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MoCA「山/市」!專訪建築大師Peter Cook:我仍保有童心,仍然喜歡玩

聯合新聞網 陳宜慧

做為英國前衛建築團體「建築電訊」(Archigram)靈魂人物,高齡88歲的英國建築大師彼得.庫克(Sir Peter Cook),畢業於倫敦建築聯盟學院(簡稱AA),也曾任倫敦大學當代藝術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建築學院院長。擅於繪圖(drawing)的他,不只常以色彩繽紛、奇幻、富想像力的創作,詮釋當代建築的設計思維,同時其建築實踐亦出現在大阪、柏林、法蘭克福等地,其中他與科林.福尼爾(Colin Fournier)共同設計的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更是經典代表作。

此次Peter Cook訪臺行程長達兩週,期間將造訪台北、台中等地,目前「山/市彼得.庫克個展」(Peter Cook: City and Mountain)正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此展以現地裝置《秘密街道》與《共融地景》兩個端點延展而生,不只呈現出城市的雙重面貌,也透過穿梭其間的多件數位版畫作品,營造出一種詩意的迷路感。

專訪當日Peter Cook穿了件色彩繽紛的襯衫入鏡,他笑說這是太太去年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他通常會在特別場合穿上它。對照著展場裡的斑斕,完全感受到Peter C...

面對創作,「好好觀察」便相當足夠

在此次展覽中,除了現地裝置《秘密街道》與《共融地景》之外,數位版畫《Playpods》亦為2025年新作,此件作品原本是Peter Cook為英國蛇形藝廊(Serpentine )與樂高集團合作的全新公共藝術計畫「遊戲展亭」(Play Pavilion)所設計而成,並於6月11日起在蛇形藝廊南側展出。

對照同樣視覺感強烈的用色,不難看出Peter Cook童心依舊,他分享到「我超過50歲才當爸爸(第二任婚姻才有了獨子A. G. Cook),大家都會說如果你有了小孩,你的生活會完全改變,也有人說,如果你開始蓋房子,你的生活會截然不同。但那根本就是陰謀,因為完全沒有改變。生小孩很棒,蓋建築也很棒。感覺上就像大家認為我是個不守規矩的建築師,不會蓋建築,只會畫畫,然後他們想這樣定義我的人生。結果他們完全錯了。 對我來說,我一直都想做建築,也一直想要擴展建築語彙。」

此外,觀察入微的Peter Cook認為「你不一定需要被教導,光是『看』就夠了。因為我不會開車,所以永遠是車上的乘客,因此當駕駛在開車時,我有大量的時間觀看風景。特別是,我是個圖像型的人,我會觀察細節,而且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很多人是從資訊出發,而非從經驗。比如他們會說『我要設計一個車站』,但從來不去想『我搭車時到底是怎麼上下車的』,但我對這種經驗式的觀察特別感興趣。就像我剛搭車過來時也發現到,台北的建築外牆都髒髒的;它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但不是個漂亮的城市,不過我其實還蠻喜歡這種氛圍的。」

特別是,對他來說,有些技能是可以學會的,比如他曾與他的老師aka知名粗獷主義建築師Peter Smithson討論到,建築師應該要像木匠學徒一樣觀察師傅操作,「你就是得看著別人怎麼做。因此我也會觀察別人是怎麼做到某些事情的。」

展出作品立體現地裝置《共融地景》。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展出作品立體現地裝置《秘密街道》。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此為數位版畫《Playpods》,亦是以蛇形藝廊與樂高合作的全新公共藝術計畫「遊戲展亭」為發想所繪製而成。 圖/Chris Chen提供

「畫圖不是天賦,是必需的」

此外,Peter Cook認為自己始終保有一顆孩童的心。他仍然喜歡「玩」,而且從未間斷過;從簡單的積木、塑膠玩具、機械組合,一路玩到更複雜的城市與教堂模型,也曾用紙板做出音樂廳及車庫。但他15、16歲時,經常會去當地圖書館把所有關於建築的書都借回家看,那時他讀完柯比意的《當大教堂是白的》便有股想要作畫的念頭。

不過他坦承自己並不是非常會作畫,身邊總有人畫得比他好的人,「那時我可能更擅長做模型,直到我開始使用羅特林鋼筆(Rotring pen)畫圖,那是個突破點,因為那樣畫出來就不會太髒亂,也慢慢發展出一種畫法,好像大家也還蠻喜歡的,但這是我努力來的。對我來說,畫圖不是天賦,而是必需的,我是逼自己畫的,因為我需要找到能表達想法的方式。」

至於色彩方面,因進入AA前,他曾就讀伯恩茅斯藝術學院建築系,當時學校每個星期一都有三小時的色彩課。因此他也被灌輸了大量的色彩知識。「雖然我不覺得自己是個天生擅長配色的人,但我想我是被訓練出來的。因為我第一任妻子是畫家,第二任妻子對顏色也很敏感,同事們也都對色彩極具見解。因此,當你在這種環境裡久了,自然會受到影響。後來我也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很純真的童心。」對他來說「繪畫是我用來溝通的一種方式。經過很多年,我發現有些事我不去嘗試,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做不好;有些事我逼自己去做,是因為我必須要做。」

