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什麼樣的未來?忠泰美術館五周年特展《生生LIVES》,12組跨國藝術家的創作回應與提醒

聯合新聞網 江佩君
忠泰美術館五周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2019年底至今的新冠病毒與變種病毒在全球大流行,讓世界產生顛覆性的變化;目前進行式的俄烏戰爭掀起人類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以及戰火下的人們該如何生存?該往哪裡去?全球局勢正以充滿不確定的變化與失序的步伐前來,我們面對的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未來?而此時,忠泰美術館五周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透過策展,適時的重新省思與探問「生命」、「生存」與「生活」最根本卻也最重要的命題。

《生生LIVES》是忠泰美術館聯手多位跨領域專家,歷時近兩年來的策劃。邀請蔡宏賢與鄭慧華擔任共同策展人,李明璁、洪廣冀及鄭陸霖擔任策展顧問,以「未來」為展覽主軸,透過跨領域、跨學科的討論,匯聚來自7個國家、12組藝術家共同參與,涵蓋「生物藝術」、「人工生命」、「基因工程」、「科技倫理」、「人與環境」、「跨物種與性別階級」等多元議題探索。透過聲音、影像、館內與戶外裝置等作品型態,探討各種生命形式的可能性,展覽即日起至7月31日展開。

探索「生命」形式的可能性

魏廷宇|《生命遊戲》

1970年,英國數學家約翰.何頓.康威(John Horton Conway)發明「生命遊戲」(Game of Life),試圖以運算探索生命可能性。台灣藝術家魏廷宇互動裝置作品《生命遊戲》依照康威「生命遊戲」的演算規則產生動態和電子聲響,觀眾可以輕觸的木製單元格,創造更多層次的感官和資訊維度。

魏廷宇作品《生命遊戲》。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彼得‧薩索斯基(Peter Sasowsky)|《天堂+地球+喬‧戴維斯》

美國導演彼得‧薩索斯基(Peter Sasowsky)的《天堂+地球+喬‧戴維斯》紀錄片,記載了被譽為「生物藝術之父」喬.戴維斯(Joe Davis)的科學與藝術的生命探索歷程,在這部片中,享受一趟從實驗室到酒館再回來的瘋狂旅程,提醒著我們凡事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彼得‧薩索斯基(Peter Sasowsky)《天堂+地球+喬‧戴維斯》紀錄片。...

尼古拉斯‧布斯曼(Nicholas Bussmann)|《未來逝者的口述檔案》

德國作曲家暨藝術家尼古拉斯‧布斯曼(Nicholas Bussmann)相信來自人們身體感官與直覺的真實感受。《未來逝者的口述檔案》,他創造了一個懸浮於展場中間如有機物般、隱約透光並發出呼吸聲的裝置,傳達代表生命的「頻率」與「能量」。在靜謐的氛圍,靜下心來,你聽見的是來自誰的呼吸?

尼古拉斯‧布斯曼(Nicholas Bussmann)作品《未來逝者的口述檔案》...

SUPERFLEX|《洪加東加島》、《每個終點都是一個新的起點》

2022年年初,火山爆發覆滅一座島嶼的新聞登上全球新聞焦點,這便是位於南太平洋上的洪加東加島(Hunga Tonga)。丹麥的藝術團體SUPERFLEX曾於2018年前往該島,拍攝電影作品《洪加東加島》, SUPERFLEX以幽默的想像力,通過虛構的人形生物,從海底浮出地表為故事主軸,挑戰人們所認知的時間、空間和物種觀念。

丹麥藝術團體SUPERFLEX拍攝電影作品《洪加東加島》。圖/江佩君攝影

此外,其攝影作品《每個終點都是一個新的起點》,照片中荒蕪的無人景象,看似是一個尚未有人為力量介入的世界,但其實是洪加東加島上所收集來的一粒沙子的放大圖。

SUPERFLEX攝影作品《每個終點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鄭波|《寫生》

鄭波《寫生》系列始於2020年,疫情期間,鄭波經常去家裡附近散步,探索生長在大嶼山的成千上萬種植物,放慢腳步仔細觀察並與自然共處,完成了366張24個節氣的《寫生》系列。本次展覽中,觀者能自在地於榻榻米展間裡,在美術館窗外綠意的映照下,親近這些樹木與野草的素描。

