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家曾文泉/2025愛知三年展:在灰燼與玫瑰之間的時刻

聯合新聞網 曾文泉

2025年愛知三年展,以「在灰燼與玫瑰之間的時刻」揭幕,取自阿拉伯詩人 Adonis 的詩句,灰燼象徵毀滅,玫瑰代表重生,介於毀滅與重生之間,人類與環境關係面臨挑戰,若以地質年代宏觀視角觀察,而非國族或族群概念,能洞見新關聯。

愛知三年展探索人與自然互信、互養與互補的方法,也試圖突破二元對立,理解世界。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裡的沙伽公主 Al Qasimi Hoor 擔任策展總監,邀請24國、62位藝術家參與,展期從9月13日至11月30日,兩個半月,展場在名古屋市中心的愛知藝術中心與瀨戶市區,瀨戶市展區涵蓋陶瓷博物館及十二處場域,從廢棄的小學學校,咖啡館到沒營業的澡堂皆有。瀨戶市擁有悠久陶瓷歷史,像新北的鶯歌,記者日當天,瀨戶市正值陶瓷藝術季開幕,兩百餘個攤位展示生活器皿與藝術作品,夜晚煙火增添節慶氣息。

愛知藝術中心 Aichi Art Center

10樓高的藝術中心擁有世界級的歌劇院,8樓與10樓作為展覽使用,巴勒斯坦藝術家 Mirna Banish 的「酸線」,以陶製蔬果串連,以原先位於二樓的廚房做為展場,清理後轉化為展示空間,錄像裝置陳列於櫃架與廚具之上。從10樓步入會場,印尼藝術家 Mulyana 利用再生紗布,以針織編織創作,以大型海洋世界奇觀,萬紫千紅,色彩繽紛,比對白色死亡珊瑚,控訴家鄉海洋受全球暖化影響,Mulyana已將創作延伸至時裝與設計領域。

巴勒斯坦雙人組Basel Abbas與Runa Aburaham,作品由三個多屏裝置投影於鋼條與水泥螢幕,呈現詭譎,吵鬧的當代語彙。圖/曾文泉攝影
印尼藝術家Mulyana利用再生紗布,以針織編織創作,以大型海洋世界奇觀,萬紫千紅,色彩繽紛,比對白色死亡珊瑚,控訴家鄉海洋受全球暖化影響。圖/曾文泉攝影

加納籍、駐倫敦的 John Akomfrah,在上屆威尼斯雙年展代表英國館,這次展出2015年舊作「暈玄之海」(48分鐘、三頻錄像),結合地理頻道、BBC及檔案資料,從森林、海洋到污染與人類破壞,呈現詩意又震撼的影像。巴勒斯坦雙人組 Basel Abbas 與 Runa Aburaham,透過電子音樂貫穿全場,新與舊舞蹈畫面相互交叉,吵雜看似沒有意義的節奏成為無聲的抗議,表達社會與政治現況。作品由三個多屏裝置投影於鋼條與水泥螢幕,結合黑白檔案影像與新拍攝舞者素材,呈現詭譎,吵鬧的當代語彙。

黎巴嫩藝術家 Dala Nasser 的「諾亞之墓」,以諾亞方舟概念,呈現創造存續與重生的裝置。他的說法,世界有三處建有方舟,都在河邊,分別是土耳其、約旦、黎巴嫩,一旦地球遭受毀滅,方舟會浮在水面。 伊拉克裔美籍藝術家 Bassim Al Shaker,以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影像創作抽象色彩繪畫,看似煙花,象徵子彈與槍炮火花,畫作懸掛於天花板,觀眾躺下仰望,重現飛彈經驗。日本藝術家 Asano Yuriko 以植物與食物文化為主,透過互動記錄經驗,並在陶土上繪製食物與花卉。蘇丹藝術家 Kamala Ibrahim Ishan(1937年出生)以繪畫與彩陶作為媒材,探討藝術語言與真實界限,喚醒非洲女性自覺,其作品被 MoMA 收藏。

伊拉克裔美籍藝術家Bassim Al Shaker,以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影像創作抽象色彩繪畫,看似煙花,象徵子彈與槍炮火花,畫作懸掛於天花板,觀眾躺下仰望...

愛知縣陶土博物館

入口第一件作品,Elina Damiani 探索比人類存在更宏大的結構,詮釋自然階段與過程,此次三年展,她以雕塑與裝置呈現三個巨大貝殼交互移動在海灘上留下的痕跡,作品充滿詩意。Wangechi Mutu來自肯亞、現居紐約的藝術家,以拼貼和現成物轉化聞名,探討資訊過載下的人類狀態。代表作 《Sleeping Serpent》 以日常材料組合成沉睡巨蛇般的形體,肚腹承載龐大訊息,頭部取自早期藝術家的肖像,周圍黑色燃蠟象徵夢境痕跡。Marilyn Boror Bor來自瓜地馬拉的瑪雅後裔藝術家,作品聚焦原住民認同、歷史記憶與殖民/後殖民矛盾。此次展出以陶土重構傳統秩序,塑造多位重要人物的泥土形象,在優美的形式中展現文化的抗拒與再生。

Wangechi Mutu來自肯亞、現居紐約的藝術家,代表作 《Sleeping Serpent》 以日常材料組合成沉睡巨蛇般的形體,肚腹承載龐大訊息,頭部取自...
Elina Damiani以雕塑與裝置呈現三個巨大貝殼交互移動在海灘上留下的痕跡,作品充滿詩意。圖/曾文泉攝影

