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北美館開張!以飲食形塑日常消費風景

聯合新聞網 陳宜慧

如何將文化足跡視覺化,並藉由創造出一個被質疑的空間去投射想像?2022臺北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於3月29至6月22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開張!展覽透過擬仿店舖的形式,結合現成物、多媒材雕塑、聲音裝置、攝影的組裝陳設,不只堆砌出日常飲食消費的微景觀,亦巧妙反映現代人追求廉價和效率,方便與實用至上的生活方式。

2022臺北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堆疊日常飲食消費微景觀。 圖/藝術家、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以多媒材創作開啟嶄新敘事

做為2022年「臺北美術獎」首獎,出生於臺灣、現居倫敦,2021年取得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雕塑碩士的藝術家黃麗音(Steph Huang),其創作經常透過日常空間和物體的轉化,創造極簡主義般的雕塑,在詩意和寂靜中引起觀者迴響。

回顧2022年,黃麗音以《蒸蒸日上》獲臺北美術獎評審團推舉為當年度首獎,後來2024年更於英國泰德美術館舉辦個展,探討英國漁業和食品業的關係,直指食物從原產地到消費者口中之間的距離,並以其一貫獨有的創作語言,深入探討生產與商業循環對文化與環境的影響。

「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場一景(左),藝術家黃麗音(右)。 圖/北美館、藝術家提供、攝影:Sophie Stafford、攝影:朱淇宏

踏入展場前,黃麗音透過入口處設下的半透明遮掩屏障,輔以輕微發出聲響的作品,開啟觀者循聲而至的好奇心。事實上,黃麗音的創作經常會使用剩餘的材料與現成物去做組合,再重新去創造出一個新的脈絡、或是敘事的方法。而在這次的展覽中,則可透過不同作品與其細節去拼湊出藝術家想要講述的故事。而此次展覽主要以「Lili Deli 麗麗食品」為主軸,透過一種帶有懷舊、鄉愁的口吻,去訴說臺灣的飲食文化。尤其此次展出的多為新作,且部份作品亦使用到臺灣相關素材,因此在談論全球化消費議題的同時,也兼具極為在地化的討論。

但為何取名「Lili Deli 麗麗食品」,難道北美館真的有一個品牌要開張?策展人黃又文解釋道,「我覺得臺灣人非常重視吃,特別是當你造訪台灣,如果沒有講一下吃的,好像就不尊重在地文化。因此,麗麗食品是一個有趣的引言、關鍵詞,也希望藉由這個展覽去勾起所有人的集體回憶,無論是臺灣的飲食文化,或是在食物製造生產中所面對的食安、勞工、原料與環境問題。」特別是,黃麗音的作品向來擅於去創造出一個空間,讓大眾質疑、投射,並在其中找到話語權。因此,每個人都能在這個展覽中,找到與藝術家、材質、物件的對話,以及自我詮釋的方向性。

「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場一景。 圖/藝術家、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現場展出四張裸裝裱的攝影作品,皆以沒有玻璃片隔絕空氣的相紙,讓影像赤裸裸地展現物件在環境中;此為《粒粒》中待人採收、結實累累的橄欖樹。 圖/北美館提供

以關鍵元素敲開日常消費風景

於是,從眼前高壓壓縮的巨型紙磚、吊掛於高處藉以改變觀看視角的物件,到以魚骨翻模的銅雕,和玻璃工藝體現的可口櫻桃。黃麗音刻意藉由材質的轉換,去讓一切變得極其不便利。同時,另一個關鍵點則在於,黃麗音對物質的腐爛,或者是說腐朽後會變怎麼樣極具興趣,因此她經常會揀拾剩餘的食材或物件,像魚骨頭、生蠔到豆莢,她都可以透過翻模的方式以黃銅打造重塑而成。

此外,黃麗音也常以玻璃作為食物的隱喻,將玻璃製成鑫鑫腸、蘆筍與櫻桃等散置展場中,一方面以光滑剔透的質地保存食物的形體和新鮮度,另一方面也藉玻璃的脆弱與易碎,映照出食物容易腐敗的特性。然而,這些藏於作品細節之中的亮點,一如攝影中的刺點,也像敘事裡的開場白,會一吋吋敲開這場展覽極其核心的消費風景。

「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場中央展示台座採用數十噸紙磚打造而成,這些來自印刷廠、經加壓綑綁的邊角餘料,將於展覽結束後前往回收廠,進入下一輪生命週期。 ...

