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色集團第二代 袁悅苓:始終保持味道與溫暖
袁悅苓進入家族事業之初是不情願的。前一個工作是于美人的助理,都要進公關公司了,被爸媽叫回來,每天無聊地疊發票玩。
結果看出門道,做出興趣,和弟弟袁保華一起接下父親袁永定創建的橘色集團。橘色涮涮屋,被稱為頂級火鍋,在競爭激烈的台灣火鍋市場,火熱走過25周年,袁悅苓說:「當我們不想著創造最高獲利時,獲利反而愈來愈多。這就是我的信念。」
放輕鬆會更好
在火鍋蒸騰的熱氣和香氣中,袁悅苓談起小時候。爸媽在加州開中餐廳,她到小學二年級才回到台灣,適應不良,功課不好,六年級才學會注音符號,更糟糕的是,國中時,家裡生意倒了。
她曾躲在房裡聽外面債主拍桌子,然後,美國的家沒了、台北的家也沒了,家散了,她和媽媽、弟弟在台北分住三地,爸爸還在美國。國中女生焦慮極了,功課又差,深深覺得這一生就廢了。
國中畢業後,袁悅苓想回美國未果。人生就是這麼奇妙,在台求學一直受挫的她,無可奈何進了金甌女中後,竟發光發熱三年,自信心終於回升,高中畢業後順利回到美國讀書,進了一所社區大學。
更適合美式教育的袁悅苓成功轉學到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然後,又撞牆了,全校的人都很努力,她也很努力,但就是永遠C、永遠B,一度動念想放棄,最終告訴自己;「能畢業就好,A不重要。」一放鬆,成績飛升全A,最後獲榮譽學士學位。
美人姐家的小助理
袁悅苓返台時,橘色涮涮屋已經開業,爸爸卻說:「你們休想接家業。」她本也沒興趣接,氣的是,在她寫履歷給某銀行時,爸爸竟然當著眾人說:「妳憑什麼?妳應該從掃廁所開始。」女兒生氣拍桌,有骨氣甩下一句話:「這輩子絕不靠你。」
後來經高中老師介紹,她成為于美人助理,是保姆、司機、旅行秘書等,陪老闆早上錄廣播,中午去電視台錄《新聞挖挖哇》,拍廣告、做活動,再抽空去接于美人那對五歲雙胞胎回家。
做了三年,一方面是跟爸爸賭氣,即使從早忙到午夜才回家,但這是自己的選擇;另一方面,也聽從一位前輩化妝師的建議,一個行業要做到第三年才能全盤發揮。
直到身體真的出狀況了,袁悅苓提離職,想做全經紀工作,沒想到于美人又開了經紀公司,簽下王彩樺,她便又做了一陣子。
姊弟先後接棒
袁悅苓進家族企業時,最早是管會計,偏她與數字處不來,卻被媽媽放在一個最不擅長的位置,每天被罵「沒帶腦子上班」。她還真就混時間,每天把發票摺得漂漂亮亮像一塊塊豆腐。
但人在那個環境,聽到、看到、感受到很多事,發現許多問題。直到2012年底,爸爸摔斷腿在家休息,嫌女兒每天摸魚,她就哭了:「叫我回來也是你們,不給我舞台,要我在這幹什麼?」
她被派去M One Cafe坐櫃台結帳,又是愈看發現愈多問題,在現場的時間愈來愈長,從三小時、六小時、九小時,後來乾脆都在現場,不進辦公室了。
「有點像溫水煮青蛙,就被我爸放到現場去。」袁悅苓笑說:「但我樂意,我不怕苦,我怕無聊、怕沒有任何發揮之處。」在M One,她如魚得水,她喜歡這裡的食物、客人和氛圍。
在她艱難適應時,弟弟晚她三年也回來了。弟弟從小是資優生,本在矽谷當工程師,回來後被派到橘色,和她把賠錢的店做到賺錢不同,弟弟進的是成功的店,在父親強大的陰影之下,發揮空間有限,一開始也頻打退堂鼓,如今也做得如魚得水,姊弟倆並列執行長。
「我們都沒有想過會在餐飲業。」袁悅苓說,是進來後才覺得爸爸真的有點厲害,能理解爸爸說的:「我們不是餐飲業,我們是服務業。」甚至,她和弟弟更進一步覺得,不只是服務業,更是教育業,餐飲只是傳遞價值觀的媒介。
不只是頂級火鍋
