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南島藝術三年展屏東登場!25位國內外藝術家以三大展區呈現「溯源RamiS」意義
2023第一屆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RamiS)」即日起至2024年2月18日在屏東縣瑪家鄉「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登場。此展由那高.卜沌(Nakaw Putun)與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共同策展,邀集25位藝術家、透過兩個子題、三大展區呈現繪畫、版畫、攝影、雕塑、裝置等作品,其中包含近兩年代表臺灣參加雪梨雙年展及卡塞爾文件展重要作品,亦首次在臺灣完整呈現。
當我們談論南島語系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談論南島語系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從澳洲考古學者彼得•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在1991年提出著名的「出臺灣說」(Out of Taiwan)後,開啟了各種關於南島的討論逐一紛沓而至,包括語言學家白樂思(Robert Blust)以及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等人,皆曾在其文章中指出臺灣是南島民族的根源(RamiS)。
即便從語言、考古、基因、構樹各種面向去探究臺灣是否為連結南島語族的起點,或許在某些人的心中尚有疑慮,然而,當我們開始追溯,循著南島語族傳播的路徑,回探古老的宇宙論,不只能從中尋找答案,也試著接納原住民族有靈的、崇敬自然的生活態度。
因此,或是從語言裡察覺到相似的發音,或在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發現與毛利人聚會所幾乎雷同的祖祠,也在台灣可見、被稱作「鹿仔樹」的構樹DNA中,描繪出遷徙的路線。無論是否做為南島語族的一環,生活於此的我們,或許都能從另一種視角去重新看待並爬梳這座島嶼的前世今生、甚至是未來。
科普小常識:何謂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
這是現今世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語系,多達1300種語言,分布範圍從臺灣、夏威夷群島、越南南部、菲律賓、馬來群島,東達南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西到東非洲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南至紐西蘭。
一睹三大展區10大亮點作品
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分為八角樓、文物館與生態館三大展區,建議觀展動線可先從「八角樓展區」為起點,一探南島語族的傳說與源起、遷徙與擴張路徑,並透過藝術尋找人類與自然共生的解答,以回應當代生活及生態環境的挑戰。
接著來到一旁的「文物館展區」這是由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提出的展覽子題「成為有靈的人」,她藉由探詢原住民族泛靈信仰,反思人類如何借鏡古老智慧,找回與萬物共存的能力。另外,想前往「生態館展區」需搭乘園內接駁車抵達,這裡展出的是由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所提出的展覽子題「我們之所以是我們」,試圖從藝術家的創作思路,共思與探討南島語系民族彼此間的生命經驗與藝術發展。
現場作品眾多,500輯特別精選10件亮點作品,讓大家在前往屏東觀展前,先一探究竟吧。
◾ 文物館「成為有靈的人」—
亮點作品1:拉飛.邵馬系列作品
甫走進展場,率先映入眼簾的是拉飛.邵馬(Lafin Sawmah,1983-2023)近年以海洋為題的系列作品。做為長濱長光部落的阿美族人,Lafin在漂流木創作技術上已漸臻成熟,並與藝術家太太 Heidi Yip (葉海地)一起成立工作室,不只製作漂流木家具,也創作許多與環境對話的雕塑與大型地景藝術。
