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導覽打開藝術的開關—翡冷翠文創與ARTOGO的數位導覽創新
《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場裡,小朋友窩在地上的懶骨頭裡,聽著手機裡的導覽說繪本故事;《會動的浮世繪》展場裡,女孩們光影裡最美的自己,然後回頭聽手機裡介紹那海浪的前世今生。
手機隨身導覽,讓當代的觀眾走進藝術展覽時,除了當場的熱鬧,也能探入更深的內涵。這也是策展單位翡冷翠文創與線上導覽平台ARTOGO合作的初衷。
歡迎進入數位導覽時代
翡冷翠文創總監楊恩京表示,該公司引進國外的展覽,結合多媒體時代,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2023年底與ARTOGO就合作了《印象派150週年特展》,今年暑假又有波隆那和浮世繪的合作。
ARTOGO執行長楊仁豪說,公司從2022年就聚焦在數位導覽,包括線上展覽的體驗跟線下的隨身導覽,提供導覽的不同數位體驗形式,在與翡冷翠合作後,即引入手機導覽模式,提升IP展、藝術展的體驗。
民眾在預購門票時加購數位導覽服務,或在展場掃QR code,也許就是100~150元的價格,可以聽45至60分鐘、約20至25則導覽。開通後時效四小時,因為資訊豐富,還可以離開展場後慢慢詳聽。
手機導覽的聲音營造聽故事的氣氛,有專業內容的文字,還能評論互動,有些附上超連結,能打開更多分頁,例如《國家地理女性經典影像展》就延伸了很多攝影師的IG。
這表示,前期的調研工作十分重要,是兩家公司的共創結果。楊恩京說:「就是為了讓觀眾進入展場後,有更豐富的體驗。因為看展是一種五感的投入,有些人渴望有更多的知識性補充。」
新技術解決展覽痛點
楊仁豪指出:「數位化是一個工具,我們用新的數位體驗把藝術的基底文化墊高,讓觀眾有很好的文本語音跟系統外,也可以提升整個展覽的品質跟形象跟品牌,更帶來商業價值。」
楊恩京同意這套系統解決了很多痛點。只要是熱愛內容的實體策展公司,就會有太多東西想要分享,但因空間或牆面的限制,要將策畫半年以上的內容塞進2、300坪的空間裡,非常困難。
而數位導覽設計了許多延伸閱讀,可以補足空間不足的問題。楊恩京舉例,如浮世繪的歷史背景,受什麼流派影響、又影響了後世什麼人,觀眾可以稍後找安靜的地方聆聽,不似傳統語音導覽常導致觀眾卡在一個作品前。
如浮世繪的物哀美學、歌舞伎文化、武士精神等,都在延伸閱讀裡,一般對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的導覽止於介紹技法,但ARTOGO會更深入講到畫家當時處於低谷期,和返家的女兒移居寺廟,如何在貧病下完成創作,以及此作啟發了法國作曲家德布西的交響曲《大海》。
此外,還可以為主辦方解決展覽高低峰期語音導覽機不足或閒置的問題,也免除開發APP的成本;其次,它也是一筆收益,直到現場都還有QR code供民眾臨時購買,是最後一哩的服務,也是最後一哩的收益。
楊恩京指出:「我們主要提供的是一個體驗、是沉浸感,讓觀眾當下享受現場視覺衝擊,同時在聽覺上及衍伸的閱讀,可以對作品有更多了解。」
這檔浮世繪去年底已在日本展出,翡冷翠和ARTOGO赴日看展,探訪相關場館和展覽,大量爬梳資料。也因為功夫下得深,讓授權方愛知電視台也認同台灣新增的這項附加服務。
以數位導覽加深看展體驗
既然是AI的時代,ARTOGO根據每次展覽收到的意見優化系統,未來從沉浸式的數位聽書服務再往下走,目標是變成「看展助理」、「私人導覽專家」。楊仁豪說:「用現代的數位形式讓更多人體驗到文化內涵,這是我們最想要做的。」
楊恩京也表示,一個展區裡要有靜態、動態,靜態要有足夠的內容支撐,動態要足夠華麗來讓消費者拍照打卡,「我們不斷在找平衡點,同時透過手機導覽加深內容端,才是我們現在的解決方案。」
「我們在做的是一個『開關』,將你對藝術的喜好打開。」楊恩京指出,如此一來,觀眾產生了渴望,想找更多的知識,藝術才有可能真正走入生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