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創作者,與一部電影相遇之後:朱建安・唐豪・張婉兒

聯合新聞網 朱建安、唐豪、張婉兒

本文選自《500輯》Issue93「在串流時代,賣有意思的電影」

內容爆炸的串流時代,充滿同質與覆述的選擇卻令人迷惘,會在院線挖寶的觀眾也變少了。然而有群愛電影的人,依然以挑剔品味為影迷篩選好片、豐富觀影選擇。美國有A24、Neon,開創藝術與商業平衡的新面貌,台灣也有不少獨立片商發展出特異的經營方向,形成更有機的觀影風景。

他們是眼光敏銳的buyer,是擅長說故事的行銷專家,也是將新作品與導演帶入陌生市場的伯樂。他們完整一部電影的生命,將多元的世界觀帶到我們眼前。

一部電影的生命,有了觀眾後才完整;而觀眾與電影的相遇,有沒有可能是另一部電影誕生的開始?500輯邀請第十四屆金馬電影學院的幾位學員,寫下和一部重要電影的相遇,一部觸動他至深,甚至種下創作慾望、影響製作思維、反思自身的電影⋯⋯

(由左至右)朱建安、唐豪、張婉兒,三人皆為十四屆金馬電影學院的學員,專注於電影編...

朱建安:《冰毒》提醒渴望說故事的力量

大學時我在光點電影院打工,那時不是在籃球隊練球,就是用員工福利看免費電影。有天我和朋友去光點華山看趙德胤的《冰毒》,還聯映了短片《海上皇宮》。當年《冰毒》代表台灣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賽,雖然心情興奮,但那陣子我看電影總是睡著,無論精神好壞。

《海上皇宮》開播沒多久,隨著佛經的誦讀和跟著女主角的長鏡頭,我開始打嗑睡,記憶變成片段的,只記得有很自由的雙人舞和很實驗的倒轉結尾。接著播放《冰毒》,地點從高雄拉到緬甸,長鏡頭也從移動鏡頭變成定鏡。我旁觀男主角家庭因為經濟抵押了牛隻、開始拉客跑車的生活,女主角被逼迫嫁到中國,感受到這兩個都需要互拉一把的角色,用非常單純的方式在殘酷中幫助著彼此。最後在那個簡陋的卡拉ok裡女生對男生邀舞,警察的埋伏結束了這段陪伴;抵押的牛被殺了,男主角吸食冰毒後的瘋癲,好像什麼都沒改變,也無法被改變。

在得知男主角王興洪是本片的製片後,我真的非常震驚。這部片的編制和預算都非常有限,幾個場景的拍攝也沒得到核准,觀影時可以明顯感覺出影片製作上的粗糙和低限,但也帶來了生猛和純粹。這是我第一次認知到電影本質的好壞跟這些都無關,趙德胤對說故事的渴望和視野超脫出了限制,或是真的做到了在限制中找出自由。這樣比較游擊、小組、有彈性的拍法也影響我之後的創作,我開始思考怎麼去分配資源,自己的電影到底需要哪些東西,而這樣的思考也讓我更加踏實。

此片寫實和類似紀錄片的特性也影響我許多,讓我在拍片的前製更重視田野調查,希望透過投入時間去理解當地的文化、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先將自己帶入。每次要開始新的拍攝前,我都會再看一次《冰毒》,提醒著自己要敢衝撞、敢冒險。

《冰毒》是導演趙德胤首部劇情長片,呈現緬甸邊境的流離與愛情,由前景娛樂2014年...

朱建安

1993年生於台北,畢業於政大企管系和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研究所。編導短片作品《陀陀》獲得日舞亞洲影展最佳短片、高雄電影節最佳學生短片獎,《公鹿》入圍第60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目前致力於拍攝紀錄片和自由接案。

唐豪:《路邊野餐》引發思考「我是誰」

大學時一次返家的長途客運上,為了打發時間,我搖搖晃晃地捧著13寸的筆記型電腦點開畢贛的《路邊野餐》,由於我得將電腦放在腿上,這段距離使原本就小的螢幕顯得更小了,曖昧的情節卻在我心中留下許久。

我向來就對時間著迷、對夢著迷,而這部片時空交錯的特質更是。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大家津津樂道的長鏡頭,而是主角坐在摩托車後座,問起前方駕駛名字時,對方回答「我叫衛衛」。衛衛是主角一直在找的小孩,但時間不過走了數天,眼前的衛衛已經長成一個青年的樣子。此刻仿佛證明了時間與空間確實交錯,不同時刻的人們被擺在了一起。聽到青年回答的那一剎那,有股極大的力量衝擊到我,至今仍在想,會不會交錯的這一刻真的是一種真實呢?而,時間真的是順著流的嗎?

