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的超級任務】高美館館長李玉玲:重整空間,用40公頃園區重新定位
疫情休館不休息!美術館長的超級任務:《500輯》邀請多位美術館館長/總監,談談疫情下美術館的全面進化,這段期間他們如何應變?做了哪些新嘗試?並且提供最新展覽消息與未來計畫。
佔地40公頃的高雄市立美術館(後簡稱高美館)創立於1994年,是一所座落在公園裡的美術館,在2016年李玉玲接任館長、並在法人化後開啟了新型態美術館的變革。李玉玲細數2019年底因應長達一整年的空間整修計畫,喊出「修館不休館」而發展的五條數位化主軸線,在今年疫情急遽變化之際,還能以「周」為單位,推出各項「防疫不妨藝」的新支線,李玉玲說,「因為有疫情、障礙、困難,我們才會有新的突破。」
回憶兩年前的整修計畫,李玉玲歷歷在目。因獲得文化部前瞻計畫的經費,將擁有40公頃園區的高美館打造成「一日遊的藝術生態園區」。修繕期間李玉玲提出「修館不休館」,開啟高美館的數位之路。「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家都倒在地上(笑)直說工程已經夠狠了!」實體空間在施工,線上官網也重新盤整資源,將過去存放硬碟機裡的資料一一雲端化,包含為典藏常設展《南方作為相遇之所》製作14支AR,將展間轉化為虛擬,成為官網的藝術閱聽單元;而去年當機立斷將展覽內容先放上網路,被推薦為全球必看第一名的美國錄像藝術先鋒Tony Oursler《黑盒-幻魅於形》(Black Box)也是成功的案例之一。
「高美館所架構的線上藝廊某種程度是實體展覽的鏡像呈現,就像擁有家族相似性、有共同的基因,但兄弟姊妹還是會長得不一樣的。」這就是李玉玲對線上藝廊的核心概念,不僅僅是將美術館展覽資訊、加上影音材料,通通放在官網上的靜態呈現而已,應該要是進到美術館的氛圍與完整功能呈現。坦言自己對線上藝廊的想像並不科技導向,她始終用接近真實、人性的空間來思考美術館經驗。
爾後在學學文創的協力,將三樓典藏常設展進行360度環景拍攝,就像真正走入展間,加上AR動畫、策展人語音導覽,完整去年「修館不休館」的規劃。李玉玲提到,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網絡式的擴延,而不是單點發展。所以,當今年5月台灣疫情急轉直下,在這些基礎之上,高美館將《2021高雄獎》實體頒獎典禮改為線上藝術家見面會,該新聞也首次登上全國版版面;因應停課不停學,以原有AR素材的兒童繪本《相遇在南方》語音讀本製作教學包,以及每週在兒童美術館廣受好評的說故事活動也拍攝「故事.繪畫 開開門」 系列影音上傳,提供給WFH還得帶小孩的父母強力後援。
李玉玲說,數位整備強化了美術館的觸及率跟傳播力,進而導流至官網,甚至回到美術館本體。高美館藉由疫情下的數位化促成,銜接全球、做出美術館的獨特樣貌,「未來即使順利開放,高美館都會持續做這些事。」
今年高雄獎的線上見面會讓她深深體會到,網路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讓大家能親密的見面,是未來很大的潛力。讓所有人來到高美館之前,就先成為我們的朋友。」人跟人連結的溫度、人跟城市連結的情感,當人相對於更為熟悉網路的介面,我們就可以好好利用網路,增加深度的人際關係。
每個美術館都有不同的問題,李玉玲說,高美館5000件典藏因以地域性作品居多,觀眾多半不熟悉也不易產生親切感,「透過科技的介面拉近年輕世代對藝術作品的親近度,尚未進到展間就先保有對作品好奇心。」不用懼怕數位趨勢,而是「增加」可及性的管道,就像現在高美館的最新定位:「美術館作為城市美好生活的存在」,李玉玲非常有信心地說,一旦來過高美館,就會知道不是在網路上看看就可以滿足了。
對於下半年度的重頭戲:《泛・南・島藝術祭》與《奈良美智特展》,已做好月中開展的準備。前者因為參展藝術家橫跨各國,且內容帶有研究成分,依循累積的經驗,規劃將學術性活動、導覽改為線上形式。至於萬眾期盼的奈良美智展則已完善規劃人流控管,採取線上預約的形式,擁有40公頃園區的高美館已做好萬全準備。
◎責任編輯:胡士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