橘色涮涮屋,2001年於台北市大安路開業,迄今四分之一個世紀。
在橘色之前,袁永定在台北開了一間piano bar,因此認識了後來的貴人,包括設計師丹下憲孝和中泰賓館董事長林命群。
父親很愛吃日本的涮涮鍋,在台北就是找不到食材好、環境佳的店,滿街小火鍋店,2、300元一鍋,總是差了那麼一點。於是他大手一揮開橘色,一鍋1000元,在當時很挑戰市場接受度,前四年都賠,直到SARS時,可能大家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業績陡然竄升。
店名最初就是Shabu Shabu House。但林命群來吃飯認為,Shabu shabu是品名,不是店名,看到店裡的銅鍋,就說:「就叫橘色,橘色是溫暖的顏色。」
服務的溫度,對每個細節的用心,正是父親為橘色定下的核心價值。袁悅苓說,「他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砸錢、敢給。砸錢買最好的食材、最好的設備,一切要用最好的。」找丹下設計,25年前就花了1500萬元,後來所有的橘色都請丹下。
袁悅苓記得父親說過,很多老闆嘴上說願意花錢,但是假如進貨時龍蝦死了,有多少老闆能不賣?父親給客人的一定是活龍蝦,成本就自行吸收了,因為一旦放棄原則,必然每況愈下,客人只有吃到好吃的,才會願意再回來。
「很多人說我們是頂級火鍋,但對我來講。頂級不是指我們整個氛圍像fine dining。」袁悅苓說:「而是更像家。食材是頂級,服務是舒服的。我們厲害的是25年的味道不變,當你想要吃到這個東西時,你來到這裡,就會得到想要的味道。」
當家才知創業難
2017年,「Extension 1 by橘色」在內湖開幕,袁悅苓此時才知道從零開始的困難,店名都掛上「橘色」,結果也賠了三年。
那三年,她就在店裡「等客人,想著爸爸當年是不是也在等客人」,等待過程中,永遠不知道是不是第四年會起來,這種心境很難熬。她只能告訴自己:「最糟就是關掉,再起來就好。」這一想,就發現沒那麼難,就像她過去多次的經驗,先放輕鬆,也許就好了。
因為真正投入了,袁悅苓也深有體會,橘色能屹立不搖,挺過一波波餐飲風潮,「靠的是身教,因為公司文化已經根植在公司裡。」除了每年100多場教育訓練,新人也會觀察到學長姐的作法,自然而然形成公司文化。
這正是她對「網紅店不長久」現象的解答,因為「當初設定的心態就不對」。她指出,「想賺錢所以開店」和「開一個好店給客人吃,最後賺錢」,兩者有差別,相應的策略不同,結果也不同。
毫無疑問,橘色先想到的是給客人好的,所以才有五、六成的客人是回頭客,有些客人是在媽媽肚子裡就跟著來過橘色,現在又帶著孩子來吃。
袁悅苓接手時也思考過品牌年輕化,不只是「爸媽在吃的餐廳」,在形象上做一些調整。今年還要大整修創始店,不然連她都笑說:「到我們大安店的客人都是真愛。」
留住觸動人心的溫度
在今年將台中店從百貨公司移到街邊店後,袁悅苓暫無在台繼續展店的計畫,接下來想往海外,新加坡是第一考量,華人多,又是國際化城市,是最好的跳板。
袁悅苓一直奉鼎泰豐為典範,她學到的包括授權或加盟時,要嚴格把關,這才能保護品牌,所以父親時代曾授權品牌名在上海開店,到她時訂下嚴格條件。
國內迭有冒出頭的餐飲集團,有些不斷推出新品牌、有些持續展店,那不是袁家姊弟規畫的橘色未來。她的目標很明確:「有橘色的一天,希望那個觸動人心的溫度都還在。」
至於她,就以正向的態度接下重任,運動、跟朋友聊天,就是她的舒壓,「就想辦法有責任感,但不用那麼有壓力的責任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