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旅行】慶典結束之後?藝術總監杜昭賢:漁光島藝術節只是討論的開端

聯合新聞網 杜昭賢

90年代台南海濱秋茂園逐漸沒落後,漁光島的發展曾一度處於停滯狀態。2017年我和都市藝術工作室夥伴接下「漁光島藝術節」任務,希望舉辦特有的地景藝術節,帶人們發現小島之美。

當時有正反兩種聲音:一是在地島民擔心辦活動將破壞島上生活寧靜,另一則是想透過藝術節帶來觀光人潮和發展商機,改善經濟生活。所以我們謹慎思考各方的期待,試圖讓更多住在市區的民眾知道:原來離生活不遠的地方,有這麼美麗的秘境,跨過一座橋就可到達。而該如何讓民眾珍惜保留下來的生態環境?一直是策展規劃的重要課題。

《回憶成山》都市藝術工作室。 圖/都市藝術工作室提供

「在漁光島放空的99種方法」是2017年第一屆藝術節的主軸,14件藝術作品以不喧嘩的方式走入環境,參與民眾在藝術家所創作的地景藝術裡,放慢腳步享受陽光,感受海、空氣與自然的輕柔對談;2019年小島的表情更加豐富,第二屆藝術節請來七組藝術家團隊,以「海島新樂園」為主題,回溯島上曾風光一時的海濱樂園,不只連結自然生態和藝術,同時將當地歷史沿革重新詮釋呈現在觀眾面前。

《海潮你的方向吹來》南藝大建築所B群。 圖/都市藝術工作室提供

2020年,全球因疫情陷入動盪不安的狀態,台灣因超前部屬而帶來某種自保的封閉性,與其他國家相比更為穩定,台南又甚或是漁光島就像台灣的縮影,維持安穩的同時,也讓我們得以思考安棲的本質。因此,2021年第三屆漁光島藝術節便以「安棲之嶼」為概念——一個可以天人共存、主體可以安身立命的棲居之地——將展覽鎖定在「療癒」二字,邀請藝術家轉化漁光島自然環境特質,進而形塑出療癒空間。

《脫殼激動》陳建智。 圖/都市藝術工作室提供

一個地方的改變是持續性的,漁光島藝術節的階段性目標是以藝術為觸媒來引發共感,聚焦場域的個性和氛圍,創造內容讓觀者了解當地風土,促成多樣性發展的可能。

藝術介入環境並非只是視覺關照,當藝術走出美術館、進入公共,便會直接面對在地反應、激起社會更多的對話,除了地方美學的實踐,更希望透過藝術節尋找經濟效益及發展的可能,進而加強社區認同感;此外,許多問題也會浮上檯面,例如基礎建設的不足、島上空間的運用、封島機制、島民對於發展的共識等。六年來,我們持續加深與島民的合作關係。

漁光島市集。 圖/都市藝術工作室提供

其實世界各國透過藝術文化推展城鎮行銷已行之有年,漁光島目前的藝術介入只是論述的開端、是階段性的,面對在地長期以來的課題,如何實踐,仍然需要公私部門和在地居民共同參與、付出決心,開創小島新活力。

◎責任編輯:胡士恩

藝術旅行 漁光島藝術節 策展 台南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