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主題展《臺灣的模樣》:67位攝影家、350件作品,以歷史影像尋找「臺灣氣口」

聯合新聞網 沈佩臻
沈昭良《映像南方澳》系列,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圖/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接續首檔臺灣攝影策劃展《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即日起推出全新臺灣攝影主題展《臺灣的模樣》,年代橫跨 1935 年至 2010 年,集結張才、柯錫杰、劉安明、鄭桑溪、王信及瓦歷斯.拉拜等 67 位臺灣攝影家,共 350 件攝影作品,策展人黃建亮從臺灣這片土地出發,回看這段歲月中被臺灣攝影家一一記錄下來的日常生活、習俗儀式與時代軸線。

《臺灣的模樣》策展人黃建亮。 圖/沈佩臻攝影

走進展間,由攝影家莊明景所拍攝的玉山景象作為開場。策展人黃建亮表示,因展出作品豐富,配合國家攝影中心臺北館空間規劃,以靜態攝影原作與動態數位呈現平行展示及呼應,是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則說,《臺灣的模樣》精選 75 年歲月的臺灣模樣,觀者會在攝影中看見臺灣,也照見自己,連結深刻情感,每一項作品展現出臺灣社會、人文及生活經驗的獨特性,擁有「愈在地化,愈國際化」的精神。

策展人黃建亮嘗試以靜態攝影原作與動態數位呈現平行展示及相互呼應。 圖/沈佩臻攝影

「攝影是時間濃縮的媒介,很適合揉捏出臺灣氣口。」策展人黃建亮企圖以數十位攝影家的點狀作品,連成更有重量感的線與面,透過大量影像談論臺灣文化發展,以及關注過往較少被重視的臺灣攝影家們。《臺灣的模樣》展覽突破傳統攝影較為平面化的展出方式,展場運用大型投影、燈箱等裝置呈現,展間外廊道則搭配時間軸地貼,帶領觀眾走在影像與時光交織出的臺灣土地風貌,而廊道上所放置的輸出影像作品,可供觀眾自由翻閱,引人觸發翻閱相簿的手感。

謝三泰〈臨時棒球場〉,攝於1989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圖/
國家攝影文化中...

「好的攝影作品,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引發思考。」策展人黃建亮此次設定風景、人物、活動與事件為主題,分為「我們所在」、「我們日常」、「我們儀式」及「我們走過」四大展區,勾勒出平穩靜好的地貌景觀、日常即景、風俗信仰,與歷史上動盪不安的時代印記,做為探尋臺灣文化脈絡的四個重要維度,「臺灣文化龐大且明顯存在,同時又若有似無,攝影是很棒的黏著劑,在展覽中對於臺灣的想像,會以不同姿態存在於大眾的腦海中。」他希望透過展覽對臺灣這片土地與人民、核心價值與主體性拋出問號,引發反思。

策展人黃建亮以67位攝影家的點狀作品,連成更有重量感的線與面,透過大量影像談論臺...

《臺灣的模樣》展覽資訊

時間|即日起至12/5(日)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2樓(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參觀方式|實施分時分流方式入館參觀,採提前預約登記,並視容留人數情形,彈性開放現場民眾入館,更多資訊請見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官網

展覽新訊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灣的模樣 黃建亮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