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珍貴的時間裡,我們繼續交流——專訪2021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林昆穎

聯合新聞網 沈佩臻
2021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林昆穎。 圖/吳致碩攝影

2021臺北白晝之夜將於10月2日晚上6點正式啟動,一夜不睡玩通宵的原則沒有改變,只是場域搬到你我距離看似遙遠,卻又摩肩擦踵的網路世界。上一次在5月接觸藝術總監林昆穎,談論的還是藝術實際介入北投街廓與空間的種種構思,因為疫情關係,他與團隊7月開始考慮轉型線上,甚至停辦的可能,8月提報文化局與市政府確定通過轉型,意思是,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要以截然不同的邏輯重新出發,並完成這一夜,聽起來簡直瘋狂。

去年,林昆穎光是踏查南港歷史人文、圈定城市場域、構組歷史論述就花了兩個月,接著再花幾個月與視覺藝術統籌胡忻儀、表演藝術統籌陳彥斌與董怡芬,圍繞著策展核心「共識創造」推進後續發展。來到2021年,儘管籌備時程相當緊迫,林昆穎談起這件事一如既往理性淡定,分享背後哲思卻又藏不住發亮的眼神。2021臺北白晝之夜「線上感」,我們真的很想知道今年會怎麼玩。

共創然後呢?是你熟悉的線上感

臺北白晝之夜過去依照無圍牆博物館系統,劃定一個區塊,各方面活生生的在你面前展演,除了藝術作品之外,一位阿公在小吃攤納涼,這也是景觀之一,沒有他就不成立。白晝走過五個行政區,今年在北投,在最後關頭確定轉為線上後,林昆穎就定調不拘於行政區,線上場域要落在整個臺北市,他坦言,這個model能夠成立,從政府到所有合作單位都很大膽。

擅長以資訊設計建構創新溝通模式的Re-lab擔綱問卷與體驗設計,以測驗題解析你可...

「該怎麼界定臺北?網路世界這麼虛空,應該要賦予一個視覺場域,所以我們打造一個夜臺北網站。」今年由三頁文團隊擔任視覺統籌,BASED DESIGN負責網站設計,Re-lab擔綱問卷與體驗設計,以及臺灣通訊新創Tico負責聊天室設計,並邀請不同領域的內容平台,多方聯手協力打造有血有肉的線上體驗。

林昆穎嘗試用各種例子解釋「線上感」三個字,「我們親自到夜市覓食,如果只有幾攤零零落落,很沒吸引力,但一條街燈火通明,食物在檯面上琳瑯滿目,你就會想去吃,這就是臨場感,可是現在我們透過影片跟著某位名人遊夜市,也會讓你食指大動,這份感受其實很像。」他進一步解釋,我們的感官已經被屏幕佔據夠久了,太習慣數位傳達,早已了解線上感是什麼。

他再舉東京奧運的例子:「就算沒有疫情,我們也不一定去得了,可是依然很想看,就會打開電視轉播,加上疫情關係,轉播會比以往表現更好,因為這是唯一的渠道,你看每一場比賽的取鏡比例和角度都變得很厲害。另一方面,現在是虛擬貨幣時代,很快就能訂購串流平台服務,不需要高成本就可以看實況轉播,這全然是另一個世界。」林昆穎說,你以為的線上感可能是疏離,但那是活生生的既成事實,只是在白晝之夜讓它呈現出來。

藝術總監林昆穎今年想溝通的核心,就是在珍貴的時間裡,我們繼續交流。 圖/吳致碩攝...

因為珍貴,所以我們繼續交流

我們已經鮮少談論網路世界,就像呼吸,太過習以為常。同時試著回想看看,每天花多少時間聊Line,用了哪些流行用語、什麼表情符號來傳達自己?訂定「線上感」為主題時,林昆穎第一件想談的,就是網路上我們的樣貌已經相當接近每個人的真實個性,無論是否遇上疫情,轉為線上是必然;而疫情時期WFH時間一久,線上互聯模式開始被習慣,慢慢產生了它的文化、語境與方式,他相信很多人回不了線下,讓拿起一本書閱讀變得彌足珍貴。

