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透納」展!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不只呼應當代,更存在永恆性
近期台北好展不斷,其中「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展,自6月27日至10月12日在中正紀念堂登場,亦創下佳評如潮。此展由泰德美術館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Elizabeth Brooke)策劃,為史上最大規模的透納全球巡迴展,現場以兩大展廳、七大展區、三部影片,帶來高達80件真跡畫作的精彩內容,不只展場設計動線流暢、配色編排細膩,作品解說牌極其詳盡,同時也透過與現代當藝術家作品的相互對話,形構出透納作品的永恆價值,讓台灣藝術迷也能近距離一睹這位英國最偉大畫家的藝術傳奇。
訪談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一探這位被印在英磅上的英國畫家
以現當代觀點呼應透納一展崇高美學
此次展名為「崇高的迴響」,何謂崇高(Sublime)?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以下簡稱為布魯克)分享了最初策劃時,源起於愛爾蘭裔英國作家艾德蒙.柏克(Edmund Burke)於1757年出版的《崇高與美之源起》,「他主張當我們看到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我們會感覺到迷戀跟恐懼,那兩種感覺融為一體時,其實就是崇高的泉源,那就是「sublime」這個意思的來源。同時他也極為推廣要用想像力來了解大自然的環境,才夠去體會『崇高美學』這件事。」
因視覺藝術較難體現崇高,反而在必須發揮想像的詩歌或文學,更能讓觀者體驗到崇高美學,但因透納是浪漫派藝術家,他跳脫了過去傳統的藝術窠臼與框架,透過極具表達張力的筆刷,及他個人想像力去創作,那也是他獨樹一格的地方。
但布魯克強調,「展覽除了從艾德蒙.柏克對崇高美學的定義做為切角,同時也加上了約翰・魯斯金(John Ruskin)的定義,因他認為不只觀者感覺到恐懼,還要加上人們對美的崇敬(一如天地有大美),而非純然的害怕,因此在策展上,我們也放入了現當代藝術家的創作與觀點。」藉此創造出展覽極富層次的對照與共振。
展場設計前後呼應!
因「光」是貫串整體展覽的主軸,因此在七大展區的展場設計上,布魯克也創造出前後呼應的調性,「一開始我們以蘇格蘭藝術家Katie Paterson的〈全食〉讓大家籠罩在光裡,因為這件作品是以很多日蝕影像拼湊而成,所以你一走進來就是光,你就感覺到說整個主軸就是光,最後我們呈現的是透納晚期的作品,當時的焦點也是光影氛圍,透過這件作品也能讓觀眾看見透納是如何在創作中捕捉光影。因此整個展覽亦是首尾呼應的。」
此外在選件上,布魯克會先挑出透納具代表性作品與當代藝術家作品進行呼應,布魯克表示,「我是先找出七大核心主題、選出與主題緊扣的透納關鍵畫作,再挑選當代藝術家作品與之配對,再漸漸將展區建構起來。」比如像展區「海上風暴」中的英國藝術家Jessica Warboys之作和透納作品的呼應,即是以此主題為核心,再去慢慢織構而成。
在各種啟發與影響中感受透納的先鋒特質
尤其此次展覽最有趣的部份即是,布魯克精選了受到透納影響的現當代藝術家作品同步展出,他表示,此次挑選的脈絡主要是「這些當代藝術家作品其實都在潛意識中呈現了崇高美學,此外他們與透納的連結,可分為兩個面向;其一是他們的創作裡都體現了大自然的力量,另一個層面則是他們在使用媒材手法上,都是非常創新的。有些藝術家是直接受透納啟發,有些則是間接。比如說,英國藝術家Peter Doig(1959-)便是受到間接啟發。至於英國雕塑裝置藝術家Cornelia Parker(1956-)則直接受到透納影響,甚至在她的作品中還能看到透納出現在畫作中。」
同時現場也展出與透納相反風格的,「比如英國大地藝術指標人物Richard Long(1945-)的作品講求非常系統、分析,他看到什麼東西就把它畫出來,這跟透納需要想像力去將大自然的奇幻,或將恐懼畫出來是非常不一樣。而另一位藝術家Katie Paterson(1981-)的〈全食〉作品,即以當代藝術觀念,透過講求科學的方式,去體現透納如果身處當代會做的事。」
想像力才是審美的關鍵
關於透納世上已存文獻與研究眾多,但在策展過程中,布魯克仍從中發現了一些相當有趣的事,首先,「這個展覽的特別之處在於我們藉由當代藝術家創作與透納產生對話。不只突顯其對崇高美學的追求是可以呼應當代,並具有存在永恆性。」
同時,「在策展過程中,我也發現有一組比較不起眼、很容易被忽略的作品,即是第六展區的《懷特島之海天習作》,畫中沒有主題,只有海與天,當時沒有畫家會這麼做,所以透納就是那個時代的先鋒。創作這幅畫作的背景也非常有趣,因為透納是在一個搖晃的船上完成了這件作品,當時也是史無前例的作法。因為透納隨身會帶著一卷帆布,一次即興畫上很多幅,之後再進行裁切、裱框,因此從中判斷地點位於懷特島。」
展場中,此件作品也和 Wolfgang Tillmans 的攝影作品《我們所處的狀態,A》並列展出,此作反映藝術家背後談及2015年歐洲難民的政治含義,非法移民遠渡重洋看到的即是無垠之海的景象,這兩者也巧妙將一種海洋兩種心境的變化如實呈現。
此外,像是在第二展區展出的《格宋的山崩》,透納當時完全沒看過山崩,但如今的我們大概都從網路上的影片中得知山崩的力道,因此他是透過想像力,把雪崩的景象把它畫出來,讓觀者去想像體驗。同時此作亦以畫作成現出崇高美學,讓人心生敬畏。而此作也與Olafur Eliasson 融化的冰川一起呈現,不只講述人類的活動可能造成氣候暖化,讓冰川融化,同時也希望藉此讓大眾得以反思。」
這不是一檔可以走馬看花的展覽,踏入其中,不只能近距離感受透納超前時代的藝術視角與繪畫風格,同時亦可在現當代藝術家各種裝置、繪畫、攝影等不同媒材創作中,體驗自然環境不受時代限制,始終與人類緊緊相依的連結。
►延伸閱讀| 史上最大規模「威廉・透納」特展來台!以80件真跡、28件當代作品織構對話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展覽日期|2025年6月27日—10月12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2展廳
展覽時間|每日10:00 - 18:00(17:00停止售票入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