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導覽也能感受,設計師方序中:五年一次的「卡塞爾文件展」,震撼了我

聯合新聞網 黃怜穎
2017年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書之帕德嫩神殿》以十萬冊來自世界各地某時期曾為...

「對我來說,卡塞爾文件展就像一個沒有牆的美術館。」設計師方序中在2017年與「究方社」夥伴好友們去了趟柏林,出發前查資料做功課,排定必訪每五年舉辦一次的藝術大展: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卡塞爾距離柏林約兩個小時車程,方序中一行人住宿在山坡上一幢有花園、有藤蔓攀爬的小獨棟,「每天從山坡上搭公車下來,從廣場開始,去欣賞整個城鎮:戲院是美術館,可以看到相關的影片,學校也是美術館,你可以去教堂、去書店、去原本的美術館、走上街道看見幾棟建築物被作品包覆起來。」打破制式展覽的觀展體驗是從一出門就展開的。

當地鐵站變身藝術展覽現場,可以看到彩繪玻璃、影像、裝置作品,人們也走在鐵軌上看作...

文件展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現為世界三大藝術展,「Documenta」文件展/文獻展:字面意思是彙集、編輯文獻資料,拉丁語中更隱含「教導」和「精神」的意義。最早一屆出現在1955年,創始人藝術家Arnold Bode的家鄉就在卡塞爾,曾被納粹政府封殺的藝術創作終在倒台十年後重回大眾眼前,此含括批判精神的文化盛事吸引到訪人數之多,成功地塑造卡塞爾成為「藝術朝聖者的麥加」,當年僅是園藝展的附加展會,一路拓展成各種藝術媒介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思考,這座無牆的百日美術館2022年將迎來第15屆。

遊走卡塞爾城的室內外公共空間,「閱讀」文件展,方序中描述參展的藝術家與團隊使用材...

2017年出現在Friedrichsplatz廣場的《書之帕德嫩神殿》,阿根廷藝術家Marta Minujín運用鐵架與書本造了一座一比一、象徵自由民主的帕德嫩神殿,十萬冊來自世界各地的禁書封存真空袋中,如此巨大尺幅的作品,位置的選擇也別具歷史意義:1933年納粹政府在各城市皆發生大規模燒毀猶太作家著作的記錄,《書之帕德嫩神殿》就在當年燒禁書的公園旁。方序中在展覽結束前兩週抵達,工作人員當時正開始拆下一本本書,每位現場觀眾可帶走兩本,「當時無法被流通的聲音和文字,藉由復刻一座神聖廟宇、真空保存當時的味道跟情緒,在看的當下,這些禁忌的文字跟內容變成了神殿的磚瓦,藉由你的朝聖,最後讓你參與,你還可以擁有它們,會感受到自己是有使命的——透過每個觀眾的力量讓書重新傳播於世界上,不覺得這極度浪漫嗎?」

展覽倒數的日子,每個參觀民眾可帶走兩本曾為禁書的書籍,重新展開自由的傳播與流通。...

方序中形容反芻從展覽中獲得的震撼力是很強烈的,作品並非純粹的情感宣洩,皆來自真實事件的黑歷史,都在演繹一個曾經的不堪如何重新轉化與訴說,「文件展改變我非常多對於看展覽、敘事的方法,比如在創作前,也許可以多一點點的整理和思考。」這也影響方序中進行跟家鄉眷村相關的「小花計畫」時,認知到策展人、設計師處理沉重議題的責任,皆需要整理消化主題後再進行故事轉譯:「你希望什麼樣的人能被你感動?會願意走進來跟你產生互動?他又是什麼樣的理由願意留下?」

「14屆的主視覺設計也影響我非常多,土黃色底上是放射狀的線條,因應場所和功能有長方形、圓形不同大小的變化,不是一個主視覺從頭用到尾。」方序中描述當時一路拍了三、四十張主視覺照片,感受到國外對於識別規範的靈活度是有節奏、有生命的。

除了展覽作品,卡塞爾文件展的主視覺設計也帶給方序中很大影響。當整個城鎮成為無牆美...

文件展打開卡塞爾城裡的大小空間,街道上也出現行為藝術表演者,不在制式時空裡運作的藝術體驗,其實是打開了更多的既定框架,「對我而言最感動的就是裡面呈現的『你如何面對自己是誰』、『你用什麼樣的方式講故事給更多人聽』。即便不理解語言,可以感受到作品已經超越了需要導覽的這件事。」無牆美術館裡,讓語言的牆也倒下,更多關於人類與生命的共感能夠被感受與傳遞。

◎責任編輯:胡士恩

好想去美術館 方序中 卡塞爾文件展 柏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