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2025Camping Asia策展人林人中:把藝術家的內在世界翻譯成一種共學
如果說藝術總有能力感應時代,放眼近年全球舞作更像是一只地震儀,讓每次社會波動的瞬間,都能以身體節奏去捕捉無法言說的頻率。
2025 Camping Asia策展人林人中認為,「藝術創作總在回應當前社會處境,尤其疫情後更能強烈感受到,藝術家想要揭露各種隱藏在社會當中的現象,或是把不常被看見的議題表現出來。」因此,當舞蹈家以身體書寫潛藏在作品裡的政治、社會、邊緣聲音,不只反映了現況,也讓觀者看見藝術家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們如何與他人、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而Camping Asia也透過近距離觀看藝術家的風格脈絡,讓年輕世代得以藉由他者的途徑,想像並拓展自己與世界之間的距離。
走進對未來藝術教育的想像
表面上,Camping Asia 是一個節目多元、跨國藝術學校齊聚的舞蹈藝術節。但林人中強調,「這個計畫真正的核心價值其實是在談『一種對於未來藝術教育的想象』」。Camping 於2015年誕生在法國,2019年林人中將其帶入亞洲,並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N D)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推動亞洲版,而CHANEL並於2023年起加入團隊。「它就是在呼喚下一個世代,對於藝術更為激進的想像,或是更具創造性地去思考,下個世代的藝術語言、表演的身體是什麼?」
尤其在「下一個世代的未來藝術學苑」裡,Camping Asia的工作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林人中認為,「想帶給大家在原本學校體系裡體驗不到的課程,這個初衷從法國到臺灣,都是不變的。」特別是,今年打開了跨領域面向邀請多位來自亞太平洋地區的藝術家來台,學生既能跟著菲律賓劇場人 Ness Roque體驗如何以社會參與方式進行田調,也可以和泰國藝術家燕麥小姐(Pathipon (Miss Oat) 一同高歌,學習她曾用五小時卡拉 OK梳理個人成長史與國家敘事的創作方法;此外,林人中也大推曾獲2022 CHANEL Next Prize、擅以女性主義為創作特色的德國劇場導演Marie Schleef,引領學生以身體拉伸時間的感知。
「這些藝術家都擁有各自創作與工作方法的風格脈絡,而這也是工作坊最有趣的地方,因為我們通常不會知道藝術家創作的歷程,因此,工作坊就是把藝術家內在世界翻譯出來變成一種共學平台的過程。」
打開亞洲跨文化視野,以身體延伸邊界
今年共有來自歐亞 16 所藝術學校、逾130名學員與23位跨域藝術家參與盛會,即便藝術教育難以量化與預測,但不可否認有些改變正在發生。一如近期炙手可熱的新銳編舞家周寬柔,即是2019年就讀臺北市立大學學生舞蹈系時,參與Camping的學生之一;而另一位林穎則因2023 Camping Asia結識另一名張子恩,後來兩人亦共同創作出作品,並打開了對跨領域表演的嘗試及實驗。
林人中也強調,「CHANEL的夥伴關係讓Camping Asia在整體教育推廣的國際能量變得更為強大,尤其在少子化年代,還有這麼多年輕學子想要投身舞蹈科系,或決定成為藝術家,這是一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特別是透過Camping Asia的跨國交流能讓大家暫時離開電腦、放下手機,與藝術家面對面的相遇、產生實在的身體對話,這樣的經驗對於年輕世代來說彌足珍貴。因此,那些在過程中看似隨機的討論、各種動作的試誤,或者是一句被記住的回應,都可能在某位年輕學子的身上,種下一顆會在未來十年生長茁壯的種子。
▍關於Camping Asia2025 Camping Asia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N D)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推出的「Camping Asia」秉持「跨領域、跨文化、跨世代」對話精神,透過課程、展演與互動,持續為亞洲舞蹈界引入新的視野與能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