Nakaw Putun表示,Lafin住在長濱,他的作品過往都是以海洋議題來做探討,其中作品〈海.生〉是他淺游時把他自己的身體感知、海的那個流動線條,與整個海底世界的景觀,透過木雕作品呈現出來。」
此外,現場也展示公益平臺的紀錄片,透過影片可以看見Lafin的作品〈循路Fawah〉,這是一艘南島自駕舟,Nakaw Putun說明到,「因為舟在部落沒有被傳承下來,但他透過此舟去連結南太平洋、南島語族的這些族人。當時他們有做一個下水典禮,他的孩子就坐在那艘舟上,因此他不只是造一艘舟去延續過往的身體感知,他也帶著孩子把這樣的文化繼續傳遞下去。」
今年年初意外離世的Lafin,此次以他造舟作為虔敬亙古的行動路徑,開啟連結南島民族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同時,透過這樣的作品,觀者亦可以感受到我們跟自然的關係,甚至我們就屬於自然的一部分,是交織在一起的。
亮點作品2:東冬.侯溫《BBRBAR-2.0》
來自銅門部落太魯閣族的東冬.侯溫(Dondon Hounwn)其創作向來都在回應與Gaya的關係(在部落中有一種力量,太魯閣稱為gaya),他既是口簧琴、歌謠、巫師及儀式的傳統傳承者,同時也是行為表演、影像藝術、環境劇場的跨界藝術創作者。
Nakaw Putun表示,這件作品是一個細碎的聲音,觀者可以看到編織的裝置,有點像聲波的樣子。」這也是呼應部落在時代變遷下,即便原有宗教與物質生活已改變,仍能聽見傳統價值存續的細小聲音。「因為,即便這個時代不斷的變化,文化是存在我們的土地上,它是存在的。而東冬也會透過行為藝術的方式,川流在作品之間,因為他覺得Gaya這個信仰就是他們的一座法則,必須透過肉身不斷的移動,讓那個相信存在。因此這件作品也在做一個就是,傳統跟當代的現況處境的一個呼應。」
亮點作品3:麗莎.蕾哈娜《海洋游牧民族》
來自紐西蘭的藝術家麗莎.蕾哈娜(Lisa Reihana)其創作橫跨電影、雕塑、服裝和身體裝飾、文字和攝影,2017年代表紐西蘭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展出大型錄像裝置作品《In Pursuit of Venus [Infected]》在國際間獲廣泛好評,今年七月在北美館登場的國際聯展「無垠之森」中,也曾展出她的作品《重回死亡之屋》。
此次展出的作品《海洋遊牧民族》不只審視歐洲對太平洋殖民歷史的敍述,也重新省思毛利族的傳統文化與性別價值觀;Nakaw Putun說到,「Lisa Reihana向來擅於透過敘事去翻轉觀點。」此影片主要探討19世紀,毛利族在面對政治上來自外在的影響,並透過一個可隨意變身男女的女性角色,去展現女性完全不同的樣貌。不只反思歷史在面對太平洋島國時,某些西方視角下的觀念,同時也反思毛利族群文化、翻轉女性角色,亦讓觀者得以一窺毛利族的傳統文化、物件、服裝、舞蹈, 彷彿可以進入他們生活的世界之中。
亮點作品4:武玉玲《煙(cevulj)—家的路徑》
來自屏東大社部落排灣族的武玉玲,主要以「Lemikalik(纏繞)」技法為個人創作特色,並將族群傳統思維與當代藝術,注入反映在作品設計中,曾參與2022年澳洲雪梨雙年展、2021第十屆亞太三年展等重要展會。
武玉玲現場自述,「我拓印的作品是在八八風災後執行的藝術計畫,從2014年開始發展,風災後我們部落的樣貌,不管是我自己的家屋,或是部落的巷道、植物或是工具、農具,都被我拓進去了。」
她透過在回返因八八風災遷離的舊大社部落路上,以「拓印」織出家的模樣,創造出互相撫慰的意義,同時,藝術家也會透過生火後冉冉上升的cevulj(煙),化為一種與靈之間的橋樑,連結祖靈而成為真正的人,此為延伸2022雪梨雙年展作品的新作。武玉玲也指出,「這件作品在說的是新生兒,他必須在部落耆老,雙方家長被認同、被肯定,並命名後,成為這個家族裡的人。因此當有一天他離開時,就會被記錄、會被公開,也會接收到祖靈的祝福。」
亮點作品5:宜德思.盧信作品
曾代表臺灣參加2024雪梨雙年展的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以臺灣原住民男性肖像畫回應高更(Paul Gauguin)畫中常見的大溪地女性,其殖民視角對女性慾望的感官與太平洋島的異己想像。