「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場一景。 圖/藝術家、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藝術家將魚骨翻模鑄成銅雕,凍結它們腐敗前完整的模樣。 圖/Chris Chen提供

黃麗音的多元創作圍繞「食物」的跨國與跨文化生產系統,並邀請觀者思考當代消費習慣下物質的生滅與循環。 圖/Chris Chen提供

黃麗音常以玻璃作為食物的隱喻。 圖/Chris Chen提供

4大亮點作品一次看

▍亮點作品1|《內用區》

此作汲取小吃攤用餐區的元素,融合臺灣人群體記憶的同時,進行巧妙重組與材質置換。不同一般攤販常採用、易清潔保養的不銹鋼桌,黃麗音在展間中錯落擺放五張容易生鏽又不穩的鐵桌架;部分桌子裝設玻璃桌面,讓人聯想到在臺灣家戶中,為了保護桌面、便於整理,疊加於桌上的玻璃片,以及夾在中間的各種傳單與紙條。而桌子旁以層層堆疊的點餐單、銅製剩料貝殼點綴;盤子則以玻璃材質,替代便宜耐用、不怕摔的美耐皿或塑膠盤,喚起人們手持玻璃器皿時小心翼翼、珍惜的心意。

黃麗音,《內用區》(局部),2025。 圖/藝術家、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亮點作品2|《豆簾子》

出自藝術家對空間區隔物件的興趣,以及她在臺灣與英國兩地的生活經驗。金屬簾子的靈感來自臺灣小餐館或小吃店中,便於分隔廚房和餐桌區的塑膠簾或木珠簾;而擱置其上,漸漸氧化的黃銅豆莢,則與閃亮的簾子形成對比。有趣的是,該豆莢原型來自藝術家工作室旁任人摘取的園圃,當她發現有一串豆子一直乏人問津,後來她便摘下數個豆莢後翻模鑄成銅雕,凍結住它們腐敗前完整的模樣。

黃麗音,《豆簾子》,2025。 圖/Chris Chen提供

黃麗音,《豆簾子》(局部),2025。 圖/藝術家、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亮點作品3|《注意後方來車》

在移動路途中的偶遇和觀察,也是黃麗音創作靈感及素材的來源。她在倫敦騎腳踏車時,常常留意到散落在路邊的各式汽機車零件,《注意後方來車》(Rearview)便由被反覆輾壓而碎裂的後視鏡,與工業電扇腳架結合而成。汽車重組了人們與空間、時間的關係,讓生活更便利;然而對藝術家來說,騎腳踏車或步行雖然較為耗時不便,卻能使身心節奏隨著緩慢的速度趨於放鬆,帶來與意外事物相逢的餘裕。破碎的後視鏡讓人再也無法看清楚從後方追趕而上的事物,它指向汽車文明的失效時刻,以及高速運轉社會中碎片化的時間與生活經驗。

黃麗音,《注意後方來車》,2025。 圖/藝術家、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亮點作品4|《包裝人生》 

此創作素材來自藝術家過去數年收集的各式各樣包裝紙,有臺灣的月餅紙,義大利傳統紅格子糖果紙,德國煙燻肉條包裝油紙、弗萊堡小鎮的百年老店甜點紙、英國曼徹斯特的義式三明治包裝紙等。黃麗音將吃完食物後所留下、數張不同大小的包裝紙層層相疊,錯落有致地拼貼在木板上。這些原本應被丟棄的剩餘材料,記錄了藝術家數年的生活足跡,同時也是當代人類消費行為的縮影。

黃麗音,《包裝人生》,2025。 圖/北美館提供

最後,展間一角的「The Tower of Freebies 廢比塔計畫」,藝術家誠摯的邀請觀眾捐贈家裡來自百貨公司、大賣場、股東會的未開封禮贈品,讓這些為了刺激消費而生產,並長年佔據家中的物品,可以來到麗麗食品,一起堆砌出華麗塔樓,為小廢物們創造一個重返光榮的舞臺。

黃麗音,《廢比塔計畫》,2025,民眾參與計畫。 圖/藝術家、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Lili Deli 麗麗食品

展期:2025.03.29-2025.06.2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E展覽室

官網:http://www.tfam.museum/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