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甲美術館「一百坪的散步練習」以何彥諺、鄭先喻、楊季涓、鄺鎮禧、魏柏任之作,邀大眾用行走打開感知

聯合新聞網 文字整理/陳宜慧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展覽由林裕軒策展,邀請五位來自臺灣與香港的藝術家何彥諺、鄭先喻、楊季涓、鄺鎮禧與魏柏任,於6月2日至7月30日在鳳甲美術館展出。現場運用空間部署的方式,結合寬敞體感狀態,指向私人與公共的間隙正在改變的過程。同時也透過藝術家們各自拆解身體記憶、擾動秩序平衡的作品,讓大眾藉由行走空間的途徑打開更多元的個人感知。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展覽於6月2日在鳳甲美術館登場。 圖/誠品畫廊、TKG+提供

空間是身體慣性下的記憶

此次展覽將空間、身體與感知並置,以作品生成的多種系統,對當代社會提問——「我們如何與個體共處。」同時,藉由行走空間的感知,將身體因爲慣性而產生的記憶,與空間的政治性交互討論;因慣性是一種透過動作學習而來的機制,它會受到事件、經驗、環境與群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進而養成或改變身體的記憶。

在展場設計上,為了打開身體感,特別打造出「無法一眼望穿」的展覽空間;而取代舊有牆面結構的是,由作品製造出來的夾縫、通道與隔牆,尤其因作品在空間裡擺放位置的不同,觀者必須隨之低身、坐臥、跨越與繞行,讓觀看與身體感知產生更緊密的結合。

主視覺設計。 圖/鳳甲美術館提供 

在更自由之後,我們會不會也成為「被觀看的觀眾」

以身體在空間的情境上來說,從建築的觀點來看,不管是街道、建築物或是以其他方式規劃的空間場所,一直都有透過行走來感知空間的習慣,空間感知實際上也隱含著一種「感受的行程」。

一如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在《再會吧!公共人》裡所提到的,「辦公室的牆體被拿掉,故視覺上的阻礙被摧毀了,整個樓層成為一塊巨大的開放空間,或者將私人辦公室設立在大型開放空間的周圍。把牆摧毀,辦公室設計者馬上會說,提高了辦公效率,因為要是人們整天暴露在彼此的視線之下,就比較不會聊天瞎扯,而是會單獨專心工作。」

因為伴隨時代與技術的發展,支撐建築體的牆面換成柱體、樑柱與樓板,室內裝潢的高度跟著降低,也運用多種具穿透性的材料,讓空間的流動性被提高、身體掙脫了束縛感,更成為我們對自由、平等與具開放性公共場域的嚮往,但同時也讓人們成為彼此的視線之下,那個「被觀看的觀眾」。

透過散步與觀看作品打開身體感知

何彥諺在作品《睡眠大廈》中,提出以人體腦波變化解讀潮汐規律的方法,透過兒童過渡至青少年階段常出現的生理反應「夢遊病症」,作為這個時代人意識和社會關係的隱喻;向來以私人經驗做為主題,融入記憶等細膩覺察的楊季涓,這次將展出〈下雨了〉及〈春日午後巷子裡〉作品。

何彥諺〈睡眠大廈〉。 圖/鳳甲美術館提供 

楊季涓〈下雨了〉(左)、〈春日午後巷子裡〉(右)。 圖/鳳甲美術館提供 

至於鄭先喻的〈生命的來來去去2.0〉則輕量化蚊子死亡,以捕蚊燈與電玩遊戲的融合,讓死去的蚊子實現一場關於再生的即刻預言。至於他另一件〈Sandbox〉,將以即時介入觀眾手機的作法,傳送生命中決定性的一則訊息,以現在為最初,從此人生開始改變。 而鄺鎮禧將展出以機械式體重計結合橡膠斜坡道所打造的〈反饋(逐步〉,以及透過一整排具殘膠落地窗所呈現空間互文的〈虛構挪移〉,而魏柏任的〈敗口〉也將現身展場。

鄭先喻〈生命的來來去去2.0〉 圖/誠品畫廊提供 

鄭先喻〈sandbox〉。 圖/誠品畫廊提供 

鄺鎮禧〈反饋(逐步〉。 圖/TKG+提供 

鄺鎮禧〈虛構挪移〉。 圖/TKG+提供 

魏柏任〈敗口〉。 圖/鳳甲美術館提供 

如果說,散步這個動作讓我們能夠感知空間裡的時間,與辨認意識的邊界,透過展覽「一百坪的散步練習」讓大眾藉由展覽試著進入與調和個體無法被社會系統緩解的情緒,並展開關於觀看系統尺度、人類⾝體、社會環境和意識邊界種種⾯向的討論。

魏柏任〈敗口〉。 圖/鳳甲美術館提供 

一百坪的散步練習 Measured in feet

展期|2023年6月2日-7月30日

地點|鳳甲美術館(臺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展覽相關活動|https://fb.me/e/TIEW2CMg

2023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