宜德思.盧信表示,她過去很喜歡高更的風格,但一直畫不出來,直至2018年前往大溪地時,因詢問當地婦人對於高更的看法時,對方卻回應她,高更就是一個誘拐未成年少女的大叔。「我當時聽到就覺得這樣的說法很有趣,而這個說法便留在我腦海裡面。後來我便決定來畫畫看這樣的風格,並找了阿美族、排灣族、達悟族的模特開始畫,並刻意畫成有點像是雜誌封面的樣子,而後面的背景則是代表他們族群的植物,比如芋頭、檸檬果、月桃葉等,藉此也回應另一種視角定義下「有靈的人」。
◾ 生態館「我們之所以是我們」
亮點作品6:古勒勒.羅拉登(雷恩)《祖靈的形態》
廣場之上,是排灣族藝術家雷恩(Kulele Ruladen)的動力機械裝置《祖靈的形態》。「鐵」一直是雷恩創作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它們古老且充滿能量,因此他擅於將個人意識灌輸到作品裡,讓作品擁有生命與意義。「在創作的過程中,就像祖先用他們的思維去詮釋未知的萬事萬物,使那種無生命沒有相關的事物跟我們產生連結與意義,也讓我們的文化充滿活力。但在今日的時空裡,我認為有祖先的指引,但是又始終覺得我跟祖先之間好像彼此迷路互相找不到。」
然而就在他思考之際,他發現到僅僅一張病床的距離,他的父親一步跨不過去就進入祖先的行列,也讓他感覺到,「他不像是我們常常在文字裡面接收到的祖靈。原來,我們跟祖先的距離,其實非常靠近。我還清晰記得我父親最後的話,他說我終於可以見到我想念的媽媽。」所以透過這件作品,他將古老能量「火」轉成現代電能,並藉「老鷹」作為祖靈顯現的一種形態,試圖溯源祖先智慧與信仰,並邀請祖靈化作老鷹重新進駐這塊土地,持續守護所有人。
亮點作品7:米類.瑪法琉《Dalan(路)》
出生台東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藝術家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於2019年開始鉤織技法創作麻繩軟雕塑裝置,她認為重覆的勞動是與自己和作品對話的美好時刻。
此次作品《路Dalan》將纏繞編織的原麻色系作品,自高空垂散在地形成島嶼意象,也象徵創世源頭及南島語族千年歷史,與兩旁畫作形成呼應。米類認為,「『路』是很有共通性的,我所想要表現的是南島族群的意象,但我不曉得我的祖先是從哪個島嶼來到臺灣這個島嶼。」
因此她從自我的文化語境及旅程的原點為創作發想,將纏繞、編織等原麻色系的作品,透過猶如瀑布的垂降四散地面,而其中織線又串接著不同地表上的土堆、石堆,形成島嶼連結的意象,一如南島語系千年來的歷史脈絡。至於兩邊牆面上所繪製的圖紋,非常精細,也藏有大地的印記。身處於此,彷彿站在星光之下,當我們閉上眼睛,就能聽見大地的呼吸,讓心也徹底安靜了下來。
亮點作品8:胡家瑜《洪水過後就有島嶼》
來自布農族的年輕藝術家胡家瑜的《洪水過後就有島嶼》板畫作品,是她對自身母體文化的認同感,她藉由神話故事的文學性及藝術性,重新思索人與島嶼之間的關係,並打造出大洪水過後,以動植物轉化而成的不同島嶼樣態,也象徵著不管走向哪條路,都建構了新的生活,那麼就好好成為自己吧!
此外,當她年紀越長,越開始感受到個人文化與漢人的區隔時,胡家瑜說到,「你們會有你們的生活節奏,我們也會有,但為什麼會產生不理解的情況發生?所以我先回頭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生活型態。」像布農族有木刻傳統年曆,年曆上會以簡單符號去記載族群一年之中發生的事件,但其實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也需要文字解釋,她發現到這個不理解的狀況,就跟別人在看她們文化時的情況是相同的。因此她便創作了全新的年曆,並將它的符號做成有趣的圖形轉換,形構出相對愜意的風格。
「作品〈時山月13 Months〉每一張就是一個月份、一個記憶去刻劃而成,上排從左到右是1月至12月,下排則是右至左為1月至12月,因此形成一種循環。」此外,她的作品名稱取為13月,是因為一年之中才12個月份,然後第13個月是留給大家一些想像的空間,可以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因為面對不同的生活節奏,其實不需要有評斷的聲音,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
亮點作品9:郭悅暘、陳亮作品