Yasmin Smith來自澳洲,作品多以陶土、木材及釉料探討自然物質的轉化。作品 「森林」 透過七個不同礦區、長達四年的研究,收集釉料與灰燼壓縮成立體雕塑,呈現從數十億年前到數千萬年前釉石顏色變化,最古老的呈淡色,較年輕則色澤深沉,反映時間與物質痕跡。Saijo Akane現居京都的藝術家,以陶土為核心,結合玻璃等材質創作大型互動裝置。作品能透過氣流、聲音與肢體互動產生多重感官效果,有時形式呼應 Louise Bourgeois 的雕塑語彙,這些巨大的陶瓷,也可作為行為藝術表演者的工具,使觀者與物件建立身體性的互動關聯。Simone Leigh美國藝術家,芝加哥出身,現居紐約,2022年曾代表美國館參威尼斯雙年展,並獲金獅獎,她的創作跨越雕塑、錄像與裝置,聚焦黑人女性身份與文化。此次展出作品中,女性裙擺下的貝殼象徵早期黑人文化中的交易貨幣,隱喻歷史貿易與社會關係。加藤泉(Kato Izumi)現居東京,創作涵蓋繪畫與雕刻,人物主題多探討人形,有些像早期胚胎形態。近年作品延伸至海底生物,本次展覽包含大型雕刻、小型銅雕,以及結合玻璃與陶土的小件作品,呈現變形、材質與空間的多樣互動。

加藤泉(Kato Izumi)現居東京,創作涵蓋繪畫與雕刻,人物主題多探討人形,有些像早期胚胎形態。圖/曾文泉攝影
Simone Leigh美國藝術家,此次展出作品中,女性裙擺下的貝殼象徵早期黑人文化中的交易貨幣,隱喻歷史貿易與社會關係。圖/曾文泉攝影

HIVE Earth來自迦納的藝術設計與環保建築機構,專注於可持續空間與物件創作,使用本地材料延長使用壽命。此次展覽,他們利用陶土美術館前的一塊泥土,創作可承重且可裂開的四方形物件,展覽結束後泥土將回原地,實現材料循環再生理念。

瀨戶市 Seto City

阿根廷藝術家 Adrián Villar Rojas,以龐大、臨時性的雕塑與裝置著稱。他的作品往往像是來自未來或外星的遺跡,帶有廢墟感與時間性的思考。在愛知三年展中,他延續「後人類考古學」的概念,將自然、科技與文明的殘骸交織在一起,讓觀眾面對人類存在的無常與脆弱。Villar Rojas 過去曾代表阿根廷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11),並參與卡塞爾文件展(2012),也在大都會美術館屋頂花園(2017) 以及 蛇形藝廊(倫敦) 展出。他的創作多以易腐材質完成,隨著時間變化而崩解,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愛知三年展,他選擇一所廢棄的小學,透過影像輸出,將室內空間從新整理張貼,作品「外太空詩篇」介於科幻與考古,像是給未來文明留下的訊息,邀請觀眾思考地球與人類的最終命運。

來自墨西哥的藝術家 Minerva Cuevas,以社會介入式藝術和行為裝置聞名。她經常透過「仿造企業商標」或「重塑日常商品」的方式,揭露全球資本主義、消費文化與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展出的作品是一件 11 × 4 公尺的巨型類壁畫。作品以保麗龍為材料,並透過與當地多次遠距離溝通完成創作。精細的設計與使用電腦切割的技術,使其呈現出極為細緻、類似壁畫的效果。靈感來源於日本藝術家 Kitagawa Tamiji的書籍繪畫。Kitagawa 曾於1921至1936年居住在墨西哥,其創作深受墨西哥壁畫運動影響,經常在繪畫中融入動物元素及早期電動玩具的符號。Cuevas將這些符號加以再創作,形成她的巨大壁畫。在作品中,觀者可以看到類似日本石敢當的圖騰符號,以及皮卡丘等電動玩具角色的立體浮雕。

日本藝術家Sasaki Rui選擇使用一間已於2021年關閉的澡堂,開牆洞連接男女湯空間,將周邊收集的原生植物燒製在玻璃中,懸掛於黑暗空間,彷彿流星劃過,記錄著...

日本藝術家 Sasaki Rui 多次往返瀨戶市與家鄉,每次收集當地植物、記憶碎片和小故事,並與當地人合作完成創作。這次他選擇使用一間已於2021年關閉的澡堂,開牆洞連接男女湯空間,將周邊收集的原生植物燒製在玻璃中,懸掛於黑暗空間,彷彿流星劃過,記錄著當年的植物景觀與生活記憶。

儘管此次三年展僅有62位藝術家來自24個國家,藝術家總量並不多,但藝術總監巧妙而精準地將這些作品串連在一起。觀眾在參觀展覽時,可以感受到作品之間的對話與互動,這種跨作品的關聯性在一般展覽中較為少見。展覽以 毀滅與重生為核心議題,而其中的美麗時刻、悲傷與哀痛,都在三年展中得以體現。開幕致詞時,藝術總監動情地強調人類和平與減少戰爭的重要性,並提出觀點:「如果世界要實現和平與自由,巴勒斯坦必須首先獲得自由。」

公共藝術 當代藝術 MoMA

推薦文章

留言