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卡夫卡《變形記》啟蒙!紐約雕塑家羅娜 · 龐迪克展覽5/11路由藝術登場
路由藝術將於5月11日至8月4日展出「羅娜 · 龐迪克:2008-2023 精選作品」。此次展覽將呈現紐約雕塑家羅娜・龐迪克 (Rona Pondick)橫跨15年的雕塑精選作品,從早期以自身頭部鑄模為媒材所塑造的解剖學形式,到如今透過超現實手法結合隱喻象徵所呈現的作品,展覽將一次爬梳藝術家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與脈絡,同時,也能一睹兩件首次亮相的新作。
打開雕塑創作的各種可能性!「我的作品是我的延伸
雕塑家羅娜・龐迪克 (Rona Pondick) 1952年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耶魯藝術學院碩士畢業,師從雕塑家里查·塞拉 (Richard Serra),深受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賈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與布朗庫西 (Constantin Brancusi) 影響。
她早期作品經常使用如奶瓶、鞋子等靜物,與其自身牙齒與頭部鑄模為媒材,創作出令人不安的解剖學形式,而後更將頭部模型與動物、植物混合為一體,以超現實的手法結合隱喻和心理意涵進行創作,並曾將古文明傳說中的混合生物,如埃及的獅身人面像與卡夫卡《變形記》的巨型昆蟲,演繹成藝術家自身的當代版本。
事實上,羅娜・龐迪克於高校期間首次接觸卡夫卡《變形記》 後便深深著迷,且每隔一段時間便重讀作品獲取新的詮釋, 她曾提及卡夫卡如同其創作上的母親,照護著她。因此羅娜・龐迪克始終著迷於「矛盾」,精確來說是 「醜陋之美」,如同卡夫卡的文學作品中所處理的矛盾。同時她也不斷在作品中體現「隱喻」,因為她認為當所有間接的符號、意境層層堆疊時,作品便會自己慢慢開展一種力量,包圍觀看者,使觀眾能夠主動性的體驗作品,而不是被動的被創作者指使觀看方式。
一如羅娜・龐迪克所認為的,「我的作品是我的延伸」,雖然雕塑本質上是堅固的,但其象徵性是流動的、可變動的,正如 「變形」這個形式上的元素,亦成為一種她創作的原生信仰。
從混種概念到以臉鑄像,展覽體現橫跨15年創作脈絡
自1998年以來,混合形態一直是Rona Pondick作品的風格,因為她認為這是虛構故事中最強大的形象來源。在「動物與人類混種系列1998-2013」這些變種混合雕塑中,身體部位與動物融合在一起,產生對立的形體、表面、 尺度和圖像,而這些都能在作者和觀者的生理與心理上創造張力。
羅娜・龐迪克坦言:「我不知道為什麼選擇任何形象,但我知道我喜歡一隻坐著的狗的姿態,我想這一切始於我希望將我的身體部位與動物形式結合的渴望。」
此外,像「頭部系列1999-2001」則是直接取自藝術家的臉進行鑄像。但藝術家也提到,「我發現很有趣的是,很少有人能分辨出我頭的鑄像是我自己的。當 時我正在讀一本有關貝爾尼尼的傳記,他談到一旦去掉顏色,你就 不再看起來像自己。我意識到大多數人不知道我頭的鑄像是我自己。 換句話說,我的頭變成了一個普通的頭。」
6件精彩作品搶先看!
在這次展覽中將會展出藝術家不同時期之作品,其中也包括以特殊白色烤漆所詮釋的青銅雕塑,這樣的表現手法將體現出猶如瓷器般的柔軟及脆弱,這也是藝術家極具隱喻的材料轉化。
比如在作品〈迷你白傑克〉中,龐迪克的頭顱與手工製作的樹木結合,更以電腦技術將頭部縮小並連接樹梢,讓頭部彷彿由樹尖冒出,猶如新生枝芽。此作便是以青銅鑄造並塗成白色,呈現骨頭般、脆弱、平滑 溫潤的外觀,宛若自然的傑作。而〈白海狸〉則無縫結合龐迪克真人大小的頭部與手工製作的海狸身體,讓頭部看起來極其沉重,好似整件雕塑正在與重力抗衡。然而這正是藝術家精心編排下,巧妙融合動物與人類的深層身體經驗。
至於〈枕頭頭〉和〈肚臍〉則暗示誕生與依附,前者的微型頭部似乎正扭曲整個氣球狀的形體,卻又同時像從球體中浮現,形成一種隨時將爆裂的張力;而後者〈肚臍〉則從膨脹的形體中生長,更使人產生性的聯想,如同乳房與腹部,脆弱卻強烈的身體張力撼動著觀者的感知。此外,兩件首次亮相的新作〈白色漩渦〉和〈扭曲的白〉則以透明壓克力和著色樹酯製成,利用媒材半透明與不透光的對比,同時呈現清晰可辨與正在消融的形體。
雖然此次展覽只體現藝術家15年創作歷程,卻得以窺見她不斷嘗試各種媒材、技術和意象,同時又專注研究文學與神話、關注心理與身體的精湛作品;或許透過雕塑中的各種隱喻,亦能挑起觀者重新直視個人內在的情感複雜性。
「羅娜 · 龐迪克:2008-2023 精選作品」日期:2024年5月11日—8月4日
時間:週日至週三13:00–18:00
地點:路由藝術(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一段67巷5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