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賀銘專欄/聲塵】線上看展與線上觀演的交融: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的在線電聲現場

聯合新聞網 謝賀銘

在展演領域裡,疫情衝擊所導向的,並不僅是如何將「線下」轉換至「線上」,還有如何將原已在線的資源以及平台彼此整合。而平行發生的線上「演出」與線上「展覽」,更逐漸交會,經由Youtube等平台,替因疫情相隔各地的人們,帶來得以透過網路共享的新穎體驗。

像是常被譽為全球現代/當代美術館典範、擅於將不同時代藝術家作品並置觀照的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以其創辦者Ernst Beyeler為名。以下簡稱貝耶勒美術館),便在疫情時代重新貫串了線上藝術展覽與音樂表演兩個領域。看完其以「直播」(livestream)名義上線(實為預先錄製)的影片,就如同走訪了一回美術館的內部空間,同時也聆賞了一場電子聲響演出或DJ的「放歌」現場(DJ set)。

對於貝耶勒美術館來說,這並不是因應疫情時代的創舉。早在三、四年前,這座位於瑞士巴塞爾的美術館,便展開了「貝耶勒現場」(Beyeler live.set/art.set)這項試驗,以「DJ在美術館放歌」的形式,邀請既是DJ也是電子聲響音樂人的Acid Pauli與Frank Wiedemann(雙人組 Âme的一員),在展間裡進行約莫一小時的現場音樂播送,並透過影片的上線,與世界各地分享。

「貝耶勒現場」(Beyeler live.set/art.set)試驗,DJ、電...

觀者跟著鏡頭,逡巡在賈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瘦削的雕塑間、停駐在莫內(Oscar-Claude Monet)連延的睡蓮前,又或是凝視於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倒轉的人像上,與此同時聽見的是Acid Pauli游移在類比與數位器械之間,現場打造的氤氲化電子音景。貝耶勒美術館豐碩的館藏,交疊於電子音樂的抽象性,「展」與「演」共時存在,並透過影音紀錄,引領觀者遠距進入對於這座美術館的整體感知。而Frank Wiedemann更將DJ台搬進了著名攝影師Wolfgang Tillmans的個展,在透亮的落地窗與蒼鬱的館外環境前,為這些攝影作品現場「選曲」。

Frank Wiedemann將DJ台搬進了著名攝影師Wolfgang Till...

但上述影片的攝製,似乎比較像是這個系列的預告。就在疫情期間,貝耶勒美術館重啟了這個計畫性的影片拍攝。有趣的是,除了曾合作過的巴塞爾當地舞場Nordstern,美術館也找來不同的媒體平台助陣,從電子音樂線上商店Beatport,到此專欄曾經介紹過的Arte Concert,都是貝耶勒美術館近期的合作對象,以更多元化的實景拍攝(比方結合投影或光影裝置)或虛擬實境,來進一步打造出將當代藝術呈現於舞場律動感及視覺感的線上展演。比方與Arte Concert的合作,便請來Seth Troxler與Phil Moffa兩位DJ斜槓聲響藝術家,聯手為冰島藝術家Ólafur Elíasson在美術館內的個展《LIFE》現場即興配樂,期能觸發一回線上的共感體驗。

Seth Troxler與Phil Moffa兩位DJ斜槓聲響藝術家,聯手為冰島...

這幾段發表於今年的影片,一方面再次強調了貝耶勒美術館以電子聲響,來穿引出現代與當代視覺藝術嶄新維度的意圖 ,另一方面以更精細的拍攝手法,呈現出了貝耶勒美術館「內外穿透」的建築與空間設計特性。而如此的線上觀賞方式,除了讓人對這座美術館留下了全面性的印象,其實也讓觀者嚮往有朝一日能夠「實體造訪」。走過了疫情迫使一切線上化的過程,在後疫情時代裡,我們可以期待的,或許正是「線上」與「線下」共創的展演可能,以及從中造就的跨界交流。

◎責任編輯:胡士恩

謝賀銘 電子樂 美術館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