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尹攜手英國藝術團隊推新作:一部關注「家」的互動短片,觀眾移動決定觀看視角

聯合新聞網 編輯|林亞璇

在多數觀影或劇場經驗中,觀眾按照設定好的敘事路徑去理解與體驗,而由張碩尹工作室與英國藝術團體爆炸理論共同製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則有如一部互動式短片——觀眾行走於展間中,畫面將隨即時偵測的人流移動而切換視角——可以說,每次「即時剪接」的內容都不同。這部作品於年初奪下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即日起至7月20日於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後續將於亞洲與歐洲巡演。

多線敘事,由觀眾移動決定觀看視角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蔡弦剛執導,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但這不單只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互動式、沈浸式的裝置。觀眾不需要使用穿戴裝置,而是使用「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來體驗。

觀眾置身在一座住家的等比例平面圖上,地面標示著四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每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房間,系統偵測觀眾的移動,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而透過在空間中的移動,觀眾將一點一滴拼湊出一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當在場觀眾超過一人,AI視覺感測系統將會以人流較多的空間為主要視角,因此觀眾彼此互相看眼色、牽制與角力,干擾和合作,都成為了觀看作品的趣味。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打破線性敘事的方式,正因為作品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方能進行,甚至可以說沒有觀眾,作品就不存在。而藝術家也刻意模糊,將重點擺在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不去說明故事發生什麼事,全片皆無對白,讓觀眾自行去發現與想像。

跨國、跨文化團隊打造互動式創作

爆炸理論(Blast Theory)是由Matt Adams和Nick Tandavanitj領軍的藝術團體,以對大眾文化的深度參照與新興科技的應用著稱。他們運用表演、遊戲、影像、應用程式與裝置藝術,創作出探討社會與政治議題的作品,並經常將觀眾置於非日常、令人不安的情境之中。例如在作品《觀看的機器》中,觀眾便被邀請參與一場搶銀行的角色扮演遊戲。

互動性是爆炸理論創作核心之一,他們擅長透過參與式的結構設計,引導觀眾反思並體驗議題;遊戲則是他們常用的媒介,藉由線上與線下的串連,開展出融合真實與虛構的新現實。

藝術家張碩尹與爆炸理論的合作始於2016年,當時他曾於爆炸理論在布萊頓工作室駐村一個月。他回憶:「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之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能夠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奠基於此因緣,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並在2025年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全球首映,如今回到台北期間限定放映。

此次合作延續著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雙方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兩方的作品都常常有意識地削弱藝術家的控制權,將作品開放給觀眾參與,並一同打造出新的體驗。觀眾也被賦予了作品推進的責任,觀眾的行動和決策,以及與其他陌生參與者之間當下牽連起的關係,使觀眾的參與產生新的意義和火花。

「家」是一種個人的心理空間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家的場景展開一段破碎的關係,而談及為何關注「家」,張碩尹表示跨文化的英國與台灣團隊在尋覓共同經驗以發展題材時,家正是彼此皆能理解的主題。

家作為最小單位的社會結構,不只受到內部情緒影響,也受到外部局勢的牽動。台灣長年受地緣政治和政治動盪影響,有著身份認同的討論,而英國社會則長期面對移民問題,以及近年的脫歐危機和通膨困境。《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家」出發,重構一個想像的個人空間,並藉此探討所謂「家」的樣貌。這也是為何刻意於展間地面劃上視線穿透的平面圖,藉由拆掉「家」的牆,把焦點放在觀眾身體的移動和變化,但又讓觀眾透過自身經驗和感知,重新構築對「家」的心理空間。

SXSW評審團在授予獎項時表示,「此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在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

展期|即日起至7/20(日),期間不公休

開放時間| 11:00–21:00

地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免費觀展,每場次約30分鐘,席次有限建議提前預約

◎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

◎劇照攝影:劉哲均

◎展場攝影:王世邦

數位藝術 張碩尹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