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賀銘專欄/聲塵】根植於舞場文化的聲光藝術:克里斯多佛・包德的柏林個展《DARK MATTER》

聯合新聞網 謝賀銘
展覽《DEEP WEB》 ©Ralph Larmann

在我目前大約可以畫出五道斜槓的人生中,有項特別的任務,簡單來說叫做「打燈」。但出手的燈光,並非聚焦或投映在舞台上,而是直入漆黑中人群所在之處。每道光束、每次閃爍、每回色度的變幻,都必須跟緊節拍起伏、契合音樂性,藉此引導空間中眾人身體的律動。

每當站在燈控台,俯視熱舞的群眾,或是換個角度走進舞池中仰望,我總意識到:在這裡,燈光必須是「活」的,聲響才能喚起整體性的感官體驗。一個空間裡,再厚實的電子音樂重拍,若沒有燈光的持續誘發,也難以轉換為數小時的集體舞動。

當前炙手可熱的德國跨媒體藝術家克里斯多佛・包德(Christopher Bauder),也有著在舞場裡即時連結聲與光的經驗。90年代中期,統一後的柏林成為銳舞文化(rave culture)的首府之一。包德在此時來到了柏林藝術大學攻讀數位媒體,而Techno音樂,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他求學時期的生活重心。

藝術家Christopher Bauder ©WHITEvoid

展覽《SKALAR》 ©米特一姐

那時包德身旁的同學們,要不是在派對裡當DJ、就是在派對裡當VJ,然而派對裡吸引他的,不僅僅是Techno音樂節拍的反覆重擊,而是舞池裡由煙機捲起的霧與霾、由燈光織綜的線與面。於是他開始跟隨同學,在舞場裡操控燈光,爾後更進一步為派對打造視覺意象,運用大型投影以及新開發的VJ軟體,將聲與光共同築起的沉浸式體驗帶進舞池。

也因此與當前其他聲光藝術家相較,包德的作品底蘊,更明顯來自於派對裡的身體性與感官刺激。正因為包德深諳聲響與燈光加乘起的浩大動能,當他開始創造自己的跨媒體裝置藝術時,他所著眼的,便是電子聲響能如何與燈光動態裝置緊密互動。

作品《DEEP WEB》 ©Ralph Larmann

展覽《SKALAR》 ©米特一姐

在展出的四個城市共累積了16萬參觀人次的作品《DEEP WEB》中,包德便藉由電腦程式編程,讓雷射光束裝置以及隨著聲響升降的光球,幻化出黑暗空間裡的巨型光網。而擔任該作品聲音設計的,是當年與包德一樣愛「跑趴」的羅伯漢克(Robert Henke)。漢克同時也是革命性數位音樂工作站「Ableton」的創建人之一,但他為《DEEP WEB》所設計的多聲道配樂,其實也不能被稱作是「配」樂,而是分秒導引著光影同步變動的部份主體。聲與光的彼此觸發與不可割離,便在此完美呈現。

展覽《DARK MATTER》 ©米特一姐

展覽《DARK MATTER》 ©Ralph Larmann

在柏林的藝文活動深受疫情擾動的這段期間,現正舉行中的包德回顧展《DARK MATTER》,是該城市率先重啟的大型藝術展覽其一。有趣的是,遙應了90年代攻佔廢墟與空屋而起的銳舞派對,《DARK MATTER》選在了位於柏林較為邊陲地帶的舊工業建築中舉辦。七個區塊裡隨著電子聲響旋舞的光之雕塑,除了延展當代藝術中音像(audio-visual)作品的動力(kinetic)面向以及其與設計的交界,更讓音像作品可能過於數據化的呈現,透過舞場的感知既視,蛻演為衝擊參訪者內在的獨特體驗——彷彿空間裡的所有,已和自己合而為一。

包德的作品底蘊明顯來自於派對裡的身體性與感官刺激。 ©Josue Casasol...

◎責任編輯:胡士恩

謝賀銘 聲塵 聲音藝術 柏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