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的超級任務】嘉美館館長賴依欣:製作Podcast,像個「發射台」創造對話

聯合新聞網 黃怜穎

疫情休館不休息!美術館長的超級任務:《500輯》邀請多位美術館館長/總監,談談疫情下美術館的全面進化,這段期間他們如何應變?做了哪些新嘗試?並且提供最新展覽消息與未來計畫。

嘉義市立美術館(後簡稱嘉美館)在去年十月正式對外營運,這半年處於建構館舍主體性與展覽脈絡的起步狀態,正積極從中嘗試找尋跟大眾溝通的各種方法,賴依欣形容一切才剛開始高速地運轉,卻因疫情必須暫時閉館,這段期間除了調整開館至今的空間佈局、館舍古蹟硬體的維護、延後所有的展覽檔期、保持彈性的步調,也必須在很即時的狀態下加速思考實體展如何轉換成線上的推動,比如將《捕風景的人-方慶綿的影像與復返》從實體展另延伸出線上影展,快速地發展出與Giloo紀實影音平台的合作,「希望能夠展開更多內外溝通的方式,把我們對藝術的思考,藉由不同的鏈結管道向外擴散。」

賴依欣|西敏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碩士和博士,致力於提升美術館的專業性、公共性與多元...

向外也對內的藝術廣播計畫

「看到不管是臺灣或全球,都因為疫情必須找到新的方法重新面對觀眾,從去年開館前,我們就在做Podcast藝術廣播計畫,這也是現在很多館舍和藝術展覽建構跟觀眾的另一種溝通方式,然而我們必須更加速地去想像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什麼樣的展演方式又是適合我們的?」今年藝術廣播計畫更以「移動的廣波」為節目名,由複耳工作室馮志銘負責製作剪輯,主持人由視覺藝術家張允菡與倪祥擔任,持續著嘉美館營運以來在大小計畫項目中不太一樣的工作方式:「以創作者角度出發,用不同方式與創作者合作」,透過創作者的對話,把視覺藝術轉換成聽覺雖有一定的挑戰,「我們對Podcast的想像是一個比較日常的東西,透過它,把藝術的討論轉譯成日常可以收聽,藝術可以在生活裡產生某一種發酵作用。」賴依欣認為藝術在更多時候是啟發性的,並不需要在被看懂的時候才深深觸動人們思考,「移動的廣波」也有機會藉由聽覺感知創造這樣的想像空間。

嘉美館開館半年,重心多放在建構主體性跟自己的展覽脈絡。 圖/嘉義市立美術館提...

疫情閉館下的「寂寞美術館」

暫不迎接民眾的嘉美館,當面對空蕩蕩的展間,賴依欣不禁想像著其他館舍規模更龐大的館長們在疫情下面臨了什麼樣的狀況?彼此能不能有對話的空間?賴依欣發起「寂寞美術館」,藉由Podcast分享休館中的嘉美館,並向下一位館長提問,邀集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彭子程處長、毓繡美術館黃翔總監、台北當代藝術館駱麗真館長、臺北市立美術館王俊傑館長和高雄市立美術館李玉玲館長接棒提問分享,三級警戒下臨時製播三段特別企劃,賴依欣提到:「藉由他們簡短的談話,我們真的得到很大的收穫,從一個比較抽高的角度理解每一個館長如何總體性地思考自己的館舍,也讓我們知道一個館如何從核心精神發展自己的展演結構,因應疫情時代,又如何有不同的轉換落實到美術館日常的細節當中。」

嘉美館去年開館前就開始Podcast藝術廣播計畫,左右兩檔節目分別是「寂寞美術館...

五位館長的接力回饋,也讓賴依欣思考所謂「多重感官」的美術館應該是什麼樣的狀態,當跳脫出實體空間,無論線上、線下,「美術館在當代的思考與經營應該提出什麼樣多重感官的方向呢?跟藝術碰撞的方向到底是什麼?」閉館中的美術館,使得思考回到關於一個藝術場館的價值原點。

是城市的客廳也是發射台

「這個break的狀態,讓我們重新盤點不只是機構的經營,還有回到關於藝術展示與交流的核心是什麼。」嘉美館循著地理位置、與社區街區的距離,從「城市的客廳」定位出經營方向:美術館是大家聚集討論的實體空間,也涵蓋著交流文化藝術的概念性,當然在未來不只希望作為一處城市裡的客廳,「某種程度嘉美館也代表著地方城市藝文發展的一個狀態,也是因為我們剛開館,比較多重心放在建構主體性跟自己的展覽脈絡,未來在專業上希望能彙整地方型的美術史,能與臺灣其他地方甚至是國際透過展覽、論壇活動來產生對話。」

嘉美館希望能彙整地方型的美術史,與台灣其他地方甚至是國際展覽、論壇產生對話。 圖...

暫時無法迎接觀眾聚集討論的「客廳」,與暫時見不到的實體展覽,仍藉著社群平台、線上影展和Podcast的錄音企畫進入粉絲的生活,「嘉美館又同時有點像是一處『發射台』,我們現在做的Podcast和線上影展都沿著嘉美館發射出去,刺激出更多對話的機會。」賴依欣認為實體空間仍是嘉美館的核心,實際在展覽現場感知藝術概念的傳達有其必要性,數位化的展覽、線上活動是一種「路徑」,而且是面向未來越來越重要的路徑,此時當下我們也正見證著,相信將來也會與實體展有更前衛多元的交織。

◎責任編輯:胡士恩

好想去美術館 嘉義市立美術館 賴依欣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