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北美館展出!集58位國內外藝術家探討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聯合新聞網 陳宜慧

如何將北美館轉化成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第13屆台北雙年展以「小世界」為題,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盛大登場。本屆由周安曼(Freya Chou)、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穆柏安(Brian Kuan Wood)擔任策展人,匯聚來自國內外58位藝術家與音樂人,呈現超過120件作品,內容跨足聲音、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等多元藝術形式,其中亦包括19件全新創作及委託製作。透過多樣而獨特的創作詮釋,我們將重新探索自身與周遭環境和人事物間微妙而豐富的關係。

阿迪亞.諾瓦立,《亞洲(虛構)房地產計畫》,2023,木材、樹脂、鋁、鋼鐵、銅、...

在矛盾之中爬梳小世界的多重面向

2023台北雙年展聚焦於「小世界」主題,有趣的是,世界理論上很大,為何會是小世界呢?當我們經歷過疫情、封城、居家隔離等各種被限縮的日常後,你是否也因經歷各種私密空間的設限,逐漸被誘發出更深層且真實的自我?一如策展論述中所提及的「有人回歸自我,重新檢視過往人生是否偏離正軌;也有些人轉而面對自我原始的荒蕪,不願再成為披戴文明外衣的社畜。」也正是如此天翻地覆的三年疫情,改變了各種觀看的立場與角度,也讓「小世界」這個看似簡單的詞語背後,蘊藏了錯綜複雜的多種面向。

王衛,《鏡子》,2023,馬賽克磁磚,1600× 400× 30 公分。 圖/藝...

透過觀看創作,重新構想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為探索歷經巨大災變後所迎來的集體智慧,此次展出作品囊括生命經驗、生態學、文化、經濟和政治層面,縱橫不同時空與表述方式,從參展藝術家與音樂人自身私密的情感及生活環境為出發,繼而對全球當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詰問。正如三位策展人所說的,「現在是我們重新審視疫情經驗,並重新構想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的最佳時機。希望所有觀者都能在這個小世界裡探索並找到與他們自己相應的位置。」

皮歐.阿巴德,《詩,第九十七首》,2023,複合媒材裝置、出版品,尺寸依場地而定...

為了拉近人與人的交流,20232023台北雙年展特別將其中一個地下樓展廳改造成「Music Room」,並邀請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多加」)(Julian Abraham‘Togar’) 與Wok the Rock和聽說三組音樂及聲響創作者,自2023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舉辦聆賞會、駐地研究與創作、錄音實驗、即興演奏和音樂編曲等公眾計畫。同時,於11月18日和19日亦規劃一系列豐富的開幕週活動,包括對談講座、現場音樂表演,及音樂廠牌賞聽會等,讓大眾感受到創作與日常貼近的氛圍。

此外,展場內也特別企畫「放映單元」引導觀者靜心觀賞8位藝術家/導演包括王雅慧、奧萊克西.拉丁斯基、茱瑪納.曼納等長片作品;同時也推出「小世界線上誌」,一個集合論文、訪談、對話的數位平台,提供觀眾可以延伸閱讀本屆雙年展的多元管道。接下來一起來看看作品吧!

位於地下樓層的Music Room。 圖/Chris Chen提供

2023 年12月起至2024年3月,將由dj sniff、朱利安.亞伯拉罕 (...

走進展場前,先一睹為快的10個亮點作品!

亮點作品1:許村旭《當我們同在一起系列》

來自台灣的許村旭,於1988年報禁開放當天加入中國時報攝影組,自始開啟了他二十多年的攝影記者生涯。這段時間裡,他記錄了台灣社會的騷動變化和民主進步的歷程。本屆台北雙年展展出的《當我們同在一起系列》,匯集了他在台灣解嚴後的首個十年間(1988-1998年)攝影作品,見證台灣充滿不可預知時刻和關鍵事件的那段歷史。

「2023 台北雙年展:小世界」藝術家許村旭及娜絲琳.寇德展區一景。 圖/臺北市...

策展人周安曼表示,「此系列為許村旭過去從未發表過的攝影作品。他擅於在捕捉現場時將焦點放在庶民身上。比如一個大抗爭場景背後,卻專注在一個挖鼻孔的人身上。我很喜歡他觀看世界的角度。而這次為什麼選擇解嚴後的第一個十年做為展出系列作品,是因為我問過他,從事記者生涯這麼多年,回頭看台灣哪一個時代、哪個時間,對他而言是最有趣的,他跟我說就是這個時期。」

當時台灣經歷了一段非常嚴峻的時間,世界好像忽然被打開、一切都有了可能,卻又是在一個極度沒有秩序的情況下,身處相對保守威權的政治體制中,因此也產生許多衝撞。這一個系列以將近50多張的作品,從1993年總統直選,到勞工團體開始走上街頭的秋鬥、春鬥的鏡頭直擊。「對我們而言,這個系列既是台灣當時政治的縮影,作為此次『小世界』的首個展廳,也算是一個序曲。」

