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李明維柏林個展《禮》重啟,美術館與藝術家如何因應「社交距離」
肺炎疫情衝擊下,歐美國家多數美術館都因隔離政策而關閉,不像台灣因防堵疫情掌握得宜,假日仍有不少民眾前往美術館看展。隨著歐洲部分美術館重新開放,台灣藝術家李明維於德國葛羅皮亞斯博物館(Gropius Bau)因疫情而延後開展的展覽〈李明維:禮〉(Lee Mingwei: Li, Gifts and Rituals)也得以重啟。
以關係美學著稱的藝術家李明維,作品多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近年多數重要作品都借重觀眾的參與轉化為作品動能。但在要求「社交距離」的前提下,參與式藝術與表演形式似乎遭受阻礙。在本次展覽中,作品如《客廳計畫》(2000/2020)、《記憶的結構》(2006/2020)多改為一對一單次互動,以談話、傾聽和關懷的形式進行。《補裳計畫》、《聲之綻》等互動作品也配合防疫添置壓克力版。此外,佩戴口罩、QR code 非接觸式門票、定時進站與單一觀展方向都成為美術館在疫情下的新方針。在疫情肆虐的當下,互動顯得格外珍貴,實驗性藝術計畫如何因應防疫新生活下的行為,值得我們持續觀察。
展覽新作《我們的和平國度》(Our Peaceable Kingdom)則如計畫展示,李明維邀請11位藝術家,包括台灣藝術家鄭君殿、黃可維、簡翊洪、顏妤庭、葉采薇、蕭珮宜、陳又伃、吳大光教授,以愛德華・希克斯(Edward Hicks)原作《和平國度》(A Peaceable Kingdom)繪製「臨摹」的畫作,其後,這11位藝術家也引薦了2位藝術家,臨摹自己的畫作,在過程中產生了家譜。愛德華・希克斯在他的一生中繪畫了這件作品六十幾次,受邀的藝術家亦將自己對和平的理念詮釋融入繪畫中。德國葛羅皮亞斯博物館是歐洲歷史的中心,在過去近三十年中,位於西柏林的建築物前門受柏林牆擋住,展館也保留著二戰結束前最後幾週遭到轟炸的痕跡,而在這個時間和地點無疑是展示、思考希克斯從1800年代開始的和平願景,以及當代藝術家觀點最為合適的場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