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遊世界80盤 詹宏志:從廚房遠眺美食的地平線
宜蘭礁溪老爺酒店實踐美國作家Paul Theroux所說「讀書使我成為旅人、旅行讓我回來讀書」,邀請12位作家從旅行與閱讀角度接力演講,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首發登場,以「環遊世界八十盤─從廚房遠眺美食的地平線」為題,分享從餐盤窺見世界的心得,以及一個不會燒水的媽寶蛻變成煮飯人的江湖傳奇。
環遊世界八十盤
「我一開始並不是一個想做菜的人,我只是對世界好奇。」現在的詹宏志在文壇間也有大廚美譽,但最初,他只是陪著美食家太太王宣一四處吃,在異國街頭隨意吃,「我享受這種時刻,旅行有機會讓我們的人生多一點點,我希望從別人的餐桌看見世界。」
在杭州、在河內的街頭坐下來,在馬來西亞檳城的小麵攤吃到「摻摻」麵,其實就是福建的蝦麵、台灣的擔仔麵,從名字可看出福建的背景;到馬來西亞點咖啡,當地的語言就可看出從閩南、廣東、客家與海南人移民的先後痕跡。
美國番茄醬叫「ketchup」,是廣東話的茄醬;馬來西亞一道跳牛飯(或牛跳飯),追本溯源,就是泰國的拌飯khao jam,然後被轉成了「cow jump」、跳牛飯。此外,鄰近地區彼此影響,北越南會安的菜和廣東、廣西菜相似,一路竟可牽到葡萄牙,但沒有人說葡萄牙菜跟廣東菜相似。
詹宏志說:「如果我們有機會走入、接觸,就會看到民族變遷、文化接觸,還有一些相容的痕跡。」那就是「拓展美食的地平線」,這句話來自「enlarge one's gastronomic horizons」,出自他欣賞的作家Lesley Blanch。
Blanch有一本書《Round the World in Eighy Dishes》,正是從廚房窗戶看世界。如書中提到Romany Rabbit(燉兔肉),這是一道吉普賽的料理,作者在食譜之前,從這道菜的源由談到吉普賽文化與特性,特別強調「提到Gypsy不用大寫G的就不是我朋友」,充滿個人情感。
詹宏志也曾經動念寫一本《Around the World in Eighy Dishes》,中文就是《環遊世界80盤》,在他發現Blanch已有這本書之前。
當時正是詹宏志對學做菜躍躍欲試之時,既然有很多旅行經驗、讀了很多當地的書,吃過、聽過很多菜,就想寫成有故事、有食譜的一本書,還鄭重其事在電腦上開了專屬檔案,熱衷投入一段時間後,突然想查查是不是已有先例。一查,就看到Blanch這本,就萬念俱灰了。
但初心是對的,詹宏志就是想寫一本用食物來理解世界、想像世界的書,可惜終究是停留在電腦檔案裡,不過他在演講現場公開了其中40道菜,是他看來的、學來的,「這說明,你如果是一個有機會行走、又願意坐在路邊的人,你受到的影響可以有這麼多。」
書呆子開始變煮飯人
詹宏志學做菜,在他自己的形容,就是「一個型男大叔的奮鬥記」,是充滿勵志的,而一個書呆子最後變成煮飯人的江湖傳奇,他要感謝自2015年以來上門用餐的各方親友願意充當「白老鼠」。
2015年之前,詹宏志身邊有很會煮的媽媽、太太、岳母,他是「炒個空心菜就證明不行」的人。小時住在南投縣草屯鄉下,自然是台菜,父親來自基隆八斗子,有著大海的記憶,所以家中無魚不歡,他的便當菜色也與同學不同;後來他有很會做菜的太太。詹宏志不必也不敢動這些女人的菜。
可是2015年,太太過世,詹宏志想:「這些原來在家裡的味道就要消失了嗎?」他立志復刻太太的菜,試過的朋友都給了新手廚師大力鼓勵,這讓他信心大增,因此有了後來的天香樓、上海、杭州「宣一宴」,屏東的「南國宣一宴」,以及集合詹宏志太太王宣一、母親詹洪連鳳、岳母許聞龢三人精華的基隆「三個女人的回憶」宴。
但也許更早之前,詹宏志已經對料理這件事有了不自覺的體驗。1982年被派去美國工作,單身赴任前,岳母擔憂這女婿什麼都不會,教他一道保命食譜,用大同電鍋做鹽焗雞,他後來又發展出媽媽電鍋做的瓜仔肉、肉末蒸蛋,再去買美國人不吃的雞內臟回來處理,加上跟鄰居太太學餅乾,豐富自己的生存之道。
