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女性影展精選片單:4部電影作品,重探酷兒樣貌、深掘社會議題

聯合新聞網 溫溫凱/地下電影

進入10月秋季,在台北電影節甫落幕之際,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便於10月15日接棒亮相。邁入第28年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為台灣唯一聚焦於女性電影工作者的影展,同時放眼亞洲也深具歷史地位。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今年則以台灣導演李美彌的《未婚媽媽》作為開幕片,試圖從2021年回看1980年的台灣家庭,勾勒出時代的女性肖像。

本篇文章將從今年女性影展的三大單元——「酷異幻化.非關定義」、「居間游移.飄散世代」、「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選出四部電影撰文推薦,在疫情逐步趨緩,梅花座解禁的現在,重回電影院,恣意在漆黑盒子中夢遊,心情隨著銀幕光影變化起伏的感覺仍舊格外迷人。

《忽男忽女》為酷兒電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品之一。 圖/第二十八屆台灣國際女性影...

酷異幻化.非關定義單元|《忽男忽女》、《忽男忽女:後篇》

縱使動態影像的發明者至今仍爭論不休,不過,自從動態影像在19世紀末被商業應用以來,這門甫過第一個百年的新興藝術,儼然成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媒材之一。而在影像的蒙太奇中,「時間」的特性便被前仆後繼的創作者們一再翻玩。

《愛在三部曲》、《年少時代》的李察林克雷特鑿出了時間與人物的歲月痕跡;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天能》、《星際效應》等片總在時間或夢境中探究虛實,當「時間」作為電影的某種符旨時,便不能忽略它帶來的多重意義。在本屆女性影展放映的兩部紀錄片——《忽男忽女》、《忽男忽女:後篇》,聚焦一群跨性別運動者們,時間跨度20餘年,兩部系列作品相互映照觀看,徐徐展延成了「酷兒」群體的短暫生命史。

千禧年前,世人迎來「速度」的嶄新時代,網際網絡的無國界讓娛樂速食化的概念變本加厲,人們狂歡、躁動卻也對於「自身的存在」感到異常焦慮。德國導演莫妮卡.楚特在 1999 年推出紀錄片《忽男忽女》,記錄位於舊金山非典型的性別、變性和跨性別者的先鋒者們。

透過紀錄片不斷晃動的手持鏡頭,強化了跨性別社群生態的張狂生命力,也由於舊金山對於「性別態度」的相對開放,酷兒與城市空間相得益彰,長出九零年代末期舊金山的鮮活能量。

《忽男忽女》在導演莫妮卡楚特(Monika TREUT)近距離拍攝下,這群自在游...

在《忽男忽女》之中,這群年約30歲的酷兒群體之中,體現了人類「性別」的多變樣貌,明確地破除所謂「非男即女」此種性別二元對立的粗暴分類,「跨」(trans)就成了這部紀錄片的重要關鍵字詞,而思想家蘇珊桑塔格所提出的「敢曝」(Camp),借用誇張、差異性的表達或穿著,突破/凸顯主流性別框架的侷限性,就成為本作不可忽略的論述之一。

1999年的《忽男忽女》誠摯遞出邀請函,請觀眾窺探性別光譜的多元論述,拓展對人類本質的視野想像。

時間走至2021年,導演莫妮卡.楚特推出《忽男忽女:後篇》,重探《忽男忽女》那群狂野不羈的性別先鋒者。過了20餘年,舊金山成為科技重鎮,房價飛揚進而趕走所謂底層的無殼階級,「仕紳化」成了無法避免地汰洗過程,舊金山也因川普在位期間,性別平權相對倒退,曾經的酷兒天堂人事已非。

此刻,莫妮卡.楚特透過鏡頭再度紀錄當年的受訪者,而青壯年邁向老年的衰退樣貌,成了《忽男忽女:後篇》的「後喧囂」,因此,從《忽男忽女》遙相對望至《忽男忽女:後篇》,「時間」就成了「酷兒」群體下的某種明確的主題,時間/性別意識不斷往前推進,而「身體」卻不斷退化,這樣的特性也就成了這兩部紀錄片不容忽視的可觀之處,時間在影像當中,成為值得留心注意的重大主題。

《忽男忽女:後篇》距離上世紀末所拍攝的《忽男忽女》已屆二十餘年,導演莫妮卡楚特決...