不過,Peter Cook也承認自己沒什麼耐性,學不會用電腦繪圖時,「有一小段時間,大概兩三年,我真的很沮喪,我覺得天啊,大家都會用電腦畫圖,我不會,那我算什麼?但後來,大家開始喜歡我的手繪圖,這也給了我信心。我就想,那我就繼續畫下去吧!反正其他人都用電腦,我就做我會做的事。」

展出作品《隱藏的城市》。 圖/Chris Chen提供

展出作品《艱鉅地景—友善之森》。 圖/Chris Chen提供

以平面與立體交錯的創作,實現真正蓋出整條街的渴望

在此次展出的立體現地裝置,是勾勒展覽動線的關鍵線索,Peter Cook分享到約莫在兩三年前,他開始將平面繪畫中的元素經由拆解、轉換成立體概念。「其實這些作品的背後是一種『挫折的創作』因為我沒有太多機會蓋建築,但又想創造出空間,讓人走進其中,感受建築的影響力,而且我不只是想要自己能體驗,也希望觀眾能身歷其境地感受我的建築語彙。」

因此他持續在實驗不同的畫作組合,比如有些展覽會將兩三張畫融合,看看混搭效果。而這次在MoCA的展覽則相對純粹,僅以兩張作品構成空間。「從某方面來說,這是我內心對於『我想真正蓋出整條街』的渴望。」因此,展覽中的那條城市街道,人們可以走進來,並觀察到某些結構與細節上的奇特之處;比如天花上或地上擺放的物件等,這都是一種嘗試。特別是,有些元素從牆後穿行而出,但箇中充滿了兀自的安排與設計,讓人彷彿可以感覺到某種東西的存在。

展覽內可以穿梭,感受有如在小巷裡探索的樂趣。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Peter Cook 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以「嗅聞」的方式去認識在地。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尤其這些創作的靈感,從不是單一的線索、畫面,而是多年來的匯聚與積累。從小經常搬家的Peter Cook,多半生活在英格蘭中等規模的城市裡,因此他熟悉的城市樣貌通常會有城堡、大教堂、河流、工業區和中產階級住宅區。特別是因為當地風的方向總是從西往東吹,因此才會產生獨特的城市格局。像是英國的海邊小鎮,一定會有沙灘、懸崖,主要街道永遠不會在第一排,而是會往後退個一兩條街。「這是一種標準的城市模型。我從小不停搬家,每一兩年換一個城市,所以我學會了怎麼去判斷每個城市的系統邏輯。」

特別是他平常的觀看經驗豐富,這些記憶與印象會不斷地進入他的腦中,並在多年後的某個時刻,突然浮現。就像多年前他曾來台灣擔任一場與地震有關的競圖評審,並曾看過一所被地震摧毀的學校,「那真的很戲劇性,簡直就像電影場景。你看到一道裂痕從建築中間穿過,太驚人了,那個畫面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而那也間接影響了他在某些作品中處理地景的方式。不過他也坦承,「台灣對我而言是這整套集體創作詞彙裡的一部分,我創作的靈感始終是來自世界各地。」

展場一隅。 圖/Chris Chen

《共融地景》局部。 圖/Chris Chen提供

在空間中移動,方向、位置都決定了體驗感的不同

此外,Peter Cook也分享到,他熱衷建築的平面配置,像剛進來台北當代藝術館時,他就會「嗅聞」這個地方,會猜廁所在哪裡,也根據某些邏輯去推測。同時,經常造訪東京的他,也對當地的城市結構相當著迷,「在東京,你會看到那些雄偉壯觀的建築,但只要走進『丁目』,那裡的景象立刻有了改變,也許不是那麼戲劇性,但你會迷路,而且一開始看起來極為混亂、相似的地方,反倒變成相當有趣。」比如飯店就在飲料販賣機旁,那裡有一台黃色冷氣機等,他非常喜歡這些微小的細節與場景(這也能從他的繪畫創作中窺見一二)「因為你需要仔細辨識這些微妙細節,而不只是說『喔,這是一條街、那是一棟樓。』這樣毫無辨識度。」

有趣的是,雖然Peter Cook自認比較接近「哥德派」(gothic),有著強烈的結構感、細節與裝飾。但後來他才發現到,其個人直覺更偏向英國「田園景畫式」風格(picturesque)。「我是個功能主義者,但我也關心意外、偶然,以及那些設計中有點誘導性或隱藏性、半遮半掩的裝飾。我非常相信建築就是一種劇場。當我們走進建築、駕車穿越建築,我們在空間中移動。我不只是坐在這個房間裡,我是走進這個房間、選了一個座位坐下來。因為只要坐的位置不同,就會看到截然不同的畫面,而體驗感也會大相徑庭。」

這是Peter Cook在設計時會考慮到的細節,因為他會去設想人們先看到什麼、再看到什麼、什麼是被隱藏的。一如這次的展覽,當觀者繞行其中時,每個微小鏬隙裡隱藏的作品都有各自的歸屬、各種曲徑幽通的樂趣,也讓每個轉彎都別有洞天,令人不由自主迷失其中而備感驚喜。

展場一隅。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透過展覽中那條城市街道,人可以走進來,然後注意到某些結構細節上的奇特之處。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展出作品《濾鏡城市2》。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攝影:王士源

「山/市彼得.庫克個展」(Peter Cook: City and Mountain)

日期:6月21日—8月10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MoCA Studio

官網:https://mocatpe.tw/ca04a3ium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