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入門課】給劇場新手關於「小劇場」的3個關鍵字

聯合新聞網 林立雄
綠光劇團賺人熱淚的的「人間條件」系列。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大眾熟悉的舞台劇大概是像綠光劇團賺人熱淚的的「人間條件」系列、果陀劇團以原著改編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又或是故事工廠IP授權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等作品。

這些大團或大製作,多會邀請線上藝人參演,加上劇情較為通俗易懂,對於剛接觸劇場的觀眾是不錯的入門作品。而常聽見的「小劇場」、「實驗劇場」這些名詞,究竟與多數人目前所觀賞的舞台劇又有什麼差別?他們究竟在做些什麼?本文提供給對劇場有興趣的讀者3個關鍵字,一起走進「小劇場」的世界。

Keyword 1:實驗

「小劇場」可以指涉表演的空間、類型或劇團規模。就類型而言,小劇場又稱作實驗劇場(experimental theatre)或前衛劇場(avent-garde theatre),這一類型的劇場充滿實驗性,在藝術表現上也相較於一般常見的舞台劇特殊、具突破性,重視藝術價值大於市場票房。

廣義來說,小劇場的特殊性在於作品不見得是為了說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傳達一個或多個概念,又或是針對戲劇結構、肢體表演,甚至是透過設計、科技媒材的運用,來完成創作者的實驗,有時甚至能創造出一種新的敘事或表演方式。

Keyword 2:小空間

就空間而言,小劇場大多是在容納百人以下的黑盒子空間,又或是其他非典型的演出空間,如咖啡廳、市集、開放空間等。相較於大型場館,觀眾在小劇場能距離表演較近,感受是更加直接的。

早期曾有外表坊小劇場、皇冠小劇場等實驗劇場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現在多因為消防法規、經營困難等所剩無幾。當前最廣為人知的即是位在台北市牯嶺街上的「牯嶺街小劇場」,除了不定時舉辦售票演出外,三樓空間還可用於排練,讓演出劇團靈活運用。

2018至2020年間,牯嶺街小劇場歷時千日的整修,除建物還原外,也增設電梯、規...

Keyword 3:小劇場運動

台灣的小劇場發展是有其歷史脈絡的,涉及層面非常廣。有就藝術本質進行實驗的作品,如1980年金士傑將京劇《荷珠配》改寫為話劇《荷珠新配》,試圖以當代戲劇的敘事語言,找到當代與傳統的連結;亦有根據當時社會、歷史、政治等因素而出現的戲劇,比如田啟元在1993年時改編《白蛇傳》為《白水》,並由全男性演員演出,為性別平權發聲。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鍾明德所撰寫的《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內容爬梳1986至1989年間台灣小劇場的發展,並介紹各個劇團的發展歷程,是了解台灣小劇場運動發展的重要著作。

小劇場的實驗、前衛與突破多是和當代政治、社會持續對話,充滿著批判與反思。倘若有一...

◎ 責任編輯:翁家德

表演藝術入門課 牯嶺街小劇場 劇場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