偶爾也上街吃,他發現異國的、少數民族的菜都便宜,希臘的口袋餅Souvlaki、印度菜的坦都里烤雞和番紅花飯、羅馬尼亞的羅宋湯,小義大利也很便宜,如果狠下心要吃一頓好的,就點海鮮湯,不然韓國城裡一個泡菜鍋加雪濃湯,還給白飯和隨便吃不要錢的泡菜,加勒比海料理、秘魯和黎巴嫩料理,紐約本地的街邊小吃也不錯。
在那樣早的時候,詹宏志以小小的紐約經驗打開了飲食的世界,「即使那時我還不是一個做菜的人,但是顯然有一些眺望其他國家飲食的種子種下來了。」
進入廚房的自我修煉
詹宏志說:「旅行的陌生餐桌帶給我某種刺激,使我想要看看別人的生活,也通過食譜有機會開啟試作的過程。」
1994年,詹宏志賦閒在家,研究起食譜,從歷史、文化、出版等各種角度研究食譜,大量收集,讀了數百本食譜。然後就忍不住想做了。
某日他讀到Patricia Wells寫的《義大利小館》食譜,感覺義大利菜湯Minestrone不是很難,太太也大方讓出廚房,他就下廚了,但還是很理性地分析作者不是義大利人,食譜或許不可靠,所以照著Marcella Hazan的版本做,幸而這是一道不需技巧、不會失誤的菜,新手的幸運,第一道菜就上手。
再接再厲,第二道做海鮮湯,就失敗了。他在紐約吃到Cioppino,後來在美國各地旅行,只要菜單裡有這道就必點,可是當他決定親手做時,用了15種海鮮,讓他手忙腳亂,成品雖然獲得食客大力稱讚,但他自己吃,每樣海鮮都太老了。直到後來看日本「料理東西軍」才發現,人家只用兩種海鮮。
詹宏志也參考Julia Child的書,後來還看了很多日本食譜,更新、更現代,有更多對基木工的細膩程序。他開始學名廚的菜,包括日本法廚大師北島素幸、野崎洋光,還有讓他佩服但菜式華麗到難以學習的La Mer高橋忠之。
詹宏志後來有各種各樣的宴客菜單,他應吉隆坡美食評論家林金城之邀,去半山芭吃老式廣式點心早茶,回來就辦了一個「仿半山芭德昌鮑餃餐室之老吉隆坡點心(附肉骨茶)」宴。
那是因為在詹宏志享用不同於當代精緻化的港點、還有些樸素的食物時,油然生起「如果是長這個樣子,我也會做」的念頭。於是他開出15道菜,有燒賣、鑲肉、港式油雞,滑雞煲仔飯就是一般用荷葉包起來的糯米雞,最後是清湯肉骨茶、甜點驢打滾。
他也做過肉骨茶宴、法式魚湯宴、秘魯宴,有些是去過、吃過,有些就是照著食譜來,但也有很多「胎死腹中」的菜單,就是奇思妙想後答應朋友要做,結果成了沒有兌現的吹牛,包括古羅馬菜單、黎巴嫩全餐,連菜名、材料都設想好了,結果沒做。
從世界再回望根源
如此一來,詹宏志慢慢從早期完全不敢做任何台灣菜、中國菜,慢慢能用異國料理唬唬沒吃過而無從評價的人,再後來獲得家人的認同,他的異國菜在宴客時也有資格上桌。
再後來,廚房裡只有他時,詹宏志做得更多了,逐漸克服內心的障礙,敢碰岳母的杭州菜,進入中國菜系,但身為台灣人,怎能不會台菜?「浪子該回家了,所以我試著根據記憶,一點一滴去學習母親的菜色。」再借助黃婉玲的書學習,他做了台菜宴。
詹宏志回顧這段歷程,從美食家眷屬,坐到路邊化身當地人,模仿他人的生活、日常飲食,去菜市場、去小吃店、去上料理課,「旅途中的餐桌都是一片當地的靈魂。當你旅行過、想像過世界,才發現,你還是要回頭理解自己的菜,凝望自己的根源。」
其他講座看這邊
礁溪老爺「閱讀與旅行--12位旅人,12場文學行動」,繼首場詹宏志吸引爆滿的250人後,其他場次如下:
礁溪老爺開出華麗的講者陣容。圖/礁溪老爺提供
5/7,陳思宏「書寫原鄉、叛逆跨越」
5/16,劉克襄「一位日本少年的台灣養成─鹿野忠雄與蘭陽平原」
6/6,張西「願你所有追尋都能帶你找到平靜」
7/25,洪愛珠「組隊成家,母女學步」
8/15,番紅花「宜蘭南北館市場的海味與旬菜─認識食材、豐富你的家庭料理」
9/12,馬世芳「民歌50,青春不老」
10/31,詹偉雄「韓江、韓劇與韓國性」
11/21,平路「旅行的意義─所以是南極」
12/12,焦元溥「樂讀《追憶似水年華》─如何用音樂解密普魯斯特」
2016年3/12,楊双子和金翎「台灣不是缺少故事,而是缺少發現」
4/17,王增榮「後山景致─蘭陽建築新貌」
講座免費參加,但番紅花與王增榮兩場走讀活動需付費,線上報名:https://hotelroyals.com.tw/ 5chCv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