藝術家許村旭《當我們同在一起系列》攝影作品。 圖/Chris Chen提供

亮點作品2:娜絲琳·寇德《分解雕塑》

在攝影作品旁的是黎巴嫩藝術家娜絲琳·寇德的雕塑,而整個創作源起來自她的工作室。自2018年起,她便以在位於貝魯特海濱地區一棟現代主義風格的大樓裡,一間過去從事建築工程業務的辦公室裡進行創作,即便空間已有所變更,但卻仍保留不少塵封已久的關於黎巴嫩在1960年代的城市規劃圖與地形圖。

因著時間,屋子裡的磁磚被擠壓變形,牆上的混凝土石材也因種種原因被拆除,沙、塵、鹽、水,持續進入這個空間,與其它腐朽的物質,以及藝術家帶入的陶土、水果及各種有機物共生共存,而《分解雕塑》便是以這些有機和無機元素排列所組合成六件雕塑創作。

娜絲琳.寇德,《分解雕塑》,2019-2023,舊地形圖、軟紙板、玻璃與樹脂、燒...

策展人莉姆.夏迪德表示,「這些作品如果你更近一些看,它們總是有一個地形圖的基礎。這些地圖是建築和工程辦公室的舊文件和檔案。藝術家將她一直在挖掘的東西都放在這種有組織的場景上,也可以說,藝術家一直在慢慢累積所有落下的灰塵與痛苦。」這些在她的辦公室裡每天都會遭遇到的微小細節,伴隨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建立起來,既展現藝術家對日常經驗的觀察,同時也以緩慢崩解和持續變異的物質象徵該國政治經濟的動盪與不安。

娜絲琳.寇德,《分解雕塑》,2019-2023,舊地形圖、軟紙板、玻璃與樹脂、燒...

亮點作品3:dj sniff《變型器》

有著多重身分的日本聲響藝術家dj sniff同時從事音樂相關內容的策劃、 創作與製作,並常期將DJ文化、實驗電子藝術、音樂器材設計、即興創作等元素,結合在其音樂創作之中。此作主要致敬美國嘻哈音樂先驅閃耀大師(Grandmaster Flash,首位開創 DJ「刷碟」的人),並從一系列刷碟器材中汲取靈感,探討唱盤主義(turntablism)的歷史。

策展人穆柏安表示,「dj sniff在用於混音的電器元件設計方面進行了許多實驗,通過實驗和他未受過正統訓練下的好奇心,與其不可思議的直覺和天賦,讓他透過對電子學的理解,設計了這個裝置。」此作讓電子器材在不同電壓的地區都能使用,並主要探討電路的微型網路所形成的聲音美學。

dj sniff,《變形器》,2023,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23 台北...

亮點作品4: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

香港藝術家唐納天以晶片和電路板為靈感,委託創作出大型「沙盒」裝置作品,企圖混淆我們對尺度的感受,並重新認識界限與擴縮性等議題。此作以各種沙堆模型與綱板結構排列出一幅布局圖,從不同視角觀之,將會感受到不同的聯想。

此外,這件作品也與知名哲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1932-2018)一系列1960年代法國沿岸遺留下來的納粹碉堡影像的攝影作品並置展示,藉由「碉堡考古學」反思科技與戰爭對現代意識之影響。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 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 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

亮點作品5:蘇詠寶《書的形狀》

乍看像是一叢吊掛於天花板上的眾多葉片,這會是什麼?策展人周安曼指出,香港藝術家蘇詠寶從小家中就有許多中藥櫃,他發現到裡面經常有很多昆蟲會棲息在不同的中藥材上。對他而言,好像就是每個植物上面都有一個自己的小宇宙,都有昆蟲們自己書寫下的故事痕跡。」

因此為了這次「小世界」的展覽,他匯集多種傳統中藥,包括柚皮、何首烏、石決明等,讓昆蟲在此寄生、啃咬、吞噬、甚至掏空;此舉也將傳統中藥設想為人類與不斷耗竭又重生的自然界之間的一種另類溝通媒介,讓觀者深思自身與環境間的關係。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草本植物,尺寸依場地而定。 圖/藝術家及臺北市立...

蘇詠寶,《書的形狀》,2023,草本植物,尺寸依場地而定。 圖/藝術家及臺北市立...

亮點作品6:賴志盛《2B205》

走進美術館二樓的205展間,牆上滿滿一整排台式藍色電扇正在吹彿著場域,你或許會問這是展品嗎?但如果你曾經看過賴志盛的作品,大概會忍不住會心一笑。

策展人穆柏安笑說,「賴志盛要求我們給他一個沒有人想要的展間。」而這條做為過道、一旁還有公共廁所的場域確實不怎麼吸引人。為此賴志盛移除原先保有隱私的窗戶,並藉由在廁所天花安裝極其明亮的燈光,吸引公眾注意,同時也在廁所前方打造了一個非常不舒服的長椅邀請大家在此等候。

讓這件受台北雙年展委託創作的作品,在利用現場的既有物件與設施的前提下,以極小幅度的改動,突顯出空間中易受忽略的層面,並微妙地重新配置觀者身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

賴志盛,《2B205》,2023,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3 台北...

