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攝影節三大主題展登場!攝影大師羅伯.法蘭克作品首度在台展出

聯合新聞網 陳宜慧

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曾在《論攝影》中寫道,「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拍攝就是佔有被拍攝的東西。」 攝影術自1816年誕生於世後,不只改變了紀實的工具、延伸出當代藝術的另一種面貌,在數位演進下亦凝練成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的全民攝影行動。讓「觀看」不只是日常、記憶、美學、哲思,也可以是民主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於9月9日至10月6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展出。此展以「民主的相機」為概念,集結三檔主題展覽,囊括「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與「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其中最大亮點是讓大眾親眼感受由德國藝術出版巨匠格哈德·史泰德親自策劃,所展出攝影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美國人》,不只能深入瞭解此書背後的編輯過程、印樣、 書信檔案等珍貴資料,也能近距離凝視瑞士裔美國攝影師以碎片式真摯情感所創造的攝影視野。

第一屆台灣國際攝影節「民主的相機」C-LAB盛大開幕! 圖/Chris Chen提供

以「民主的相機」為題!體現攝影的當代視角

做為首個以台灣為名、聚焦攝影藝術的國際雙年展會,主要邀集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專業人士,以及本土創作新秀、公民團體共同參與,今年以「民主的相機」(democratic camera)為題,強調相機不再只屬於菁英階層或專業人士,而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創作工具,因此,民主的攝影實踐跳脫了傳統的宏大敘事或英雄視角,聚焦在日常生活與個人經驗,以挑戰過去在殖民體制、父權結構或藝術家中心論底下,所建構的價值觀點,進而讓影像成為溝 通、守護、記憶與想像的媒介。

此外,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重視語言的多樣性,因而精心規劃了華語、台語的語音導覽,其中「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由無任所大使唐鳳擔任華語導覽員,引領觀眾探索影像中的民主價值。「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的華語導覽,則邀請攝影家謝三泰錄製,以溫暖樸實的聲線,娓娓道出兩位大師傳奇般的夥伴關係;而「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則由策展人孫以臻與 15 位藝術家對談,讓觀眾彷彿參與了一場真誠對話。此外,三檔主題展覽亦提供台語語音導覽,陪伴觀眾觀看作品,激發更多思辨與感受。

首度舉辦的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展出。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三大主題展覽一次看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 地點:美援大樓展演空間1、2樓

無論是不是攝影迷,都不應該錯過的大師級人物!1924 年出生瑞士,1947 年移民至紐約的紀實攝影師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 1924- 2019),以1959年出版的攝影書《美國人》(The Americans),引入「快照美學」(snapshot aesthetic)以生猛且富含詩意的批判視角解剖美國社會,並藉由粗獷、隨性的構圖方式,與毫不避諱的直視目光,打破了戰後攝影中精緻美學與理想化敘事的傳統,亦被譽為 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書。

「史泰德與法蘭克 ⸺ 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一樓入口。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此展覽以《美國人》(The Americans)一書背後,羅伯・法蘭克與德國印刷出版大師格哈德·史泰德兩人的傳奇合作,是如何透過緊密的溝通與討論,以精準的印刷工藝忠實呈現藝術家的意圖,並將其轉化為具體而微的書籍形態。

或許也是因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前身為空總的建築形式,展覽更在陽光篩下的窗前,透露出一種藝術與生俱來的原生野性。也如研究者莎拉·格林諾 (Sarah Greenough) 所指出,法蘭克的成就不僅在於他拍攝了什麼,更在於他如何呈現。也像是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在《美國人》(The Americans,1959出版)序言中所寫道的:「任何不喜歡這些照片的人,就是不喜歡詩。」就算是對於這一切一無所知的觀眾,也能在展覽中透過影像感受無所不在的詩意。

「史泰德與法蘭克 ⸺ 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隅。 圖/Chris Chen提供

展覽特別呈現史泰德與法蘭克的共創過程,讓觀眾得以親睹法蘭克經典之作、攝影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作品《美國人》一書背後的編輯過程、印樣、書信檔案等珍貴資料。 ...

「史泰德與法蘭克 ⸺ 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史泰德與法蘭克 ⸺ 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史泰德與法蘭克 ⸺ 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史泰德與法蘭克 ⸺ 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 地點:通信分隊展演空間1、2樓

此展由孫以臻擔任策展人,從2024年首次舉行的「New Wave 攝影創作獎」398件作品中,經由國內外專業評審團三輪評選,最終挑選出15組得獎作品展出,一次囊括謝明澄、鐘苡綾、蘇長慶、鄭宇辰、唐佐欣、謝幸珈、陳世育、郭哲希、連子勻、 嚴紹恩、卓杜信、楊承運、鄧璞、黃郁仁、林祐農15位獲獎者的創作,訴說了在影像之外的多元當代議題。

展覽分為四個子題,分別為「影像會帶我們去哪?」、「我從哪裡來?」、「不合時宜的看見」、「影像作為行動」。從鐘苡綾的〈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將天馬行空的幻想放入日常之中,到嚴紹恩以底片相機拍攝文化大學旁的美軍宿舍群,並透過數位方式,與舊照並置,讓旅遊與生活、政治地景的關係互為交織,以及卓杜信從馬拉西亞的家鄉視角重新回溯家的記憶〈拉央的風箏已遠去〉。

「在我們得獎之後 ⸺ 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此為嚴紹恩作品「旅遊複製年代的生活」。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在我們得獎之後 ⸺ New Wave 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此為卓杜信作品「拉央的風箏已遠去」。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 地點:CLAB 未來廣場

由王欣翮、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共同策劃,此展回應攝影節主題「民主的相機」,邀集三位年輕藝 術家劉千鈺、卓杜信與林暐倫,分別與台灣共生青年協會、g0v 台灣零時政府、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共同協作,嘗試透過影像呈現他們的核心價值與公民行動。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展場一隅。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此外,由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發起,沿岸制作、動態自造實驗室共同協作的「Made in Democracy —— 民主相機計畫」,則是以一台由民主國家設計與製造的熱感應相機。邀請大眾透過這台民主相機所使用的材料與零件,重新想像相機的設計方式、製造流程與觀看邏輯。

「Made in Democracy —— 民主相機計畫」。 圖/Chris Chen提供

「Made in Democracy —— 民主相機計畫」。 圖/ 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提供

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

日期:2025年9月9日—10月6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11:00-18:00,週一休館(10月6日除外)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 177 號)

票價資訊:全票490元,雙人同行800元,優待票350元(學生、6人以上團體適用),身心障礙者及6歲以下兒童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更多優惠請至官網查詢。

官網:tipf.tw

攝影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2025展覽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