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大溪登場!橫跨5大展區、30組地景裝置藝術、交通接駁等4大重點整理
邁入第10年的「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以「川行脈動」為主題,自9月8日至9月25日在桃園大溪展開,展區橫跨大漢溪兩岸,包括: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濕地與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共5大展區,邀請國內外28位藝術家、14組在地民眾,創作30件裝置藝術作品,不間斷舉辦多場小旅行活動、主題特展、講座論壇、食地景餐食活動等多元主題體驗,以下為活動主題、作品亮點、交通接駁等重點整理。
01|主題緊扣桃園母親河「大漢溪」
本屆桃園地景藝術節選擇以「川行脈動」為主題,溯源至桃園早期發展重鎮「大溪區」,以河流作為主軸,探討依附大漢溪水岸流域而生的自然、文化與產業路徑,「川」與「脈」字形象呼應大漢溪如同城市的命脈,成為桃園極為重要的一條母親河。
大漢溪流淌過的地帶,交織城市繁榮樣貌,大溪曾為北台灣重要的河運要道,隨著河運興衰,刻畫出大溪區林木、煤礦、樟腦與茶產業的發展脈絡,而在產業發展獲利的實業家支持下,讓大溪獨有的木藝文化開枝散葉,構築「木器」與「陀螺」產業,其歷史陳跡保留在現今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中。
如今大漢溪依舊川流不息,肩負起北部地區農作與民生用水的重責大任,並透過近年建設整治,發展下游的觀光與水利資源,如大嵙崁溪水與綠休閒園區計畫,結合河階景觀、生態遊憩與水域維護,為大溪增添新氣象。
02|裝置藝術作品亮點介紹
本屆共28位藝術家與14組在地民眾一起創作30件裝置藝術作品,透過藝術創作梳理並轉譯城市地區的歷史文化、地理景觀,並透過融入日常生活空間的藝術介入,邀請大眾關注地區歷史認識、連接社會關係、取得文化意義。創作靈感與題材延伸方面,包含都市與鄉村的迥異風情、過去與未來的對比場景、生產與消費的人文寫照、真實地景與其意象的描繪構築,以下自30件作品中,整理13件作品亮點介紹。
1. 〈在水一方〉/黃文淵、劉瑋英、邱鴻程/大溪河濱公園
本作品由藝術家與中興國小的小朋友共創濕地生物。出生於嘉義農村的黃文淵,過往透過廣泛的觀看、閱讀等形式,探索各國風土,以多樣化素材呈現作品;出身桃園的劉瑋英,近兩年透過在地藝術行動計畫,將藝術、教育與社區三方連結,溫柔地展開地方文化復興;而以陶瓷藝術為主要媒材,專長於雕塑性陶藝創作的邱鴻程,近年致力於在地文化與藝術推廣事務。
本次三位藝術家以生態觀察結合藝術性出發,利用平台的整體空間,構築隱蔽性高、利於近距拍攝觀察的平台改造,並結合中興國小學生的生態藝術創作,進行廊道與作品內部布置。在不驚擾生物作息的情況下,可透過作品中的大大小小洞口,靜靜地欣賞、記錄大自然的生物作息。
2. 〈日光之下〉/費歐娜.派特森 Fiona Paterson/大溪河濱公園
本件竹編裝置中結構的V形,受泰雅族布紋中常見的菱形圖騰啟發,再以紅白色編織繩將其圖騰編織在竹子。V形竹結構流線彎曲,一側與水相接,另一側延伸向天空。這兩個V形,創造泰雅族圖騰中代表太陽的神聖菱形。每個V形下方也設置長椅,供遊客在樹蔭下休息並欣賞大漢溪河濱公園之美景。
在辛巴威出生成長的法國籍藝術家費歐娜,作品於多國展出,多次來台參展的她非常喜愛台灣自然人文,本次攜手陳幸雄、馬偉忠、尤力、陳彥蓁、蔡 嘉芳、石玉鵬、桑恩若泊、盧新民、王金木所組成的製作團隊,聯手打造〈日光之下〉。
3. 〈看見,流域〉/黃琬雯/大溪河濱公園
作品鄰近撒烏瓦知部落和埔頂大排西側的大漢溪河濱公園綠地,透過進入作品的過程與經驗,重新看見大漢溪流域與聚落的關係,也能藉此思考人居環境、自然與河川之間的關係。在作品中,觀者能透過「四個看見」進入作品,分別是感知看見、視而未見、心靈看見以及視不被見。
致力於地方創生、藝術介入的黃琬雯,本次攜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程家倩、譚文睿、謝芷君、林子洺、黃晉文一起創造本件作品。進入作品後,耳朵能清晰地聽見潺潺的流水聲,凝視地面的凸面鏡可窺見作品外河濱公園的活動和天際線,更靠近一點可看自己的臉與天空、草地相映在同一平面上,讓人重新思考自身和環境的關係。
4. 〈取水〉/伊祐・噶照 Iyo Kacaw/大溪河濱公園
藝術家伊祐,與撒烏瓦知族人在原鄉是同條河流生活的花蓮阿美族人。〈取水〉帶有Pakelang(漁撈祭)之意象,Pakelang在阿美文化中有重要意涵,是族人脫聖返俗時的中介儀式,伊祐試著與觀者一起向內探問:「如果你變成一條河,你希望在那長長河流是怎樣的風景?」