中國藝術家鄭波《寫生》系列。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生存」法則中的哲學與倫理

顧廣毅|《酷兒白蟻計畫》

《酷兒白蟻計畫》由藝術家顧廣毅與研究社會性昆蟲「白蟻」科學家合作,呈現出宛如跨物種的科幻原型,去探索人與非人生物的新關係,嘗試思考如何重新詮釋由生殖與性別決定階級的白蟻社會,並研究出非人生物在性別與勞動階級的新想像,試圖推想一個由人與非人生物共同形成的「酷兒生態系」(queer ecosystem)互利共生結構的可能性。

顧廣毅作品《酷兒白蟻計畫》。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琳恩・赫什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無限引擎》

美國藝術家琳恩・赫什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其作品《無限引擎》是一件裝置也是一個空間。根據既存的基因工程遺傳學實驗室重新建置的空間裝置、場域,將攝影、繪畫、文件、與遺傳學和倫理學專家的訪談影片紀錄並置,試圖探索人類物種演進的未來敘事可能。

琳恩・赫什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作品《無限引擎》。...

夏洛特.賈維斯(Charlotte Jarvis)|《可能》

英國藝術家夏洛特.賈維斯(Charlotte Jarvis)的作品《可能》,是一件持續進行中的計畫/作品,由藝術家與蘇珊娜(Susana Chuva de Sousal Lopes)教授共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批「女性」精液。《可能》作為某種宣言,目的在改寫既有的文化敘事,並用藝術和科學瓦解傳統生殖的階級制度和主流的父權價值。

夏洛特.賈維斯(Charlotte Jarvis)作品《可能》。圖/忠泰美術館提...

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型態的想像

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溫暖、溫暖、溫暖的泉口》

《溫暖、溫暖、溫暖的泉口》使用了動作擷取裝置和臉部辨識軟體,埃德‧阿特金斯以自己的臉為原型創造了一個「數位化身」。在今日「元宇宙」被高度談論及可能來到的世紀裡,阿特金斯的創作,早已預示了那迴盪於有限與無限之間,既想期待又顯露不安的「意識漂流」的虛無狀態。

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作品《溫暖、溫暖、溫暖的泉口》。圖/江佩君攝...

dividual inc.|《遺書/輸入的痕跡》

世界的巨變更讓人感受生命的無常,如果生命盡頭已近在咫尺,你有什麼話想要留給最親愛的人?藝術團體dividual inc.的《遺書/輸入的痕跡》展示著一篇篇透過網路收集而來的「10分鐘遺書」,並於展間的裝置中還原呈現遺書的書寫過程與輸入的痕跡,呈現參與書寫者當時的心理狀態,包括輸入的力道、猶豫深思的時間等,讓觀者讀到文本以外的訊息。

藝術團體dividual inc.作品《遺書/輸入的痕跡》。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以身體與聲音重新體驗城市

張欣|《一千七百步》

這件作品由美術館大廳延伸到鄰近的瑠公圳公園,通過觀者手上的行動裝置呈現的GPS 定位方向引導,讓我們重新體驗美術館周遭的「日常」景況,這是一場以聲音來引導的實驗性漫步計畫,通過聲音來引發觀眾對環境生態的重新閱讀並與之對話。

張欣聲景創作《一千七百步》。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何采柔|《搖欄 IV》、《Heads Down》

走進美術館與離開時,都可以與這件作品相遇。作品以「搖籃」和「圍欄」二者疊義之意象環繞忠泰美術館,讓人反思自身所在,面對疫情危機中人與人的「接觸/隔離」、社會的「開放/封閉」以及「連結/疏離」的新定義。另一件位於忠泰企業一樓大廳的全新現地創作《Heads Down》,則是將日常劃分排隊秩序所見的「紅龍」予以解構/倒置。

何采柔作品《Heads Down》。圖/忠泰美術館提供

忠泰美術館五周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2年3月19日(六)至7月31日(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2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周三學生日|每周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展覽官網|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3312

忠泰美術館 《生生LIVES》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