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焦點影人專題:一窺日本前衛電影大師寺山修司的創作美學

聯合新聞網 500輯
圖/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

疫情之下如期開展的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有別於以往的抒情溫柔,特別選映多部以文學影像手法提出社會觀察、末日反思的藝術佳片,並規劃日本前衛電影大師寺山修司的人物專題,希望藉由這些精彩作品的觀摩,以更符合時代脈動與開創精神的策展方向,帶出更深刻的當代省思。

電影大師寺山修司無疑是上世紀60至70年代、日本反叛文化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標人物。身兼詩人、小說家、劇作家、舞台劇及電影導演多重身分的他,攝影機不僅只是影像書寫的鋼筆,更是射穿成見與迷思的機關槍,每一格膠卷都以極具前衛風格的影像美學,大膽挑釁、前衛批判,全面而徹底地實踐了創作的各種可能,將視覺、肉體、音樂與詩熔冶為挑戰傳統的革命宣言。

紀錄片《寺山修司:明日在何方》劇照。 圖/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

紀錄片《寺山修司:明日在何方》

相原英雄 AIHARA Hideo|2017│Japan│DCP|Color & B&W|100min

1975 年 4 月 19 日星期六,發生了一連串的意外。

有人在公眾澡堂,自顧自地演起戲來了,一個被放在港口的箱子,裡頭裝了觀眾……。三百輛摩托車橫行無阻地湧入東京杉並區,街上有一名木乃伊男,引領著群眾前往國宅公寓到處敲門。頓時,街頭陷入一片混亂,記者蜂湧而至。警方擔心演變成暴動,出動大批人馬,欲逮捕策劃活動的劇團團員,卻又導致看戲觀眾心生不滿,進而變成民眾與警方的對峙,衝突一觸即發。

這全是寺山修司執導的街頭舞台劇《敲門》中出現的內容。寺山認為,大家應該「用戲劇敲敲封閉已久的人心之門,讓自己的思想產生變革」。因而策劃在杉並區內三十個地點,同時上演近似於游擊戰的街頭舞台劇,激烈的內容,引發觀眾瘋狂,更因為事先沒有申請許可,而被警方要求停止演出。然而,警察、記者的出現,其實都在寺山的算計之內,因為人們一旦進入了這個空間,無論其真實身分為何,都會化身成「演員」,其所作所為,也只會是「戲劇」的一部分。寺山真正的用意是,希望打破「真實」與「戲劇」的界線,讓人們在「戲劇」的空間,出現「思想」上的變革,進而回到「真實」的世界,去引發「革命」。

究竟寺山修司為何對「思想革命」如此執著?當年參與此劇的工作人員,在事隔四十年後,又是如何面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導演以街頭舞台劇《敲門》當作引子,採訪多位天井桟敷的前團員,以及寺山童年、學生時代的親戚、好友,試圖從最根本挖掘,這位從不迎合體制的怪胎、最愛挑釁觀眾的無政府主義者,一路走來、不斷轉變的心路歷程。

(文/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提供)

紀錄片《寺山修司:明日在何方》劇照。 圖/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

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

日期|9/4 至 9/17

地點|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

售票場次請至2020臺北文學.閱影展官網官方粉絲專頁查詢

寺山修司 日本電影 臺北文學閱影展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