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面積最小的縣市,擁有一座最大的森林公園:嘉義公園

聯合新聞網 尼可拉斯

本文選自《500輯》Issue51「公園裡有我熱愛的生活」

公園變得不一樣了。隨著人們居住、移動和休閒需求的改變,除了藍天綠地、開放與公共性,現代公園多了從設計藝術、商業生意、自然環境等面向的思考與建設,擁有更鮮明的主張與性格。身處大口呼吸都是奢侈的時代,說公園是終極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再貼切不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園?」本期專題跟讀者一起探索人與公園的新關係。

台灣本島面積最小的嘉義市,在方圓60平方公里內,坐擁至少35座公園,是全台灣公園密度最高的城市。之於嘉義住民來說,無論年紀大小,不管白天黑夜,公園是包容萬種可能的場域,是人際交織的核心節點,是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場所;甚至可以說,要認識嘉義市的城市內裡,走進公園是內行人才知道的捷徑。

而在嘉義為數眾多的公園當中,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嘉義公園,不僅對於市民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存在,之於整座城市發展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嘉義為數眾多的公園當中,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嘉義公園,不僅對於市民來說是無可替代...

創立於1910年(明治43年)的嘉義公園,最早在日治時期是嘉義廳農會的農場,東側丘陵地則是嘉義神社所在地;而在1930年代,南側運動場改建成大型競技場及棒球場,西側又設立了時下台灣南部唯一大型的兒童樂園,佔地廣袤,對於當時林業發達、車水馬龍的嘉義一帶,已是政商往來之餘熱門的休憩場所。出身嘉義的國際知名畫家陳澄波,當時也曾創作過許多幅以嘉義公園為主題的畫作;從一代大師細膩筆法描繪當中,便能感受到這座公園蓊鬱綠意當中的蓬勃生機。

隨著時代遞進,嘉義公園內陸續設置了不少極珍稀的文化資產,諸如見證林爽文事件的「福康安紀功碑」、一江山陣亡將士紀念碑、清代嘉慶年間鐵炮二門、1906年梅山地震震災紀念碑(台灣首座震災紀念碑)等。直至今日,漫步嘉義公園,不經意便會遇上這些保有刻痕的古物,它們不但承載了豐厚歷史故事,更在在反映著嘉義這座城市在台灣史進程中的關鍵角色與轉變軌跡。

創立於1910年(明治43年)的嘉義公園,最早在日治時期是嘉義廳農會的農場,東側...

圖/尼可拉斯提供

今日,嘉義公園與一旁同樣自日治時期設立的「嘉義樹木園」及周邊新闢園區共構為都會森林公園,佔地超過36公頃,尺度更勝台北大安森林公園,兼具市民運動休閒、生態教育研究、「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熱帶經濟樹種種源保育等多重功能。這樣一座全台灣最大的森林公園,竟出現在嘉義市這個本島最小的縣市當中。從土地使用的角度觀之,恰恰表徵著這座城市珍視綠地的價值選擇;自常民生活來看,公園範圍從日治時期迄今的逐日擴張,亦反映著在地民眾確有如此的空間需求,用以貯藏在這裡學走路、玩沙、寫生、談戀愛、散步⋯⋯等生命各個階段數不盡的記憶。

一座全台灣最大的森林公園,竟出現在島嶼最小的縣市當中。 圖/黃銘彰提供

嘉義公園有市民們生命各個階段數不盡的記憶。 圖/黃銘彰提供

嘉義公園範圍逐日擴張,反映著在地民眾的空間需求。 圖/黃銘彰提供

深入歷史肌理,於嘉義東側山仔頂扎根百餘年的嘉義公園,歷經無數日夜,早已不再只是昔日的農場,在平原沃土孕育而來的人文養分傳承與浸潤下,這座公園始終優雅而歷久彌新,夜以繼日地開枝散葉,長出萬種可能。它長久見證並無一日停歇地向眾人訴說著歷史,為世世代代的小城居民提供了參天無際的遮蔽,更以源於歲月及天地的壯盛包容力,演示著一座老公園,如何使自然與人文不斷於此交會而煥發生氣,何以讓昔日的情懷與當代的生活和諧共存,而能在一座城市持續翻迭出嶄新的角色與功能。

◎責任編輯:胡士恩

嘉義公園 Issue51 公園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