伊祐創作多取材於海岸生活與海洋民族傳統文化的感受,本件作品運用鐵材與木材,並攜手陳幸雄、蔡嘉芳共同製作。他認為,自然之於阿美族,不只是單純信仰或宇宙觀而已,河流是生命臍帶,也是尋找探索安定的居所,人和自然共榮土地養份,和萬物成為家人,和自然共生共存謙卑和尊重。
5. 〈山林遊樂場〉/安君實/大溪河濱公園
本次作品將安君實(拔舒浪・魯魯安)兒時在山林探險的回憶,轉化成都市裡的山地遊樂場,營造山洞的意象,呈現小時候在山裡玩樂的環境,利用空間高度的設計,或站或蹲、或走或爬,或躺或坐, 讓大人小孩用自己身體的各種姿態,盡情玩樂穿梭其中,如果玩累了,亦可就地休息,享受片刻寧靜。
再以深一點的角度感受,這件以自然素材為基底的作品,對映著作品前方孩童遊戲場的人造遊具,其實不只是對孩子遊戲空間的想像,更深刻地映射出藝術家對自我、對原住民身份關於「人與文化/環境間無可迴避的關係」的不斷探索。
6. 〈來時路〉/撒部・噶照/大溪河濱公園
Sa'owac(撒烏瓦知)是阿美族語「峽谷溪澗」之意,聚集的族人取其傍水而居的意思,從原鄉花蓮秀姑巒溪遷徙至桃園大漢溪岸,保存了阿美族採集文化的智慧,並為自己命名為撒烏瓦知部落。藝術家撒部.噶照以阿美族傳統魚笙為造型發想,象徵撒烏瓦知部落傍水而居的遷徙過程,一段接著一段的連接意象,象徵來時路。
撒部.噶照邀請撒烏瓦知部落頭目、族人共同參與,藉此分享部落故事,讓更多人瞭解部落的歷史,包含部落自立造屋的歷程與沿革,從花蓮來到桃園大溪安家立命,歷經拆遷危機,經過族人的共同努力,跟外界的溝通爭取,才有今時今日被重視的部落主體性。此外,工作坊設計傳統竹工藝體驗,將帶大家學習編織手藝,體驗剖竹、削竹。
7. 〈雲之塔〉/游文富/中庄調整池
國內地景藝術家游文富自小生長於南投竹山,家中經營竹藝工廠,竹材於他而言極其親近,除了擅長運用竹材傳遞溫潤情感、鄉土溫度,在作品中亦可明顯感受到自然素材經年累月的時間流動感,曾參與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2021日本北阿爾卑斯國際藝術節等經歷。
本次他觀察到大漢溪面投射著桃園的安居與樂業,故以水如鏡面代表著安定的水源體,以及雲水一體來做創作發想。游文富結合水面反射,將高聳生硬的電塔轉化為幽默、魔幻又迷離的情境,再加上實體雲狀竹編,產生不可思議又令人會心一笑的感受。
8. 〈大溪神獸〉/王振瑋/中庄調整池
藝術家王振瑋作品常見對生命本質的關懷,並思索藝術所能豐沛土地和人文的力量。〈大溪神獸〉所在的中庄調整池,是以能調節、過濾及提升水體質量而生的民生設施,在以「守護土地,創造生命」的意涵上,藝術家試著找尋類同在自然環境裡,和調整池有著同樣重要的生態生物的徵象搜集,如五色鳥、樹蛙、蝙蝠、溪哥魚等。具象地抽離後,再重新揉捏成具象的形塑,並參考大溪當地建築中常出現的龍子「鴟尾」形象,創造出一個守護水域的神獸,來回應寓意和喚起水源、生態連結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省思。
9. 〈花田下的詩意〉/安聖惠/中庄調整池
本作品藉由花田的意象,迷宮般的田畝設計,導引人們感受農夫耕耘後的足跡,讓人在此空間感受一種奇幻感,歌頌著農民勞作的成果。當降雪般遍佈在農田間,花田下猶如九月雪般的夢幻,此時的桃園大溪在農田間瀰漫著夢幻奇異的風景,形成這個季節最動人的一幅畫,也吸引人們駐足欣賞。
身為舊好茶部落魯凱族人的藝術家安聖惠 (峨冷.魯魯安),長年蹲點台東都蘭部落創作,為台東藝術家群落「意識部落」的成員之一。本次藝術家與七張福德宮、水與綠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等單位共創的過程中,帶著大家固定藝術創作,實際操作機具,裁切竹材,真實體驗藝術創作其實不比農事耕作輕鬆。
10. 〈雲〉/李蕢至/中庄調整池
台灣環境藝術藝術家李蕢至使用天上的符號圖紋,在大地之間傳遞自然生態永續循環的概念。作品以「水」為概念,回應這孕育著桃園台地的大漢溪,藉「雲」的符號形象回應自然崇敬的信仰,訴說河流與人的關係。本次〈雲〉以木材與竹子構成,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有機材料來降低碳排放量,建立碳匯來抵消無法避免的碳排放。「雲」置於大地上,在人的生活之間連接自然信仰與天地的宇宙觀。創造出一個與自然共生的棲地空間,也是崇尚自然法則,敬重天地山川的象徵。
11. 《超日常風景》(共4處)/小林響/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