縱看這兩部作品,從性別認同、空間限縮性、身體自主權、地緣乃至全球政治等等,隨著時間推移,就產生出光影與生活的千變萬化,《忽男忽女》九零年代舊金山的吉光片羽令人記憶猶新,而《忽男忽女:後篇》抓住的也不再只是「性別」與「狂歡」,而是千回百轉地談及更多的「生活」與「老化」現象。

在《忽男忽女:後篇》的最後一顆鏡頭中,凝視了海平面底下的鯨魚尾巴,旺盛的生命力似乎宣詔了這群橫跨數十年的跨性別者們,永誌不渝。歸結到底,這兩部跨時空的紀錄片,是號召觀眾進一步對人類群體的認識,以及不同個體間的相互肯認,溫柔且飽含韌性。

有些人從不放棄尋找、質疑與冒險,而這些人的性別一直都會是忽男忽女。

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單元|《無所畏懼:黑人的命也是命》

「打造一個新的芝加哥。」《無所畏懼:黑人的命也是命》第一顆鏡頭就注視著鏗鏘有力的諾大標語,同時積極宣示本片的主動、激進的進程意味,再從英文片名「Unapologetic」(理直氣壯)來檢視,這是部充斥挑釁、抗爭與政治性宣言的女性紀錄片。

《無所畏懼:黑人的命也是命》聚焦於兩名黑人女性社會運動者,全片從「警察執法過當」的視角切入,而在剝洋蔥式的敘事方法下,後續推演至「酷兒」、「女性主義」的主題探討,鏡中人物則在導演極有脈絡性的組織當中,變得有血有肉,立體鮮明。觀眾透過導演艾許利.歐謝的手持鏡頭,一步步在晃動的特性中,深入人權運動現場,得以聽見非裔女性抗爭的時代聲音。

《無所畏懼:黑人的命也是命》跟隨兩位年輕黑人女性主義者、酷兒倡議者的腳步,如實紀...

2020年,因非裔人士佛洛伊德的死亡,讓2013年發起「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人權運動再度受到廣泛重視,將「黑人議題」投射至娛樂產業,近年在好萊塢以非裔為主的劇情長片就有《藍調天后》、《誓血五人組》、《邁阿密的一夜》、《哈樂黛的愛與死》、《猶大與黑色彌賽亞》,甚至皮克斯動畫《靈魂急轉彎》也以黑人文化為敘事主軸。不僅影視作品,年僅23歲的非裔歌手H.E.R. 的〈I Can’t Breathe〉,也大聲疾呼地唱出黑人平權運動,美國整體社會氛圍,確實影響各層面的創作者。

然而,倘若望向紀錄片,《無所畏懼:黑人的命也是命》恰恰補齊上述主流敘事貧乏的面向,在以種族、性別等分化對立之中,被主流聲音排擠而更加邊緣化的群體,不會是普遍認知的非裔男/女性,反倒是「酷兒非裔女性」,在酷兒、非裔、女性等交織的多重身分下,抗爭越發困難,也備受阻礙,本片更拉出「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中,鮮少被世人提及的「說出她的名字」(Say Her Name)的抗爭,女性就成為本片愈加訴說的對象。

在邊緣弱勢群體喪失社會話語權之際,片中的女性社運者們,透過「饒舌文化」強力回應,「 嘿!黑人男性,我們愛你啊,我懂你的痛苦, 但你知道你擁有特權,還長期壓迫黑人女性嗎?黑人賣命,賺錢給母親,結果上電台罵黑人女性,一聲婊子還以為是同義詞?」這段饒舌歌詞,唱出非裔女性的無可奈何,但這樣的無可奈何,在麥克風與鏡頭等不同媒材的傳遞之下,成為擲地有聲的反抗宣言,換句話說,這群非裔女性並非是消極的,而是試圖掌握話語權,積極地開展多方對話。

《無所畏懼:黑人的命也是命》同時紀錄下BLM運動中,較少被提及的「#說出她的名字...