看完後我開始搜尋導演的相關資料、聽他公開的演講內容、翻找幕後花絮,甚至想去電影場景一趟。至今我還是沒有搞懂這部電影,但或許這也是電影的魅力所在,所有情節、人物、對白最終都轉化成感受進到了心中,往往是心中起了波瀾、流了眼淚,才發現自己為何而哭。這部電影一定觸碰到潛意識裡我不了解的那一部分,觸發對自我的了解與挖掘。

從小接受大量⻄方文化的輸入,讓我對於自身的語言和家鄉,有著不願面對及不夠認同的心理。《路邊野餐》的方言、相當作者的抒發及在地的拍攝,引發我回家梳理成長和家庭背景,從裡到外的走著,才發現本土的文化多麼美,台語的音律那麼和諧。

搖搖晃晃看起來瑕疵十足的鏡頭,極低的預算,極個人的美學,打破了電影動輒數千萬的製作印象,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用這樣的方式製作一部我的電影,也默默影響我回家鄉拍攝短片《燒》的契機。我是誰、站在哪裡、要去哪裡、要說什麼、為什麼說,成了不斷反問自己、梳理答案的問題。

《路邊野餐》是中國導演畢贛的首部劇情長片,詩意魔幻地帶出發生在畢贛家鄉——貴州凱...

唐豪 TANG Hao

1997年生於臺南,就讀於北藝大電影研究所導演組。編導短片作品《燒》入圍克萊蒙費宏國際短片影展、高雄電影節短片競賽。持續以劇情片及實驗片探索生長的這塊土地。

張婉兒:《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對多重創作身份的啟發

走進電影院觀賞《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是在一個夏日午後。散場時抬頭見陽光滲透長廊上的玻璃,躍入地面吞吐出不規則的光影,內心也涌滿被金光環抱的暖意。

在台發行的名家紀錄片並不多,選擇觀賞這部片,是因於對作家本人的好奇;曾化名寫就女同志經典小說《鹽的代價》,後被拍攝為電影《因為愛你》,又以塑造雷普利等迷人犯罪角色、揮灑懸疑小說聞名,作品甚至曾被希區考克改編為同名電影,這似乎是一個難以被定義的謎樣創作者。「我下定決心要把生命中每一個災難變成美好的事物」,一句電影宣傳語,盈滿作家赤誠的信念與向陽的「天真」,彷若也暗示了她一路行過的坎坷。我確信這將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這也將是一部廣納多重文本的紀錄。

坐在電影院最後一排,與大銀幕的疏離感很快被黑暗中瀉出的朗誦聲打破。演員關朵琳克莉絲蒂以不疾不徐、又不失情感的旁白口吻,誦讀著海史密斯的私密日記與小說文句,也像是為觀眾遞上一封探入其心靈世界的邀請函。搭襯生動復現的手寫筆跡、家庭照片,輾轉於不同身分者的拋問,海史密斯的形象也逐漸豐滿。

作為曾為靈感苦惱的創意寫作者,我尤能共情於海史密斯與案前靈鳥的文思拔河;作為以筆理解世界的光影創作者,我慶幸於她終能以筆代口,為自己拓荒出一片寄托心緒、自由表達的無際疆土;作為曾嘗試拍攝紀錄片的影像工作者,我更驚喜於「信任感」的課題在片中如何被輕盈安放,在攝影機內外為觀眾敞開受訪者與拍攝者的坦然互信;而作為試圖客觀冷靜的批判寫作者,讓我尤其在意的是本片在追憶之餘,如何爬梳、辯證隱於作家身後的複雜脈絡。妙的是,雖觀影過程親密無礙,我卻仍能感受到籠於海史密斯之上、不可透見的謎團,本片亦不避諱地以溫柔筆觸,帶出其思想的囹圄,與那個時代下女性意識的「侷限性」,引人深思。

如同海史密斯本身,這似乎也是一部難以被定調的紀錄片。但我能肯定的是,這本坦率而熱烈的回憶錄,將在未來尋影路上陪伴我許久。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是一部揭露美國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生平與創作思想的紀錄...

張婉兒

現專職編劇,政大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畢業,曾多次入圍優良電影劇本獎,同時為小說作者、台灣影評人協會成員,文章見於【尋影者CINE|CARI】。

◎責任編輯:胡士恩、林亞璇

Issue93 電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