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入門課】怪腔怪調?Youtube帶我走入的戲曲世界 ── 淺談台灣傳統戲曲
因為有電影、影集甚至Youtube等社群影音平台,很多人會問:「誰還坐在舞台下看舞台劇啊?看電影、影集還可以隨時跑去做家事。」但我會舉手,我啊!我還看!至於為什麼還看?劇場帶給觀眾的當下性感受是很神奇的,演員此刻的情緒、聲音,又或是現場的燈光、音樂,這些元素共同在舞台上創造出的氛圍就像是魔法,只有真正走進劇場才能體會。不過,比起戲劇更難的戲曲,到底又有什麼樣的魅力,仍讓許多人為之著迷呢?
在台灣,我們可以看到哪些戲曲
在台灣,常見的戲曲就屬「歌仔戲」最為人知。有時,我們會經過廟口碰見神明誕辰,在廟埕之外,總會請一台戲謝神。白天演一台正經八百的「古路戲(註1)」,晚上演趣味胡鬧的「胡撇仔(註2)」。生得早些可能還曾經歷電視歌仔戲盛行的時代,聽爺爺、奶奶各自追著葉青、黃香蓮、楊麗花等天王。歌仔戲在台灣雖然普遍,但現在知道唐美雲、許亞芬、郭春美、張秀琴、陳昭香等天王級演員的觀眾,可能已非年輕世代觀眾。
此外,台灣可以看到的還有京劇、崑劇、豫劇、布袋戲、傀儡戲、皮影戲等,這些劇種在台灣並沒有消沉下去,尤其京崑劇、布袋戲,還有很多劇團正努力創新。除了原本就有的傳統老戲,像是國光劇團致力於「京劇新美學」,創作了許多承載當代情感的作品,如《狐仙》、清宮三部曲、《十八羅漢圖》等;布袋戲也不是只有霹靂布袋戲那樣充滿特效的金光戲,像是義興閣掌中劇團人偶合演的《隱藏的冤家》、同黨劇團的《白色說書人》曾邀請布袋戲藝師吳榮昌、黃武山參演,為了符合當代觀眾的胃口,他們可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即便如此,還是有人質疑:「戲曲的門檻高,除了文本故事需要理解,還需要聽得懂他們說什麼,這也太難了吧。」甚至追問:「戲曲故事到底有趣在哪裡?為什麼當時會那麼流行?傳統不就是傳統?為什麼還有當代戲曲?」
一開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舞台上的演員講話為何總要怪腔怪調?講完還要唱?以「人戲」而言,最難的大概是要區分京、崑劇,但要分辨並不難,一是聽音樂,大多數的崑劇以「曲笛」作為主要的伴奏工具,充滿熱鬧的武打場面才會使用嗩吶;而京劇發展於崑劇之後,又吸納了崑劇的特色,偶爾也會用嗩吶伴奏,但大多數是以「京胡」作為伴奏工具,聽起來大有不同。再者,語言上京、崑劇的念白演唱,大多用的是中國北方官話,崑劇又因發展地理位置不同,丑角有些講蘇白(蘇州話)、有些講揚州白(揚州話),理解上會稍微難一些。
打開Youtube一起看場好戲
愛上戲曲,還是取決於入手的劇目是什麼、演員是誰?能看上一齣好戲,就會發現看戲原來是如此享受的一件事。早些年我還是學生,並沒有充裕金錢可以隨心進劇場看演出,但在課堂上知道了上海崑劇團、國光劇團,便忍不住上Youtube搜尋,當然也有些是聽不習慣的,但也看到好看的片段與很棒的演員,沒多久我的Youtube便因為演算法充滿戲曲推薦,慢慢開始覺得「今天沒看戲曲,好像有點怪。」
因為網路帶給我的一部部影片,從那些優美婉轉、充滿技巧的唱腔,到別具特色、跳脫傳統的故事,加上演員身上的衣著、頭飾,我漸漸在著迷之後開始買票進劇場。在真正進劇場之後,方能感受演員與觀眾在同一時空裡所展現的深厚、高亢共鳴,燈光打在頭飾上的光彩奪目會折射進觀眾眼裡,然後從故事的理解、演員的詮釋走進戲曲,找到屬於自己最私密的感動。
其實戲曲並不難,重點是你願不願意嘗試看看,走進他們的世界。
註1. 古路戲,又稱古冊戲。演出強調傳統戲曲的腳步手路(身段)、唱腔、腹內(演員於舞臺上的即興、臨場反應),內容多以民間故事、中國歷史、小說中的故事,劇情大多旨在教忠教孝。
註2. 「胡撇仔」源自以日語讀「opera」的發音,此種演出形式自日治時期開始,不按正規演出的劇碼作戲,充滿拼貼、笑鬧的內容,被稱做「胡撇仔戲」。
◎ 責任編輯:翁家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