因此,《無所畏懼:黑人的命也是命》在饒舌、酷兒、非裔、女性主義等多重的議題圍繞下,成了富含文化底蘊的作品,也進一步讓本片成為非裔女性的群體肖像,非裔女性所遭受到的暴力,從個人到群體,成為其核心內裡,也讓觀眾得以理解權力結構下的不公與不義。

最終回望美國歷史,種族歧視的警察暴行事件一再上演,但社運者們、紀錄片工作者們,仍舊堅定地帶著各種膚色的觀眾共同見證,見證可能抵達的平權彼岸。

居間游移.飄散世代單元|《以愛為家》

2020年5月29日,台灣透過大法官釋憲,宣告通姦罪違憲,通姦有罪在台灣這座小島上就此走入歷史,「通姦除罪化」也可視作某種女性主義的解放,更讓台灣往平權之路踏的更加穩健。然而,「通姦」在亞洲某些國家仍舊無法除罪,在伊朗,女性甚至缺乏離婚權利,通姦則會迎來石刑的非人道處置。

仔細觀察紀錄片《以愛為家》,「通姦罪」就是籠罩全片的巨大陰影,更似幽魂般纏繞著從伊朗逃亡至伊斯坦堡的三人家庭,而在政治、國族等複雜的脈絡之中,小人物在巨大機器運轉下的砥礪生活,就成了導演伊娃.木娃德鏡頭中的動人日常。

《以愛為家》率先透過女性蕾拉的視角發聲,觀眾能在蕾拉口中得知,丈夫吸毒、家暴,但伊朗法庭不願讓蕾拉辦理離婚,在此狀況之下,蕾拉遇見沙罕,並生下一子曼尼,雙方為了共同生活,帶著孩子遠離家園,成為難民踏上土耳其。

丹麥紀錄片《以愛為家》透過導演精準捕捉,從三人日常互動中又精煉出何謂愛,何謂理想...

在紀錄片中長達六年的拍攝期,時間跨度從2013年至2018年,導演伊娃.木娃德身為拍攝者的角色,與被攝者(蕾拉一家)產生極為親密的信任感,鏡頭幾乎不可思議地成功抓住生活的吉光片羽,更記錄到尋求政治庇護下的惶惶人心。

在申請移民的不懈過程中,《以愛為家》反襯了政治時局、映照了難民生活、談論了複雜人性,更在其中探問「愛」之本質,並拉出一條強而有力的敘事線,這種力量,來自於鏡頭下的小家庭,始終在時代巨輪的滾動之中,嘗試站穩腳步。

六年間的反覆抗爭,讓蕾拉一家處在極度不安的非穩定狀態,然而,最終導演伊娃.木娃德並非大悲大鳴地控訴社會與國家,反倒選擇「以愛為名」溫柔收束,鏡頭最後帶到這句標語:「愛的故事都很美,但我最愛我們的故事。」就替全片寫下難以飄散的後勁餘韻,「以愛為家」的意象,便成了片子最後的絢麗塗暈,渲染進觀眾心窩。

縱使蕾拉一家至今仍與遣送回國的死亡搏鬥,但愛的美好一瞬,就足夠成為推動人們持續前往桃花源的重要原因。

《以愛為家》由丹麥導演伊娃木娃德(Eva MULVAD)歷時6年拍攝,揭露出層層...

第28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幻形共生IMPURE

時間|2021.10.15(五)—— 10.24(日)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單元|一級玩家X異境幻遊萬物喪屍・末世記事生而育矩居間游移・飄散世代短短迷你群重探八零年代的自覺之聲:李美彌酷異幻化・非關定義焦點影人:塞西莉亞.曼基尼碎光重影聲社場所:發聲、抵抗、不再恐懼台灣競賽

官網|http://www.wmw.org.tw/tw/


◎ 責任編輯:沈佩臻

女性影展 電影 社會運動 酷兒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