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賀銘專欄/聲塵】是樂迷,更是閱迷:紙本音樂雜誌的重現
若與千禧年前後的時代相比,全球大眾「聆聽音樂」的媒介,在這20年間已自實體發行演變至數位串流。而對大部分有聆樂習慣的人來說,「閱讀音樂」這件事情,更已經從以往傳統紙本雜誌的訂購,轉往新興數位平台的綜覽。
如果說21世紀初的樂迷,多半還從紙本音樂專業期刊中,吸收最新的專輯或單曲等發行資訊、並翻閱樂評以及推薦專輯與藝人的專文,那麼今夕的樂迷,便大多是從瑣碎的社群網站貼文中(包括自身友人的分享),去連結、拼貼、拾掇以往一本音樂雜誌裡,從完整撰文到廣告頁面裡所提供的所有訊息。
於是近年來,「紙本音樂雜誌已逝」一事似是已被論定,即使多本音樂雜誌所轉型而成的網站,已另闢出一片天地,持續以第一手的資訊掌握、深入的藝人專訪,與文筆析透的樂評等等,守住了往昔的、也吸引了年輕的樂迷。而這些轉型成功的音樂媒體,更在過去幾年進一步透過臉書粉專,成為當前大家在臉書分享與轉貼音樂文章時的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碩果僅存的紙本音樂刊物,大多是以特定音樂類型為主體,也就是鎖定較「小眾」的讀者,比如古典、爵士、重金屬。而對於大眾來說也算是「特定」類型的電子音樂 (electronic music),其所能閱讀相關資訊的紙本與數位刊物間的消長,就也不只是單向的流動。
比方創於英國的《Fact》,多年來以跨足實驗與抽象聲響的深度,成為全球非舞池取向電子音樂的影響力傳媒。2003年創刊時是以雙月刊紙本發行的《Fact》,早在2008年已先全面轉為數位網站型態,並不時推出眾DJ與音樂人的獨家「mix」選曲混音旅程,供讀者線上聆聽。然而就在去年,《Fact》再度以半年刊紙本方式捲土重來,在網路與限定實體店家上架販售,並以曾在北美館舉辦過個展的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等藝術家為報導主題。
這也顯現出內容精深的電子聲響文章仍擲地有聲,可累積出相當的讀者,也因此坊間再度浮現新創的紙本音樂雜誌,以實驗電子音樂人的詳盡訪談、以及當前地下舞場的樣貌勾勒為主體,來探索當代電子聲響背後的社會意識與文化意涵,比如創刊於柏林、也是每半年發行一次的《Borshch》(其網站可視為是紙本雜誌的精華預覽)。
當一向在音樂領域裡代表著「數位」的電子音樂,在過往幾年藉由其與當代視覺/聲音/表演藝術的環節相扣、以及其整合各年代類型變化而於舞場呈現出的瑰奇樣貌,持續不斷地在深化,其可被觀察與論述的結果,也不再只是簡短幾筆即可帶過,這時紙本便化為突顯此類專文質量的載體。無論往後在「非數位」的媒體閱讀「數位化」的音樂這事是否將成為趨勢,我們都樂見紙本音樂雜誌在電子音樂的領域中,知性與感性兼具地回歸。
◎責任編輯:胡士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