「有什麼是超脫線上、線下呢?就是人的時間感,無論如何參與世界,人只有One Way,五個感官一次只能停留在一件事,都在人生中真實佔據了一段時間,所以我今年真正想溝通的意念,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珍貴。」林昆穎接著說,人是群聚動物,需要某種程度的交流,白晝之夜真正強調的就是最珍貴的群聚交流時間,所以線上感後緊接著英文:Interoperability(協作),眾人彼此永遠在交流協作中,形成這座城市的新地圖,「因此我們應該要擴充城市觀,談新的群聚模式,不管是小群聚、大群聚,這些本來在線上也會發生。」

今年活動轉型線上,團隊發展出來的第一個藝術企劃是「藝術百草圖」,林昆穎在短時間內選擇借力使力,邀請原本號召的60位藝術家們,以臺北城市街廓、居家環境或地標為靈感,來製作草圖。草圖是所有創作的第一步,從表演藝術、服裝及舞台設計、光電裝置、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到文學創作都有可能,這一次草圖除了保有創作原型的意義,也同步為臺北建構城市藝術地圖。

藝術企劃之一「藝術百草圖」由60位創作者以臺北市12個行政區為靈感基地,構築4大...

「草圖很特別,而且通常不願給別人看,但是所有你到現場看到的東西,即便是去年白晝之夜那隻大章魚腳,都是從sketch出來的,從這裡才有辦法長出後續關於技術、美學與製作的討論。」於是這一次,60位藝術家將提出原創草圖,放在自己想設定的線上感場域,並且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線上串聯。林昆穎運用鮮少被看見卻極其重要的草圖為引,呼應隱藏於活動背後的「珍貴」。

數位來得比疫情早,藝術文化未來更廣泛

林昆穎分享了一段為白晝之夜撰寫的核心論述,他說:「城市是人走出來的,因為人的群聚,所以有了食衣育樂各種需求,也因此產生供給,需求與供給之間慢慢累進出厚實的文化,文化並不是說有就有,真的就是不斷對話、不斷實踐、不斷累積、不斷反省、不斷改變,所以我們的觀念才會往前走。」但是,當城市不能隨意走入時,人的交流感會因此消失嗎?

他想重新耙梳幾個想法,第一是疫情來臨之前,數位時代早就發生,藝文產業本來就已經面臨轉型議題,當數位佔據眾人感官時,藝文產業有沒有新觀點、切入?少了線下活動,就無法賣票,因此開始產生大量線上化節目,而所謂的「藝術文化」會缺席,還是變得更廣泛?林昆穎認為的確會更擴延開來。

舉辦線下與線上活動需要雕琢的細節截然不同,不過林昆穎認為虛實世界在感受上已經沒有...

「藝文產業或線下產業的人往往希望透過見面三分情,產生人與人之間即席交流的靈光,或許來碰一下,其實很對盤,不對盤也沒關係,而那份臨場感、成就感,在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這類動態藝術型態中,是很重要的現場感受。」將線上藝術文化放到白晝之夜會是什麼狀態?林昆穎觀察,現今人們對線上的感覺已經平掉了,多數人對大眾的意見不再感興趣,更在乎小眾圈內的想法,這也和線下生活很雷同。

也因此,整個白晝之夜網站架構,核心組成第一個是夜臺北地圖,第二個是中央推播系統,設置晝夜站長通知Live提醒,以及白晝號聊天室,只要一登入就有序號,你可以和朋友同框即時討論任何想法,也可以在看完藝術創作後,給予按讚或留言回饋。

所以什麼是線上感,可不可以再具體一點?林昆穎說,其實沒有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差異,真正的重點是交流,所以才叫線上感,在白晝之夜這座線上場域中,所能傳達的只有觀念與核心精神,其餘交給人們來交流。有趣的是,這場12小時夜間盛會,最後如何能夠證明「這一夜確實存在,不在線下的我們還是交流了」,他說得要賣個關子,線上夜遊者不妨期待一下彩蛋。

2021臺北白晝之夜將於10月2日晚上6點正式登場,一夜限定。 圖/2021臺北...

2021臺北白晝之夜:線上感 Interoperability

2021.10.2(六)18:00 - 2021.10.3(日)6:00|官方網站粉絲專頁

白晝之夜 線上感 林昆穎 人物專訪 線上策展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