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喜劇新片《完美嬌妻養成班》:你想要的是伴侶,還是掃地性愛機器人

聯合新聞網 吳思恩
在那個妻子對丈夫百依百順的年代,劇中「家政學校」的任務即是訓練年輕女孩成為完美的...

由於國際疫情嚴峻,包括坎城影展在內的許多影展紛紛延期或停辦,由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主演的《完美嬌妻養成班》(How to Be a Good Wife)也因法國電影院關閉而暫別院線。巧合的是,片中所設定的時空背景正是1968年五月學運示威,當年坎城影展也因此被迫中斷,在這樣的連結下來觀賞本片,特別有了跨時空理解過去與今日的感觸。

「好妻子」是如何練成的

1960年代的法國還存在許多家政學校,片中波萊特和丈夫長年在法國阿爾薩斯的比奇開設凡德貝家政學校,訓練年輕女孩們成為完美的家庭主婦。本片一開始波萊特洋洋灑灑地列出好妻子必須遵守的準則,內容繁多,每一條表現的形式不同,但不脫幾個大方向:服從、自律、必要之昏聵。

妻子必須包辦家裡的一切事務,有通靈的魔力洞察丈夫的喜好與思緒,對於自己不應該經手的事情保持距離,並且在必要時候假裝不知道丈夫犯的錯誤。在傳統家庭中,看似丈夫與妻子各司其職,丈夫負責賺錢養家、妻子負擔家務,然而人們卻忽略了丈夫與妻子的工作究竟為何被如此分配。

好妻子必須遵守的準則,不脫幾個大方向:服從、自律、必要之昏聵。 圖/原創娛樂提供

男人必須缺席

與許多女性議題電影或女同志電影一樣,編劇必須為故事中女性的覺醒、愛情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環境,通常都是透過男性的缺席,或至少是「傳統」男性的空白才能達成。

在片中,由於男主人凡德貝意外死亡,才使得波萊特有機會得知他的帳務情況。男性的死亡為劇情創造了「父權」的短暫真空,這座學校真正地由女人當家,但悲傷的是,不論是1960年代或今日,男女同工不同酬、玻璃天花板、負擔的家庭義務不均等情形仍然存在。忠於自我或是不婚的女性依舊被譏笑,我們尚無法在一個能夠容納所有性別光譜的社會中尋得平等。即便凡德貝逝世,他的暗影依舊圍繞著這個家,波萊特不敢邁開腳步追求下一段愛情,彷彿必須一生為這個男人負責。

不能也不曾思索的權利

家政競賽電視節目是固化社會對女性限制與期待的幫兇,透過電視這樣強勢的傳播工具,人們對於女性的想像被強烈限制,更加深了何謂「好女人、好妻子」的定義。

家政學校裡的女孩們是改變這個體制的推手之一,不同於許多成長於傳統年代的婦女,社會在她們的孩提時期就已開始醞釀改變的能量,等她們邁入青春期,反叛的思想與社會的思潮一併迸發。這裡的女孩們有的挑戰體制、有的順從規則,最明顯的差別便是對於「性」的態度。當時女性主義者透過廣播、傳單、宣講等方式提倡女性的性自主以及性歡愉,但多數女孩們卻連自己的身體都不太認識,更遑論要談論、追求性。社會製造「女性天生性慾低」、「追求性是不恥的」等等氛圍,更是讓許多女孩不曾思索本就屬於她們的身體自主權。

許多女性由於無法自力更生,而必須忍受不幸的婚姻,這並非是完全的性別問題,而是權力落差的問題,「資本」即是強化與建構權力的主要元素。一如片中同學們詢問來自資產家庭的女孩齊格勒:「有錢人都會把孩子送去學校,妳為什麼不是去讀書?」,更顯示「資本」於社會結構中扮演了多大的影響力。

家政學校裡的女孩們是改變這個體制的推手之一,不同於許多成長於傳統年代的婦女,社會...

無法擁有頭銜的女人

本片有一個很有趣的設定,明明課程幾乎都由波萊特教授,但她卻仍然是「校長夫人」,沒有一個正式的教職稱謂。同樣地,教烹飪的吉貝也沒有任何名銜,也不被支付薪水。這樣的情形就如同許多家庭主婦被忽略的勞動成本,至今已經有許多人提出這類問題,認為家庭主婦做的工作若都有支薪,年薪應相當可觀。這也是多數傳統家庭仍然希望女性可以負擔家庭勞動,而非出去工作的原因之一。

社會地位與頭銜也帶給女權運動一個意想不到的反作用力。人們過於重視女性在職場獲得的頭銜地位,如董事長、CEO、部長等,這也使得部分女性將自己包裝成女性主義支持者,實際上在管理下層時,卻對性別平等、工資平等、產假、男性育嬰假等議題都持相反態度,也有越來越多男性將自己包裝成「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以獲取感情或事業上的成功。當「女權」成了「商品」,則與父權體制帶來的壓迫並無二異。

小結

片尾使用歌舞片的形式來為這齣喜劇片作結,波萊特帶著女孩們重新定義了「好妻子」,並且說出歷史上一個個傑出女性的名字,這些女人曾經在各地奮鬥,她們努力的成果也深深改變了世界,而她們的名字成了女性權利最美好的註記。

電影 完美嬌妻養成班 茱麗葉畢諾許 坎城影展 女性主義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