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秋天藝術節10月登場:7檔演出、7種探問,以「眾聲平等」為題打開對話

聯合新聞網 文字整理/翁家德
兩廳院秋天藝術節主視覺。 圖/兩廳院提供

2021年兩廳院推出全新策劃的藝術平台「秋天藝術節」(ARTQUAKE in Autumn),首屆以「眾聲平等」為題,邀請窮劇場、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河床劇團、進港浪製作,以及王世偉、田孝慈、李慈湄、海樂彌.飛達(Helmi Fita),和法國行為藝術家瑪莉詠.席耶菲(Marion Siéfert)等,於10月起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雲門劇場及線上平台演出,自作品出發打開對話,邀請觀眾帶著觀點走入劇場。

透過劇場獨有的體驗,刺激觀眾接收到更細微的觀點,並對社會議題提出挑戰、產生改變,是秋天藝術節的核心精神。今年將分別就賭博文化、AI科技、政治權力、勞工階級、網路霸凌、群眾運動等七種面向,邀請觀眾走進劇場,從單純的觀看者,變成討論、創造話語權的角色,甚至成為節目共創的一部份。從演前講座、Podcast以及每檔演出皆以網路平臺Slido彙集想法,到跨界演後座談,皆讓觀眾可以參與、發聲。

政治人物如何被形塑?歷史是怎麼書寫而成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於2015年首演...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以「318太陽花運動」、「香港雨傘運動」等社會運動切入,說明藝術介入的痕跡處處可見,而劇場存在當代,還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劇場的空間中,可以聚集所有人一起參與、挑戰議題,這是劇場可以帶來的練習,面對議題雖然會感到不適應,但在劇場空間觀眾可以做最誠實的對話。劉怡汝表示,「兩廳院近年用各種角度,透過藝術家的創作之眼,探索劇場於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第一屆我們以『眾聲平等』作為提問,希望讓更多的想法湧入劇場,讓觀眾與藝術家一同為了更平等的未來而探問。雖然終究無法平等,但我們期待它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股實踐的力量。」

《群眾》突顯激情下被忽略的個人聲音、運動現場的個人身體姿態、光影和煙霧帶來的震撼...

其中,如兩廳院製作《神不在的小鎮》從網路霸凌事件出發,關照網路社群世代的從眾效應,以5G技術打造多視角的觀演方式,結合二維(網路直播)、三維(現場展演)、四維(虛擬平台)世界,建構出全新的觀演體驗,觀者所選擇的視角將會決定對故事的解讀方向。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作品《群眾》也將於秋天藝術節再度搬演,在抗爭現場,究竟是自我理念的伸張,還是群體意識的騷動?

2021秋天藝術節將在10月14日至12月5日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雲門劇場、兩廳院藝文廣場以及Instagram、OPENTIX Live登場,9月1日開放兩廳院場館會員預購,9月8日中午12點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更多節目詳情與相關活動請見兩廳院官方網站

人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新作《恐怖谷》,為幫助不愛演講的德國作家...

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首登國家戲劇院新作《被遺忘的》,從北台灣三座礦坑事故中的已逝礦...

《大世界娛樂場Ⅲ:白日白晝》是窮劇場延續《大世界娛樂場》系列的作品,以賭場為背景...

兩廳院 劇場 秋天藝術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