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工作者劉揚銘/關於跑步,何時該停?村上春樹和松浦彌太郎的不同是⋯⋯

聯合新聞網 劉揚銘

關於休息,來談談跑步這件事。

四十歲那年過勞昏倒後,第一個給自己的提醒是要認真把休息排入行程表;第二個提醒則是必須做點什麼來培養體力,以維持健康。培養運動習慣的方法很多,最後我選擇了跑步,因為它是最簡單的運動,只需要一個人,不需要道具和球友,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原本我是這麼想的,但事情往往沒有這麼簡單。

過了休養生息的一年,我開始接案當自由工作者,又回到「以工作截止日期」為主的生活模式,休息與跑步的優先順序不斷向後挪。從「哎呀,工作做不完,這禮拜跑步取消好了」,變成有空才跑、想到才跑,太熱不跑、太冷不跑、下雨也不跑,運動次數慢慢減少,從一星期一次,一個月一次,到後來幾個月都沒跑,也很正常。於是四十歲的我,在屋頂澆花時昏倒了。

決定重拾跑步的我,這次多了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以及松浦彌太郎《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兩本書做為同伴。我想知道他們在跑步時體會到什麼、關於工作與休息的想法又是什麼?因此,開始反省自己無法持續跑步的原因。

村上春樹在三十三歲決定認真寫小說時,便開始跑步,幾乎每天早上慢跑十公里,即使住在...

休息多久算正當,超過多久算休息太久?

村上春樹在三十三歲決定認真寫小說時,便開始跑步。他關閉了原本和妻子一起經營的深夜爵士酒吧,戒了每天要抽六十根(!)的香菸,把習慣熬夜、需要面對客人的「開放式」生活,轉為在太陽出來時起床、天黑後睡覺、只見想見的人、以創作為主軸的「封閉式」生活。從那時起,他維持跑步的習慣,幾乎每天早上慢跑十公里,即使住在夏威夷、美國賓州、希臘時也不例外。

許多人認為創作需要靈感、創作者應該過著違反善良風俗般的放縱人生,才能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寫出不同於一般人經歷的內容。影視作品裡面「藝術家=不健康、頹廢」幾乎是角色公式,村上春樹也曾經被記者問:「像你這樣每天過著健康的生活,不久之後會不會寫不出小說來?」

村上春樹的回答是:藝術必須處理根植於人性深處的毒素,小說創作就像把那種毒素挖出表面的過程,「但要處理不健康的東西,人必須盡量健康才行。」這是他的基本方針。

他在《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引用了一句馬拉松選手的箴言:「痛是難免的,苦是甘願的。」(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意思是,跑步時無法避免會有覺得「好難過」的時候,然而是否「不行了」,則是自行衡量判斷,你可以選擇要不要承受,這是馬拉松最重要的部分。

村上春樹從每天早上慢跑體會到的是:

「可以把自己嚴格地逼到什麼程度,到哪裡才好?休息多久算正當,超過多久算休息太久?外面的風景必須意識到什麼程度,對自己內部要集中到什麼程度?要相信自己多少?要懷疑自己多少?」

在書的結尾寫到,他希望自己的墓誌銘是:「村上春樹─作家(也是跑者)─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這句話太有衝擊力,也讓我覺得一旦開始跑就不能停下,直到完成目標之前,要嚴格逼迫自己前進才行。但後來,我又讀到松浦彌太郎的另一種觀點。

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出版於二○○八年,十年後的二○一八年,松浦彌太郎寫了《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他提到,讀過村上春樹的書後,也覺得一旦起跑就不能停下,然而,直到實際參加馬拉松時執行了五、六次,才發現如果這麼勉強,身體一定會出問題。所以之後只要遇上狀況不好,他會自然換成用走的,或是乾脆停下來休息片刻。雖然一度被村上春樹的名言束縛,但如今已經可以泰然自若地停下腳步。

一樣是跑步,每個人應該有不同的方法,想跑更遠的距離、更快的速度、更久的時間都沒關係,覺得舒服、感到累了,停也都可以。

《我喜歡工作,如果可以,不上班的工作更好》書封。 圖/悅知文化提供

從無知開始摸索,慢慢能享受跑步

晚了村上春樹十年,松浦彌太郎在四十三歲時才開始跑步的習慣。四十歲時,松浦彌太郎接任老牌雜誌《生活手帖》的總編輯,推動許多變革。然而,三年過去了,雜誌營運還沒出現明顯的改善,他的人際關係卻變得很緊繃,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開始出現睡眠障礙。即使休息,精力也無法回復,最後甚至到身心科掛號。但因為不想吃藥,又想找個能脫離現實、忘記工作、消除壓力的活動,重拾健康身心,腦子裡閃過「去跑個步吧!」的念頭,是四十三歲的冬天。

已經到了不去跑一跑,工作和身體都撐不下去的地步,但第一個晚上,他只跑了三百公尺就喘不過氣,心跳和肌肉都無法負荷,不過,能甩開一切的感覺還是不錯。從那天起,他開始固定跑步,即使只有三百公尺,但身體已經壞到連這個狀況也強求不來,只能慢慢增加。一開始,他給自己的目標是能跑完三公里。

我也因為想重拾身體健康而開始跑步,親身感受到「雙腿忘記怎麼跑」的崩壞狀況,松浦彌太郎的經驗讓我非常有共鳴。最初,他什麼也沒準備就開始跑,沒有跑鞋,只穿一般的衣服,也沒有關於慢跑的知識,只是單純地想讓身體動一動、為了消除壓力而跑。等到能順利跑完三公里時很高興,但一年後就受傷了。

缺乏知識、不懂正確的跑姿,施力方式不對、鞋子又不好,卻還是每天硬撐跑步的結果,受傷是理所當然。但松浦彌太郎說:

這樣的失敗很重要,如果沒有在無知中摸索,慢慢察覺身體哪裡會痛的過程,就學不會正確的方法。

徹底體驗失敗不是壞事。因為失敗受傷,才開始認真學習關於跑步的知識。雖然一開始就學習正確知識也不錯,但如果沒有經歷在無知中摸索、用身體慢慢體會的過程,可能沒辦法真正學會。

松浦彌太郎受傷後,重新學習關於跑步的知識,從鞋帶的綁法開始,花了三年,每周跑三天,終於變成「跑者體型」能徹底享受跑步。但之後又第二次受傷,原來除了雙腿肌肉之外,軀幹的核心肌肉也很重要,再度更新鍛鍊方法,又過了三年,才讓跑步自然融入生活節奏。

從崩壞的身心到能夠享受跑步,松浦彌太郎花了六年才做到。

回想自己,因為懶散而放棄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跑步習慣,直到昏倒後才覺悟,回頭讀了村上春樹和松浦彌太郎的跑步書,啟發我從新的角度看待休息這件事。然而,和任何事情一樣,持續跑步總會令人感到厭煩,他們能持續下去的理由是什麼,如何克服「痛是難免,苦是甘願」的關卡?我很想學會。

◎ 本文摘自《我喜歡工作,如果可以,不上班的工作更好》,作者:劉揚銘悅知文化出版。

◎ 責任編輯:沈佩臻

劉揚銘 村上春樹 松浦彌太郎 跑步 自由工作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