著,經過這次疫情的考驗,如果我們都能反思人類過去的行為,懷著尊重自然的想法,地方的供應端能夠思考如何提供更永續的產品、作為中間端的旅行社盡量採購此類產品、終端消費者支持購買這樣的產品,我們便能產生良好的正向循環。

就算一次疫情過去,世界仍然有可能會面臨其他問題與挑戰。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能夠及早做好準備去面對,持續讓世界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游智維 旅遊 在地文化 文化觀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