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影師林祐任首個展《邊界》新竹春室登場!呈現光影與灰色地帶之美

聯合新聞網 文字編輯|陳宜慧

台灣攝影師林祐任首個展「邊界 Ambiguity」,由林祐任主導策劃,攜手展覽執行W春池計畫與空間協力彡苗空間實驗,於6月14日至9月8日在新竹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展出。此展不只呈現他一貫對光影的掌握,同時亦將轉化、解構、重釋的作品,透過三本不同概念攝影集,邀觀者感受一場由灰色地帶所構築而成的感官意象。

台灣攝影師林祐任首個展「邊界 Ambiguity」於6月14日至9月8日在新竹春...

以鏡頭探索「未定論」的灰色地帶

1995年出生於台北的林祐任,向來熱愛挑戰與探索未知,其擅長以身歷其境的視野,捕捉下溫度和情感。此次展覽以「邊界 Ambiguity」為主題,亦呼應著臺灣日常生活裡各種「未定論」的灰色地帶;一如臨停、老舊公寓的頂加,隨心所欲的攤販,都遊走在灰色地帶。然而,也正是在新舊文化不斷衝撞後,亦形構出模糊又充滿想像可能的狀態。

為此林祐任以不同手法的「影像」,去描繪台灣的曖昧性質;林祐任表示,「我習慣先把事情的邊界和框架釐清後,試著在這框架之下尋找可能性,但常常搞不清楚框架的定義,這讓我很懊惱和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要以什麼樣的事物為基準,如同在沒有指標、彎繞昏亂的台南小巷迷路,也因為這樣的發現促使我產生想要探索的慾望,去挑戰所有事情的定義。」

此展由攝影師林祐任主導策劃,攜手展覽執行W春池計畫與空間協力彡苗空間實驗共同打造...

展場一隅。 攝影/林祐任

展場一隅。 攝影/林祐任

展場一隅。 攝影/林祐任

一睹三本攝影集截然不同的影像切片

▧《邊界 Ambiguity》—「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了解台灣」

對林祐任而言,台灣一直難以被形容,他試著以模糊的概念及山海邊界影像,給出他心中的答案。此書以邊界為名,但其所探討的是在邊界邊緣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並透過不同主題的討論找出台灣的模樣。此外,此書由大象設計操刀,在裝幀和編輯也利用了模糊不清的感覺,讓人搞不清出哪一邊是正面,該左翻還右翻,但有趣的是,以不同方向去觀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邊界 Ambiguity》實體書(左),內頁(右)。 攝影/林祐任

《邊界 Ambiguity》內頁照。 攝影/林祐任

▧《321》—「觀看過去的自己,模糊與時間距離」

不少人在拍照前,總是會喊著「3、2、1」來讓人做好心理準備,此書由涂育庭、陳杰民編輯,即是紀錄下「在開始之前」的那個瞬間,在尚未成熟以前,身處探索、嘗試、觀察、憤怒、難過和平靜的攝影過程。林祐任表示,「我喜歡記錄下每一次的第一次,享受未知的探索所帶來的不安和興奮感。現在回頭看這些照片,依然會被深深觸動,想起當下的那些情緒和感受,彷彿回到了拍攝當時的那個瞬間,重溫那時的情緒與感動。或許,這正是照片的獨特價值所在。」

《321》實體書(左),內頁(右)。 攝影/林祐任

《321》內頁照。 攝影/林祐任

▧《Penguins》—「台灣,可以不用成為歐洲的模樣」

疫情結束後,林祐任曾安排近兩個月的時間去歐洲繞一圈,他赫然發現歐洲原來長得跟照片一樣。攝影師們只是把觀察到的拍下來,而唯一的差別在於先天條件跟台灣不一樣。因此他開始思考,在台灣模仿歐式美感與風格的想法,是否搞錯了什麼?如同主題「Penguins(企鵝)」,不是鳥都要會飛,人也是。此書由張愛眉設計,主要探索外在的國境邊界,也試圖突破身為觀光客的身份,並在進入每個城市時,試著快速且細膩的觀察當地人的習慣。

《Penguins》實體書(左),內頁(右)。 攝影/林祐任

《Penguins》內頁照。 攝影/林祐任

以兩件裝置作品呼應展覽調性

展場中除了攝影圖像外,也特別以結合玻璃與水的裝置作品《float》,做於《邊界 Ambiguity》書籍的展桌;此裝置吊掛在空間中,利用玻璃的透明性質與底部燈光的映照,當觀者翻起桌上的書籍時,水缸裡的水會因晃動而產生漣漪,各個環形波紋的碰撞光影,亦彷彿觀者與創作者之間的交流,如此對話形式也別一般照片帶給人的距離感,亦透過此裝置道出「邊界」的樣貌。

而另一件《???》,則是利三面不同光學性質效果的裝置,讓觀者以不同角度來窺視未知,說明手機的發明和社交平台的出現令許多實體邊界消失了,現代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拍下來分享,但擁有手機後的我們是變得自由還是不自由了呢?而螢幕後的其他人又是如何觀看的?

《float》(中)是一張像是漂浮在空中的桌子,而《???》(左)則是三面使用不...

林祐任個展《邊界 Ambiguity》

日期|2024 年 6 月 14 日 - 9 月 8 日

地點|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

時間|每日 10 : 00 - 17 : 30 開放,週一公休

春室 攝影 2024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