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 ── 讀鄭維中《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十七世紀,歐洲各國在亞洲尋求貿易。東亞陸地上的大明帝國衰弱,官方無法應對形成中的國際貿易新秩序。當時已有許多唐人在海上活動,通曉多國語言,與各國商賈往來,其代表人物就是鄭芝龍(又名尼古拉斯・一官)。鄭氏家族以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傭兵崛起,在家鄉廈門因官員俞咨皋總兵施行米禁而發生饑荒時,帶兵保護家鄉,獲得陸上政權的追認。然而,鄭氏家族真正的特點,是具有海上經營能力,後來更建立自己的港市國家,是由新興的海洋接觸與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所造就的政權,與明帝國截然不同。鄭維中的《海上傭兵》探討這個與台灣關係密切的海上傭兵集團,其興衰起落,與塑造近代東亞歷史的海洋貿易變遷的力量。
—— 推薦人 衛城出版編輯部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摘文
一官(鄭芝龍,又名尼古拉斯・一官)與荷蘭司令官德.韋特談判破裂之後,他率領由將近一千艘船隻組成的艦隊,搭載兩萬人馬北上,逐步向廈門推進。他的目的是要對米禁所造成的損害實施報復,以他個人認定責無旁貸的人為特定對象,因此尤其鎖定了以下兩名禍首:俞咨皋總兵及其副手許心素(荷文記為Simsou)。
一六二八年一月,一官在廈門外海現身。當地的陸兵和水師全都望風逃竄,拋棄了戰船、武器和糧食。呈交崇禎帝的一份奏報提到,廈門居民遣使乞求一官饒命;一官不僅默認了他們的請求,更慎重地將部隊駐紮在城牆之外。俞咨皋總兵喬裝為工人逃往漳州城,但廈門當地居民將他們遭遇的窘境歸咎於他的無能,他害怕廈門人報復而不得不閉門稱病,藏匿於遠離廈門和漳州的同安縣一處宅第。許心素的住所付之一炬,所有財物都被一官沒收。包括廈門港在內(除了廈門城之外)的漳州全境,以及廈門灣對岸的海澄城都遭到劫掠。復仇任務大功告成之後,這群海盜就以永久「駐軍」的姿態駐守廈門。
這些海盜的家鄉在報復行動中未受波及,安然無恙。泉州仕紳聽聞了過去幾天內的事態之後,就組成了諮詢委員會,於一月十五日與城市長老們在一間寺院會議。他們一致同意一官的狀況十分特殊。他們宣稱願意向崇禎帝奏請饒恕一官及其部眾,因為他們「得眾之易,半為饑驅」。聯繫上一官之後,雙方達成共識:知府向朝廷上疏請求招撫,一官則在二月二十二日向海防同知請降。
和平在這樣的臨時安排下得以恢復。一官雖然違法犯紀,但被認為是道德高尚的人。三月三十日,在一位監察御史指控俞咨皋「怯懦畏縮」,許心素「外通賊寇,內泄軍情,私貨絡繹於海上,紅夷闌入於內洋」之後,皇帝下旨捉拿俞咨皋總兵及其副手許心素。皇帝命令將兩人正法,但或許在聖旨尚未送到之前,一官已經親手行刑了。這個消息由兩艘在六月抵達臺灣的日本船確認,據他們報告:「他不僅俘虜了大官許心素,還沒收他和其他某些人的財產,將他的房屋燒掉,並且殺了他。」同一個消息來源也指出,一官事實上控制了廈門地區及鄰近幾處小城鎮,巡撫(軍門,荷文combon)朱一馮則與他講和:「儘管……一官此人在中國如此肆虐,軍門仍不得不與他簽訂協議,甚至授予高階武官職位,交換條件是他不再率領海盜為害中國。」
◎ 本文摘自《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作者鄭維中,譯者蔡耀緯,衛城出版,購書點此
◎ 責任編輯:翁家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