賴志盛,《2B205》,2023,複合媒材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3 台北...

亮點作品7:賈桂琳.きよみ.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種新音調)》

走進展間,漆黑場域裡微弱的光線下擺放著一件由六個聲道構成的充氣式聲響裝置,它們連綿成一條迷官,讓觀者得以走入其中探索。

當裝置組件中的鼓風機開始將環繞在展場的乙烯基軟性塑料充飽時,會發出一種特別的共振頻率,而藝術家將這頻率透過揚聲器系統播放而出,如此一來,便能讓觀眾進入一個聲響和空間格局交錯複雜的沉浸式感官體驗。透過聲響的誘引,不只體現出我們的身體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方向感和幾何感,亦產生了極其療癒的效果,將原先精疲力竭的身心靈又重新復甦起來。

賈桂琳.きよみ.寇克,《不完全是(管他何種新音調)》,2017- 迄今,PVC塑...

亮點作品8: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緒《與兒嬉戲》

當你看見藝術家以極簡人物筆畫和明亮色彩所精煉的獨特風格,大概未能想像到他的生命經驗竟充滿各種曲折。策展人周安曼表示,「藝術家於1966年出生在峇里島,小時候便曾被父親強暴,但她卻未因悲慘的身世而喪志,反而靠著自己的力量,十歲便前往雅加達華裔印尼家中幫傭長達十年。後來她也經歷了一個家暴的婚姻關係,但離婚後,她仍然堅毅地踏上藝術家之路。」

「她的繪畫多以鮮豔的色彩融合簡單的線條所繪製而成。此次雙年展則可以看到他以動物為主的影像,因她後來罹癌,在治療時,會進入到一種極其迷幻的狀態,常常夢見自己跟生物跟動物結合成一體,因此當她歷經人生快要結束的階段,她的創作卻不曾讓人感受到悲傷,或是暴力,更多是一種對生命的解放跟希望。」

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緒,《與兒 嬉戲》,2004,壓克力顏料、畫布,...

亮點作品9: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

李俊陽又被稱作妙工俊陽,此次展出即為他過去幾十年的創作軌跡,策展人周安曼表示,「李俊陽在廟裡出生,向來都以台灣民間民俗信仰做為創作題材,這也跟他的生命經驗有極大的連結關係,因此他本身即具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小世界。而在這次展覽中,他幾乎把所有家當都搬來這個展間。」

展間中央為一扇由書寫描繪的木門,觀者不妨推開並走進其中,感受其迷幻又獨特的螢光隧道。至於兩側,其中水墨長軸畫為藝術家跟朋友在妙工家裡閒聊時,彼此以繪畫較勁(Jam,即興演出)之作,因此會有上下、左右顛倒的狀態。此外,他也以拾得物與鐵絲編成的面具皆反映當代臺灣的常民文化,做為他面對全球政治動盪感到無能為力時的情緒出口。

在雙年展舉行的四個月期間,藝術家將不定時與朋友於現場一同創作或彈奏自製的樂器,把自己的聲音、音樂轉化為人與物和神性之間的溝通渠道,也讓觀者感受到一個有機展間的變化。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2023,鐵絲、螢光畫作、水墨塗鴉、現成物,尺寸依場...

李俊陽,《七彩迷魂妙靈儀》,2023,鐵絲、螢光畫作、水墨塗鴉、現成物,尺寸依場...

亮點作品10: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

最後,當大家走到北美館中庭花園,將會看見錯落其中的六件聲音雕塑,這是由藝術家娜塔莎·薩德爾攜手台裔美籍電影製作人暨藝術家洪子健共同打造而成的作品。娜塔莎·薩德爾打破不同物件體的原形,再以派對裝飾品任意組裝成一些無以名狀的形體,並讓這些形體雕塑內配置聲音傳感器,使其成為可以產生共振的載具,並播放著不同元素的聲音作品。

作品包含兩個週期,一個是台語、一個是英語,每個週期20分鐘。內容包括歌唱、流行音樂等。此外,這件聲響作品也適時回應出現在周遭環境的聲音,比如頻繁從頭頂飛過的噴射客機所產生的轟鳴聲。其中,也會聽到改編自香港歌手莫文蔚於90年代末和2000年初的一首經典曲目。藝術家希望透過此作向照護者致意,只因他們總是必須成為脆弱他人的支柱,也不時在此過程中緩緩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這是一項非常感人的作品,每次我們透過聆聽與觀看的過程,都會忍不住產生強烈的情感,深受感動。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2023,聲響裝置、PVC 雕塑、換能器,尺...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期間相關活動請洽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3/tw

2023年台北雙年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