排灣族藝術家陳亮(Sutipau Tjaruzaljum)在都市長大,大學畢業後卻回歸部落工作,而排灣族藝術家郭悅暘(Ljaljeqelan Patadalj)恰好相反,從部落成長的他,大學畢業後卻選擇留在都市生活,因此兩個人以共同創作的錄像、手織與複合媒材裝置,彼此回望、對話,並在探究遷徙與復返議題下,尋求新世代的文化認同感,重塑人類與環境的必要關係。
郭悅暘提到,在山跟海中間最大的路徑就是河。我們知道臺灣是個島嶼,但是在我的文化裡面,甚至在我的經驗裡面,我們對海洋的文化相對陌生,所以我將作品〈距離〉裡的女性視角回應在岸邊,甚至看望往南島、往海洋的方向,那其實某種程度也是象徵她的好奇與害怕,甚至感到一點孤獨的感覺。這不是線性的延伸,而是一種曲面的交疊,作品裡的距離不是想要表現直接的物理空間方向,反而是想呈現在民主裡的文化語言,及我們內心以往的那個歷史。
陳亮則提到,「草蓆另一面的三顆人頭其實是蠟像,因為這個空間曾是一個蠟像館,主要展出原住民的生態,但因為我很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有人會說妳不像原住民,或妳的口音不像原住民。這個問題也在我的腦袋中去思考,到底什麼是像原住民,我就想像會不會是我們要夠像這些蠟像才算是?於是我用一個比較諷刺但是又幽默的方式去跟自己的這個狀態去做對話。」
此外,作品〈一席之地〉的三張臉譜,其實背後所要探索的則是她的自我身分認同,陳亮說到,「因為我的母親來自屏東三地門排灣族,父親則來自紐西蘭,從小到大,很多人都懷疑我到底是哪裡人,我也自我懷疑,因此我便以傳統月桃葉技法編織草蓆,就像把我的DNA跟他們的DNA編織交疊,連結我的母體文化,因此這件作品就是在自我認同中去產生對話。」
亮點作品10:朱威龍《想家》
本展最大型的地景藝術創作來自朱威龍(Chee Wai Loong)的動力機械裝置《想家》,此作以燈塔為意象,將馬來西亞高腳屋設立於海中央,屋頂上飛翔著風箏,期望在作品的飄動、聲浪、光影中與祖先重逢。
朱威龍從小在馬來西亞長大,會多種語言,其中也包括馬來語,他說到,「我很驚訝的是,馬來語跟很多語言都很相似,那時才知道原來南島語系的影響這麼大。」這件作品是一個感應的機械裝置,只要人靠近就會自行運作。中間那個屋子是馬來西亞傳統的高腳屋,右手邊是馬來西亞的傳統風箏,在藝術上我希望用海洋來代表在馬來西亞和台灣做出一個連結,同時以壓克力板仿效海浪的樣子與聲音。
裝置裡藏有兩顆小馬達,其仰賴純動力運作,並以鋼索連接所有東西,主要是裡面有一些沙,來來回回製造出來的聲音。同時也搭配部份馬來西亞傳統樂器。「我以海來作為一個起點,就是它能飄洋過海,也能回家,所以這個作品叫做〈想家〉。」
第一屆臺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 展期:2023年10月17日至2024年2月18日
◾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巷104號)
◾ 官網:https://tiaat.tacp.gov.tw
◾ 策展人:Nakaw Putun那高.卜沌、Etan Pavavalung伊誕.巴瓦瓦隆
◾ 展覽顧問:Gong Jow-Jiun龔卓軍、Tung Yuan-chao童元昭
◾ 參展藝術家:
國際|Chee Wai Loong朱威龍、I Made Sukariawan馬爹、Lisa Reihana麗莎.蕾哈娜
臺灣|Ali Istanda胡家瑜、Aluaiy Kaumakan武玉玲、Anguc Makaunamun高敏修、Chen, Shu-yen陳淑燕、Ciwas Tahos林安琪、Dondon Hounwn東冬.侯溫、Idas Losin宜德思.盧信、Iyo Kacaw伊祐.噶照、Kulele Ruladen雷恩(古勒勒.羅拉登)、Labay Eyong林介文、Lafin Sawmah拉飛.邵馬、Ljailjai Tult沈萬順、Ljaljeqelan Patadalj郭悅暘、Milay Mavaliw米類.瑪法琉、Rawus Tjuljaviya張恩滿、Reretan Pavavaljung磊勒丹.巴瓦瓦隆、Siyat Moses阮原閩、Sutipau Tjaruzaljum陳亮、Sya man Misrako張世凱、Tanivu Tapari王昱心、Tuwak Tuyaw杜瓦克.都耀、Yuma Taru尤瑪.達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