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串流策略:線上線下策展,「Giloo紀實影音」建立知識導向的影音社群

聯合新聞網 林佳蕙
在串流平台激烈競爭下,「Giloo紀實影音」以線上線下策展的模式,做出鮮明風格。...

串流技術的出現加速了網路時代所推動的生活變革,訊息的傳播和分享大幅脫離傳統模式,讓大家正式進入傳流媒體當道的時代。而在串流平台呈現百家爭鳴景態的今日,能洞見此一趨勢所領向契機的前瞻者,便能藉此開創前所未有的局面。以紀錄片內容起家的「Giloo紀實影音」,便是在這樣的科技環境下,應勢而生的一朵奇花。

影展隨時看,跳脫時空框架

「在既有的發行系統下,即便是最頂級的影展,也只有少數的片子得以被放映;影展結束之後,片子就留在導演的硬碟裡,非常可惜。」總監鄧兆旻解釋「Giloo紀實影音」是蔣顯斌創立扶持的紀錄片平台,因有感於今日拍攝的設備門檻降低,愈來愈多創作者透過影像發聲,因得不到適切的發行管道或機會,使得精采的作品消聲沉寂,串流平台有機會讓這些內容被更多人看見。他說:「比起一般用來打發時間、閱聽眾被動接收的娛樂性平台,我們希望大家因為對於議題或影展的關注,而主動來到Giloo靠近這些內容,由此建立一個知識和議題導向的社群。」

線上推主題片單、選片;線下則與影展活動合作,創造交流互動。 圖/Giloo紀實影...

過去,紀錄片的觀影群眾常是寂寞的,不僅上映期短,影展之外的播放場所也難以復尋,影迷之間很難進行討論。行銷暨事業發展經理施俞如說:「紀錄片需要時間擴散和發酵,可是影片卻不會一直在戲院放映,很需要平台進行對接,建立巢穴、製造更多互動。」在Giloo平台上,每部片至少都有三年的放映權,他們形容裡這裡的影展是以24小時、365天為度量單位,每一、兩個月都會推出新的主題片單,讓訂閱者透過有系統的整理方式接觸各式影片。

回應時事,增加觀影者黏著度

鄧兆旻指出,串流平台因採每月付費看到飽的商業模式,越多人看片、就得付出越多的頻寬成本,在營運面會是一大問題,「大家越來越習慣看串流,所以對體驗的要求很高,我們的團隊還小、人力和資金很緊,若要打標準OTT串流平台的仗,會非常辛苦。所以Giloo從一開始就決定要走非典型路線,以更聰明的方式強化內容。」

Giloo邀請觀眾參與票選,共同決動未來選片。 圖/Giloo紀實影音提供

所謂非典型路線,從Giloo的選片策略便可窺知一二。除了影展的參展作品,他們也定期就女性、人權、移民、環境、科技、建築、設計、藝術等幾個大眾關注的主題提供片單,並針對時事進行即時反饋。例如在美國大選期間,他們製作了菲律賓馬可仕家族、北韓領導政權以及班農紀錄片的選單;新冠病毒剛開始肆虐之際,他們則選擇了與過去防疫工作相關的紀錄片和現下針對疫情新製的影片進行比對,讓觀眾深入議題。鄧兆旻強調,Giloo不只是一個大型資料庫,策展是團隊的核心策略,結合線上和線下,才能讓每部電影的力量發揮到超過自身的程度。「紀錄片是對議題提出不同角度的觀察和辯論,當我們看完這些片子,就有機會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

以靈活的策略,突破演算法僵局

Giloo所進行的線上策展,不僅為純粹的片單建構,更是經過團隊企劃、提出嚴謹的論述和相關文章,幫助觀影者理解影片的內涵。而這樣的態度,吸引了包括司法院、台灣國際人權影展、國美館、白晝之夜活動等不同單位展開合作;同時,透過線下活動如誠品電影院「當代紀實電影院」的早場放映合作,擴大Giloo觸及的觀眾群。施俞如說:「我們跟戲院不是競爭,而是合作關係。即使播放平台上既有的內容,仍然會因為現場的映後座談,以及大螢幕無法取代的體驗,每一個場次都爆滿。而且散場後,觀眾會回到平台上,看更多的影片。」

Giloo提出嚴謹的論述和相關文章,幫助觀影者理解影片的內涵。 圖/Giloo紀...

在演算法主導多數網路資訊的時代,鄧兆旻認為,唯有透過不同的管道和策展方法疏通,才是解方。「資訊量過多,大家沒有時間好好感受。我們對很多的事物都是膝反射的狀態,而AI就是知道你的膝蓋在哪。但還是有很多導演沒有放棄、要把故事說出來。」他舉例黃邦銓在金馬和台北電影節獲得雙提名的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便因為片長太短沒有辦法進戲院放映,但這部片在Giloo的觀影次數卻出乎意料的高。串流時代開啟故事大戰,創造互動、討論,讓多元的議題被看見,這便是Giloo一直以來堅信的經營之道。

Giloo紀實影音團隊。 圖/胡士恩攝影

◎責任編輯:胡士恩

串流影音 Giloo紀實影音 紀錄片 金馬獎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