《超日常風景》為空間藝術家小林響,為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所營造的空間,希望遊客進入生態豐富的公園環境時,能在層次豐富的場域中休憩。藝術家特別將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分為四個區域,包括入口區、池邊甲板區、森林區、公園內部。以不同裝置帶區不同區域的重點,呼應山豬湖親水生態園區採用尊重自然的法則設計規劃,作品亦採用溫潤的材質,如竹材、布料,搭配編織裝置。讓遊客被作品吸引到公園內時,也能綠化身心,認識更多自然生態。
12. 〈年輪謎宮〉/陳杏芬 /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
作品以年輪為創作主題,樹的年輪記錄下在星球所紮根的原點,曾經擁有的環境、每一刻的氣候狀態,還有此生遭遇的種種處境——豐饒與傷害。藝術家陳杏芬15年來協助桃園及新北市各中小學社區,進行生態藝術環境改造。本次〈年輪謎宮〉攜手桃園市大溪區大溪國民小學、小草書屋大溪分部共創,過程中,也將每一位共創者的故事、經歷與想法,包含在作品裡。
13. 〈自然中重生〉/伊祐・噶照/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
伊祐・噶照與至善高中木工科同學及民眾共創本件作品,和大家一起仔細觀察木頭弧度、顏色,依此設計樹葉造型,經過不斷地打磨,木材原有色澤及角度獲得發揮,成為另一種重生。伊祐長期感受到自然環境遭受的人為破壞,持續以創作來映射內心情境,由於常潛水與海洋對話,更不間斷的以創作來為海洋環境議題發聲,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2018年獲得比利時國際森林雕塑藝術節競賽冠軍。
03|5大重點展區
本次展區跨度廣泛,包括: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濕地、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皆為大漢溪沿岸的重點景觀,分別呈現水的不同樣貌。
大溪河濱公園(左岸)
為面積達約8公頃的大型公園,設施齊全,綠油油的草皮及美麗的落羽松林,作為活動重點場域再合適不過,屆時開閉幕、表演活動及許多特色作品都將呈現於此,本區共展出7件作品。
中庄調整池(左岸)
是颱風期間石門水庫原水濁度升高時提供緊急備援水源使用,本次將在其水面設置大型藝術裝置,如藍寶石般的廣大水體搭配亮點作品,已成為民眾觀展聚集熱點,本區共展出6件作品。
大嵙崁親水園區(左岸)
園區利用土丘地形打造「天空之城」特色,形構絕佳的觀賞與放風箏景點,搭配新落成的自然遊戲場及各式周邊活動,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親子展區,本區展出1件作品。
月眉人工濕地生態公園(右岸)
除了活動展區,也可順道走訪周邊的月眉休閒農業區、木博館群與鄰近歷史建物,像是六廿四故事館、國定古蹟李騰芳古宅、武德殿、鳳飛飛故事館等,深度遊歷大溪人文風情,本區展出2件作品。
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右岸)
此區為近年水岸新景點,前身是非法占用大漢溪河川用地的私人主題樂園,經本府水務局以自然友善工法,重新打造成自然生態公園,本區也將展示許多大型的特色作品,本區展出10件作品。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
展期|9/8(四)至 9/25(日)
時間|10:00-17:00
展區|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濕地與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
04|「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怎麼去?
大溪平時遊客眾多,一直是車潮擁塞地段,地景藝術節活動期間,部分區域將進行交通管制,9月8日至9月25日上午9時至下午18時,將於左岸展區(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至大嵙崁親水園區一帶)進行交通管制,禁止一般車輛進出。右岸展區(月眉停車場、月眉人工濕地至山豬湖生態親水公園一帶)則於例假日及國定假日進行單向通行管制,建議民眾多利用大溪橋頭停車場、太武新村臨時停車場,轉乘展區接駁車觀展遊覽。自行開車、停車資訊、區內外接駁路線、市區公車路線建議參考如下資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